袁世凱雖然聲名狼藉 卻在抗日上異常有骨氣 讓日本人恨之入骨
1912年的辛亥革命勝利後,中國進入民國時期,此時國內局勢動蕩,內憂外患,軍閥割據,日本侵略中國妄圖儘快吞併,就在此時出現了三位叱吒風雲的人物,都稱得上中國近代的梟雄,他們讓日本人恨之入骨,卻在國內的名聲很不好,甚至有人對他們嗤之以鼻。
張作霖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土匪隊伍,勢力不斷壯大,對清朝統治造成威脅,可是清政府無力征剿,於是將其招安,張作霖多次協助清廷剿匪,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他的地位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並且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並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對他有負面評價是因為3個方面:其一,他多次發動戰爭,甚至向日本等國借款,截留鹽稅等國稅收入用於戰爭,而且奉軍軍紀渙散,常有劫掠的現象,因此頻繁的戰爭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刻的苦難,引起人們的不滿與抱怨;其二,張作霖思想守舊,數次反對民主主義,反對共產黨,還屠殺,處決李大釗等革命黨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張作霖統治初期,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對日本採取親善政策,大量僱傭日本軍事人員。
最初日本與張作霖是相互利用的關係,日本想要通過控制張作霖進一步侵佔中國,不過後來張作霖勢力增強後就採取「過河拆橋」的方式,多次用一些小事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拒絕與日本合作,拒絕簽訂賣國條約,堅決不賣主求榮,結果因此得罪日本高層,因此決定要除掉他,於是在1928年張作霖乘坐火車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當日就不治身亡。因此有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肯定他的政治,軍事才能。
段祺瑞也是近代一個特別有爭議的人物,當初因為製造了鎮壓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而遭到世人的厭惡與憎恨,甚至有人將段祺瑞視為一個政治投機分子,可是不得不承認段祺瑞擔任總理期間在客觀上促進了近代思想的解放,產生了一大批的文學思想大家,國學大師。
段祺瑞也遭到日本人的痛恨,段祺瑞在任期間,曾以「經濟開發」和「參加歐戰」的名義多次向日本借款,共計5億日元,而日本借錢的條件是想要控制東北的鐵路權,但是最後段祺瑞一連借了8次都沒有落實日本提出的條件,於是日本人怒了,不願借錢,也不要鐵路權了,開始讓段祺瑞還錢,不過段祺瑞壓根就沒有想過還錢,因此一直到段祺瑞時死後,日本都沒有得到一分錢,結果要債的日本人最終切腹自盡,這也間接導致了後來日本危機。
袁世凱在晚清時期靠著他的情商,智商得到慈禧太后的垂愛,為其日後統治奠定基礎,但是在民國時期因為竊取孫中山等人的革命果實,實行復辟,導致人們對他的負面評價居多,人們認為他是賣國賊,竊國大盜等。
而他也是日本人最恨的一個中國人,袁世凱曾在朝鮮十二年,這十二年間和日本產生了無數矛盾,在甲午戰爭前,在袁世凱的努力下,粉碎了日本人一次次全面侵略朝鮮的企圖,因此日本人極其痛恨袁世凱,才導致了後來的甲午戰爭。
後來,袁世凱當上了民國大總統,面對日本提出無理的《二十一條》,袁世凱明確拒絕,不斷與之進行談判,歷時五個月,但是最後北洋政府迫於日本人的軍事能力還是選擇簽字,可是在袁世凱的努力下,爭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條件,使中國利益最大化沒有讓日本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就連胡適都認為《二十一條》的談判是弱國外交的勝利。
也正是有他們三位對日本有如此強硬的態度,因此在民國時期並未出現漢奸,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國的尊嚴。
點擊展開全文


※解讀貫穿中國數千年的古老預言 預言者都與當朝皇帝有關聯
※她是漢景帝最愛的女人 卻把皇后和太子之位送給情敵
TAG:瀟瀟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