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絲路」,還是「玉路」?

「絲路」,還是「玉路」?

編者按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絲綢之路」的命名,這一概念影響至今。

近年來,包括葉舒憲在內的中國學者,根據從甘肅、青海等地區齊家文化及其他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和田玉器等資料,推測距今約四千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雛形。

「玉石之路」在漢武帝時被重新開發利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所走的「絲綢之路」正是在古代的「玉石之路」上拓展出來的。漢代在甘肅設置的玉門關,就是以運輸玉石而聞名的,漢代以後的玉帛之路則更加繁榮。

9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葉舒憲做客橫山書院,為我們揭開了「玉石之路」的面紗。

本文整理自葉舒憲教授於橫山書院所講授的「絲路與玉路」公益講座實錄。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叫做「絲路與玉路(話語與真相)」,這個題目聽起來好像是現在最時髦的,但是路的問題,實際上是人走出來的,沒有走的人,那就是在「說」路,所以我加了一個副標題——話語與真相。

我為什麼要講這個內容,講以前我先要強調的一點就是:話語是什麼?熟悉二十世紀哲學、社會科學的人對這個詞不陌生,我們先下一個定義:人就是話語動物,人生活在自己的話語之中,話語的有無把人和所有的其他生物區別開來。其他生物沒有話語,它們生活在純客觀的大自然的世界;但是人不一樣,人開始會說話的時候,有了話語,又有了國家,有了意識形態,這個時候話語實際上掌控了我們人類。什麼叫話語與真相?99%的人生活在話語中,而沒有自覺。大概有不到1%的人,力圖掙脫話語的掌控,面對真實的世界,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絲路與玉路的問題。

說這個話,下面還有幾種物質叫玉馬佛,我看咱們書院佛的書最多,都知道佛產生於印度,我先給大家提個問題:為什麼南亞產生的佛教,沒有在印度生根,沒有在中亞、西亞、歐洲生根,偏偏全跑到我們東亞來了?我要通過絲路與玉路的問題,把中國本土的信仰之根呈現出來,我在研究以前也不知道,這就是話語的力量,話語把我們掌控了,所以我們不知道,因為那個時代所有的真相,早就被後來的話語徹底地蒙蔽住了。

01

從青金石之路到絲綢之路

今天中西文化交流的這條主要的歐亞動脈,就是外國人命名的silk road,翻譯成漢語叫「絲路」,它究竟是怎麼開通的,它最繁忙的運輸的物資,尤其是對華夏文明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玉馬佛。實際上這三種物質都是從西邊順著這條路傳到中原,給中原國家帶來了重大的文化影響。

這條絲路是怎麼來的?玉馬佛三者是進口的,絲是出口的,實際上是籌碼,是交換的,我們把這看成是一個多米諾。為什麼叫多米諾呢?沒有運玉的路,就不會有佛教傳到中國來,更不會有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這一系列宏偉的佛教石窟寺的建設。

我剛提到的那個問題,為什麼南亞產生的佛教會在東亞生根,這怎麼解釋呢?

這是台灣一位企業家收藏的紅山文化的神像,距今五千年以上,人身牛頭,還有四個腳,這就是魔幻超現實主義的。五千年以前,中國人的神都是有像的,所以,崇拜佛像的宗教非常容易被中國人接受。

再看中國以外的這一段,從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南亞、西亞、地中海地區,五千年前,早在張騫還未出生前,就有一條玉石之路。這條玉石之路,主要運輸一種產於阿富汗的青金石。敦煌壁畫中有一種顏色非常鮮艷,全部是用青金石做的染料,叫藏青色。在蘇美爾及埃及文明中,認為佩戴青金石能得到來自天神的啟示,但是這兩地都沒有這材料,怎麼辦?經過幾千公里的貿易運輸,從阿富汗運回來。

因此,我們說,中西幾大文明的交流最早是被神聖化的石頭拉動的。整個地中海的古文明都是崇拜青金石的。這條青金石之路是美國考古學家在講南亞考古發現的時候,給出的五千年前的歐亞大陸橋,剛好沒提到中國,所以我們有必要講述中國的故事。

屈原在《九章 涉江》中寫「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光」,過去我們把它當修辭,現在我們把它當教義、當信念。不管你能不能登上昆崙山,永生不死的秘方就在那裡,與玉有關。《詩經》載:「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打開中國的詩,「美人如玉」「君子如玉」,中國的好事全都在玉上,這就是咱們傳統文化核心的物資,引發了核心價值。價值不是空的,它一定與某種神聖化的東西聯繫在一起,找到了它,華夏文明的軸心就找到了。

02

西漢時期,中國版圖為何倏然擴大了?

