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急欲強推「國防自主」 印軍信心「實在不夠」

急欲強推「國防自主」 印軍信心「實在不夠」

2017年9月,印度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國防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走馬上任,她明言自己的首要任務是推動軍工戰線落實「印度製造」政策。按照《今日印度》周刊的說法,西塔拉曼和總理莫迪在發展本土軍工業,減少對外技術依賴上有高度認同,印度國防工業有望迎來難得的「春天」。

巨資推動「印度製造」

2014年5月,號稱「改革推土機」的莫迪出任印度總理,他把「印度製造」戰略的「第一把火」燒到軍工業,從那一刻起,外國公司若想競標印度軍備項目,得先找到當地合作夥伴,貼上「印度製造」標籤。印度新版《國防採購規定》更是將政府軍品採購重心放在本土企業,規定「本土設計、研發、製造」項目享有最高採購優選級,而直接外購武器則是印度政府的最後選擇。原印度國防部長帕里卡爾認為,新規定的出台,「給『印度製造』戰略加裝了發動機」,是加速印度武器國產化的重要舉措。

幾年來,莫迪政府不僅將多項武器全球招標計劃轉為國內生產,還把「出工不出力」的官僚陸續拿下,這一回,素以「行動力強」聞名的西塔拉曼執掌國防部,更是表明將「印度製造」政策落實的決心。《印度時報》報道,莫迪領導的內閣安全委員會已批准200億美元的軍事採購預算,承諾將其中的90%投入國內,其中有150億美元用於採購六艘常規動力潛艇和六艘核動力潛艇,另有20億美元投入輕型通用直升機項目,「(上述裝備)全部由印度公司製造」。

有研究表明,印度如果減少20%-25%的武器進口,可為本土增加10-20萬個高技能工作崗位。莫迪指出,印度若在未來五年內將軍備國內採購份額從40%增加到70%,將會在國防工業獲得雙倍產出,在直接創造就業機會、相關製造業和服務業方面都會產生顯著影響。

不過,美國《防務新聞》注意到莫迪團隊鼓吹的「印度製造」味道並不純。按照《國防採購規定》,印度國內設計、發展和製造的武器裝備並非全都要求出自印度人之手,只需滿足40%以上由印度國內設計和生產,或其中60%在印度國內製造即可,「這既反映出印度對本國研發及製造實力沒有信心,也可能令『印度製造』演變為『外國公司在印度組裝』,對印度幫助不大」。

圖說:印度媒體嘲笑「印度無法製造」。資料圖片

本國軍隊不看好

《今日印度》稱,當前印軍規模居世界第三,國防開支居世界第六。早在20世紀90年代,印度就提出要在2005年實現武器裝備國產化率達到70%,但這一目標根本沒實現過,印度仍有約60%的軍事裝備依靠進口,甚至有「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之稱。印度人民院發布的數字顯示,2012-2016年,全球武器出口量的13%流入印度,印度國防部2013-2016年用於採購武器的金額高達8249.6億盧比。媒體預測,未來七年,印度進口武器的費用預計達1300億美元。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印度大舉購買武裝的背後,凸顯了印度軍工科研生產能力的缺失。以擁有52個實驗室的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為例,它一直成效不彰,總是從政府拿到巨額資金後,無法向軍隊交付合格產品,幾乎成了拖延工期和造價高昂的代名詞。印度國防部在報告中指出,近20年來,DRDO開發的裝備只有29%為軍隊所用。

軍工產能不足是影響「印度製造」政策執行的另一個原因。《今日印度》稱,儘管印度擁有眾多兵工廠、造船廠及實驗室,卻無法滿足軍方對大量武器的裝備需求。數字顯示,儘管2017年印度軍工企業可向軍隊提供價值5700億盧比的武器彈藥,但仍「落後于軍方的實際需求」,其間的差距只能靠進口來彌補。

軍隊懷疑國產武器品質,也是影響「印度製造」政策效果的隱患。近年來,印度推出多款自製武器,但投入產出比並不高,且由於印度製造水平差,「印度製造」的軍品基本就是「低端」的代名詞,很多印度軍人抱怨國產武器工藝粗糙,質量不穩定,不願使用。以印度國產「阿瓊」坦克為例,它的最終造價超出預算20倍,按照印度《商業標準報》記者阿賈伊·舒克拉的話說,印軍對「阿瓊」的性能並不放心,所以仍在使用俄制老式T-72和較新的T-90坦克。另一個反面例子是印度自研的「光輝」戰鬥機,該機的研發工作早在30年前便展開了,才剛開始交付印度空軍,但印軍飛行員公開抱怨「這是完全落後於時代的航空器」。

圖說:印軍使用瑞典155毫米炮。資料圖片

私企或將帶來「鯰魚效應」

《今日印度》稱,低下的行政效率、盛行的官僚主義以及隨處可見的貪污腐敗,是影響印度國有軍工企業崛起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剷除,『印度製造』很難實現」。在許多外商眼裡,印度政府部門存在各行其是、互不協調的頑疾,與軍工強國相比差距巨大,法國達索公司印度戰機項目總監埃貝爾·弗朗西斯說:「(印度)可能在某些領域能培育出具有競爭力的高附加值企業,但就整個軍工行業而言,他們要想強大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刺激印度軍工業煥發活力,莫迪政府試圖讓私營企業參與國防製造,「經營靈活性、搶佔科技前沿的能力以及較高的效率是私企的優勢,如果把軍工生產的大門向他們完全打開,無疑將成為攪動沙丁魚群的『鯰魚』」。實際上,印度國防生產已於2001年向私企開放,但成效不佳,一位印度私企執行官抱怨:「印度政府一邊忙不迭地把合同發給國有軍火公司,另一方面卻不對私企表現出任何興趣,可是我們完全能完成十年千億美元的訂單。」

《今日印度》認為,莫迪政府在「印度製造」戰略中重申私企參與軍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因而目前最緊迫的問題是保證相關鼓勵措施真正落地。前印度國防部財務顧問阿密特·考謝實說:「為他們創造真正方便的基礎環境,指導他們進行產業鏈整合,同時確保政策的穩定性,減少後顧之憂,這才能真正激發私企在軍工行業內的活力。」他強調,只有將整個軍工行業的積極性和活力激發出來,才能真正實現「印度製造」,而不是讓外國公司「來印度製造」。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中甲沖超:大連萬達將回歸!京城德比將成現實!
亞冠上港主場作戰有隱憂:兩大後防核心遭停賽!
浦和的亞冠上海行有想法:昨已抵達,冒著暴雨訓練
拿到關鍵三分 申花保級無憂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