近幾年,文學人類學會一共組織了13次考察,研究玉的產地與消費地問題,二者往往隔著幾千公里。我們圍繞以河西走廊為中心的西部七省區的大約200個縣市做了將近三萬公里的考察,逐縣走訪。我們鑒別當地的玉,判斷什麼時候有路,什麼時候有玉,向哪個方向輸送。

九次考察路線圖

這是前九次考察,終點都是新疆,一個南疆、一個北疆。南疆和田產玉,從和田到河南,相距約四千公里。這就解釋了中國版圖的擴張,華夏文明的版圖起初很有限,中原王朝夏商周都集聚在河南西部、陝西東部這一塊,什麼時候這個版圖一下子跑到河西走廊那一段去了呢?就是張騫出使西域使然,沒有張騫,沒有漢武帝西漢王朝實力的西進,今天中國版圖的樣貌很難說。

秦國人是最能打的,把六國都打敗了,但是一看秦國的地圖,秦長城固原、隴西、那邊是寧夏再上去銀川,這邊是隴西、定西連蘭州還沒到呢,中國地圖上一大半都在那邊,都不是你的版圖。

然後再看張騫和漢武帝,關鍵就在河西走廊上,河西走廊一拿下來,河西走廊北邊是烏鞘嶺,南邊是祁連山,綿延一千多公里,這下一塊版圖大大地增加了,那邊是新疆,這邊是青海,版圖的擴大與玉石的運輸息息相關。

03

《山海經》里藏著什麼秘密?

張騫使團第二次回來帶著從和田採的玉,漢武帝看完後,根據張騫的見聞,又查找書籍把和田河的源頭山脈命名為昆崙山。漢武帝查了什麼書?先秦漢朝以前提到崑崙、玉石的書就兩部,一部是《山海經》,一部是《穆天子傳》。

《山海經》一共有200處產玉的記錄,沒有一個人把它當真,都認為這都是瞎編亂造的,但想想,200處產玉地,要有多大的想像力才能設想出來,這真的是虛構的嗎?《山海經》是大傳統信仰的「聖經」,200處出玉地勾勒出玉教信仰驅動下統治者的國家治理和需求資源依賴,它太真實了,雖然其中涉及的產地範圍數字不一定準確,但是這種敘事背後的整套觀念:把天下的河山皆納入我的五方空間,叫南西北東、五臧山經,這樣一種觀念不是哪一個作家能寫出的,它一定代表著一個王權背後的一批高參歷經多年的歷史地理調查。

馬鬃山玉礦

這一點叫馬鬃山,我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古代的玉礦,古代人就在這兒開礦,在這兒設置作坊加工玉石,先秦的時候就有了,比漢武帝派張騫到和田采玉的事件還要早,但傳世的文獻沒有一個字記載它,可能是《山海經》中的某座山。當地所產玉的質量非常好,跟和田玉不相上下。距蘭州以東大概一百公里的地方,還有一座山叫馬銜山,也出玉,那就離中原更近了,就在渭河上游。《山海經》留下的是祖國山河產玉地的寶貴記錄,但因為後人看不懂,把它當成某個作家的想像,這部書被我們徹底埋沒了。

04

絲綢之路,「路」在哪兒?

當我們知道中國的產玉之山主要集中在西部,而西部到中原之間到處有路,今天我們信誓旦旦地談論「絲綢之路」,有路嗎?古代根本沒有這條路,走不了,你不信自己走一回就明白了,中國的高鐵叫「八縱八橫」,7月剛開通寶雞到天水的高鐵,這一段路全是隧道。古人有挖掘機嗎?就沿著渭河的峽谷,這邊是秦嶺,那邊是關山,根本沒有路可走,哪有什麼駱駝運絲綢,都是想像的!如果有路一定是順著金河、順著千河,翻越關山,翻過去是甘肅張家川縣,就不走天水,繞過那邊,直接往西走了。所以,今天的人生活在話語之中,他也弄不清楚,因為他沒走過,不知道哪有路。這麼一看,河西走廊是主道,但絕不是唯一的道路,草原上也有道。

喀喇昆崙山

中國人講玉是按顏色來的,最早在中原登場的是墨玉,墨玉產自喀喇昆崙山,過了這座山就是巴基斯坦了。我們當時不知道清朝人為什麼把新疆打下來,要一直打到中國、阿富汗邊界這個地方,佔領那些海拔四千、五千米的荒山,現在知道了,因為最好的玉都出自這裡,越過這裡,就沒有玉了。古代最好的墨玉產地就在喀什庫爾干,喀喇崑崙,「喀喇」就是黑的意思,「喀什」在維語中,就是玉石的集散地的意思。玉之所在,國界之所在。

我們講完了,也就明白這條路最初出現,與絲綢沒有直接關係,而與中原人崇拜美玉有關係。

05

「遊動」的昆崙山與玉門關

漢武帝之前的崑崙是不定位的,我們看歷史上能夠跨越河西走廊走過去的數來數去就那幾個名人,第一個周穆王,第二個張騫,第三個玄奘,只要走出去,活著回來,全是偉人,因為這趟旅程九死一生。古代的先民不遠萬里跑到如此艱險的地方,就是為了玉石,所以遊動的崑崙是什麼意思呢?只要出玉的山都可以叫崑崙,包括祁連山的余脈、天山的余脈,剛才說的馬銜山,就是天山、哈密延伸過來的余脈,南邊的青海的格爾木,那也叫昆崙山,這些地方都出玉。

玉門關的問題,現在不用多說了,現在唐詩宋詞大熱,深入玉門關是一個榮耀,但是我要問,為什麼叫玉門關,為什麼不叫絲門關、帛門關,因為它是西域輸送玉石到中原的必經關口。一聽名字,這就是中國人自己的話語。

再看「絲綢」這個叫法,因為外國人不會養蠶,不會養蠶能穿絲嗎,肯定不能,絲在羅馬市場上是黃金的十倍。所以,外國人要找路就先看東方的絲綢是怎麼到我們這兒來的,一看這有個河西走廊、中原新疆連上了,那邊連上了,「絲綢之路」就是這麼叫出來的。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人用堅船利炮把中國的門敲開了,探險家來了,做生意的來了,話語也生產出來了,最後咱們接著人家的話語。話語就在這,一旦叫出來了,沒有人去問真假,咱們都叫絲綢就完了。

葉舒憲教授在瓜州考察

瓜州現在找到了六個玉門,都是新疆玉進中原的必經之路,大量的東西都藏在這些黃沙之下,不做調研根本不知道。

06

佛像是如何傳到中原的?

接下來,咱們再講講佛教的石窟寺傳播路線。為什麼說沒有玉路,佛像就不能東傳到中國?我們看看最著名的佛像都是怎麼排的:

佛教石窟寺之傳播路線——印度至洛陽

最早在新疆于闐,就是出和田玉的地方。你不是采玉去了嗎,玉石是你要的,佛你不要對吧,但我已經是佛國了,中國境內最早的佛國就是于闐國,漢朝時,就已經變成佛教國家了。後來的高僧大德都是從這出發,翻越崑崙去往印度。

接著是敦煌莫高,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一個石窟。

再下來是武威天梯山石窟,造天梯山石窟的人是誰?是所有傳播佛像的人,沒有漢族,全是少數民族、騎馬民族、域外的遊動民族,他們原來在這裡運玉,利益非常大,圍著河西走廊,只要給中原弄來玉,中原要什麼給什麼。

建造武威天梯山石窟的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權。拓跋氏的首都在今天的大同,打造出著名的雲岡石窟

後來,隨著北魏遷都,佛像又從大同遷到洛陽,龍門石窟就出現了。

這條線剛好是佛像進中原前一千年,周穆王到昆崙山走的路線。再後來隋唐咱們很清楚了,這樣一來從空間、時間上這一排,我們畫的這四個箭頭,除了最後這一個箭頭,從印度到和田,周穆王可能沒走以外,前面三個箭頭都是三千年前周穆王到昆崙山找和田玉的路線。

整理、編輯|張榕,有刪節,標題均系編者所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吳冠中的「古韻新腔」,別有味道!
一輩子,需要的就是隨性
你了解敦煌壁畫,但你知道敦煌莫高窟為什麼建在一片戈壁上?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