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汉有几个韩信?传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有儿子藏匿岭南,可信吗

西汉有几个韩信?传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有儿子藏匿岭南,可信吗

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内地一些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异姓联宗”现象。所谓“异姓联宗”,即由若干个被认为有关联的不同姓氏结成“异姓同宗”兄弟关系,彼此联谊,相互照应。这当中就有“何、韩、卓、韦”等姓氏“联宗”。“何韩”联宗好理解,因为自古以来就有“何姓自韩姓出”、“韩何一家”的史证与共识,但加上“卓、韦”就有得说了。说到这事,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而说到韩信,就不得不说“萧何托孤”之传说,因为“何、韩、卓、韦”联宗结谊,其“由头”就与韩信、与“萧何托孤”传说有关。民间传说中就有韩信被害时,有人冒险将其两个儿子(有的说是一个儿子)带到岭南,为掩耳目,将“韩”拆分成“卓、韦”两姓,其儿子一个姓卓,一个姓韦。但是,“萧何托孤”可信吗?

韩信剧照。来源于网络。

西汉初期有几个韩信?

要弄清“萧何托孤”可信与否,先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西汉初期到底有几个韩信。其实,西汉初期,在“刘邦政权”里有两个官员韩信。

一个是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的韩信。这个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是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汉朝建立后韩信被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后有人告发其谋反,被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并夷其三族。

另一个是西汉初年诸侯韩王、投靠匈奴的韩信。这个韩信(?-前196),是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他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天下平定后,刘邦给韩信封地,因所封之地均为战略要地,刘邦又将其封地改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封地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因韩信屡次向匈奴求和,刘邦怀疑其有异心,于是韩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刘邦率军亲自征讨,韩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在韩信又一次带兵攻汉时,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

以上两个韩信,不仅古人容易相混,今人也容易相混。两人有几个共同点:都是“刘邦政府”官员;都曾有功于刘邦;都是同一年被斩杀。又有不同点:一个被诬告谋反,一个被“逼”反叛;一个被“夷三族”而无后,一个有后代传世。据史载,韩信投靠匈奴时,是带着太子同行的。到了颓当城,韩信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颓当。韩太子也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婴。汉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年)时,韩颓当和韩婴率领部下投归汉朝。汉朝封韩颓当为弓高侯,韩婴为襄城侯。

今天,许多人尤其是“何、韩、卓、韦”姓氏联宗的人,大都知道“汉初三杰”的韩信,而对那个被封为韩王的韩信,或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而宣称为韩信后裔、或联宗结谊的人,所认的当然是“汉初三杰”的韩信,他们的“根据”就是民间的“萧何托孤”传说。然而,我们抛开所有杂念,不妨静静地思考:这个传说靠谱吗?

韩信塑像。网络图片。

“萧何托孤”的传说

“萧何托孤”传说流传很广,但在此还得简述一下:公元前196年,因韩信“功高震主”,刘邦遂借夫人吕后之手斩杀了功臣韩信。吕后是与相国萧何合谋才成功的,他们利用韩信对萧何的信任,由萧何亲自出马将韩信诱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并夷其三族。

传说中说,萧何后知吕后要夷韩信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觉得对不住老友,便想以“托孤”保韩信之根,他修书一封给南海尉赵佗,命人携韩信3岁儿子韩滢(请注意:另一个韩信的韩太子之儿子叫韩婴。滢、婴读音不同而已。是否“韩婴”的附会?)日夜兼程到岭南交于赵佗,赵佗收之,为防人告密,遂将“韩”字拆解为“韦”姓,改名韦云际(又名韦天保、韩天贡)。

传说故事大致如此,但过程有多个版本。有的说是韩信旧部蒯通(原名蒯彻,为避讳改蒯通)找到韩信幼子交于萧何,萧何遂命蒯通带韩滢奔岭南找赵佗。有的说是韩信家丁或下人找到韩信幼子交于萧何,萧何遂命人带韩滢奔岭南找赵佗。总之,就是忠良韩信并没有绝后,是相国萧何冒险救出了韩滢。

今人对“萧何托孤”的质疑

虽然“萧何托孤”的传说被一些人采信,近年此传说却饱受质疑。

1、萧何会冒险救韩信儿子吗?许多人只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相信他们的情谊,却忘了在斩杀韩信的过程中,萧何与吕后是合谋者,就算主谋是刘邦、吕后,萧何也是谋划者,而且亲自出马去诱骗韩信入宫让吕后斩杀。许多人还忘记一个重要原因,即政治上萧何是刘邦政权的核心骨干成员,他俩当时都年事已高,随时归西,为了刘氏江山,为了萧家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不得不防“功高震主”的韩信夺大位。实际上萧何同吕后一样,为了江山、子孙,他也希望韩信死,这才与吕后合谋诱杀韩信。因而希望萧何冒险救韩信儿子,那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说萧何事后才知道吕后要灭韩信三族,良心发现才“托孤”,这与萧何身份不符。须知萧何是相国,而且参与谋划“斩信行动”,不可能不知道吕后的用心和汉朝对“谋反”者处置的法律。

2、韩信的家人有机会逃跑吗? 韩信是被“恩人”萧何“请去朝贺”的,韩信与家人都蒙在鼓里,不知道此行是“赴黄泉路”,根本就没有“逃”的思想准备、信息来源与机会。当时杀韩信的决策者是吕后与萧何,捕杀韩信家人的执行者是官兵捕快,韩信的家人就住在长安,杀韩信与夷三族“双管齐下”,哪还能逃脱?即使有侥幸逃脱者,恐怕也难逃追杀之命运。

3、蒯通有可能携孤奔南越吗? 回答是:不可能。一是蒯通不知道此事。蒯通的确劝说韩信造反,拿下刘邦,但韩信不听,两人从此没有来往。而且蒯通害怕韩信泄露消息,怕被灭族,所以假装疯癫做了巫师。诱杀韩信这种高度机密之事蒯通不可能知道,即使事后知道“黄花菜都凉了”。二是韩信被杀后,刘邦把蒯通抓去了。最后认为蒯通无罪,放了。后来蒯通做了曹参(萧何之后的第二位相国)的谋士。蒯通根本就没有“携孤”去找南越王赵佗。

4、赵佗是河北正定人,秦朝时派驻南越,趁乱自立为王。公元前196年,即两个韩信被斩杀的当年,刘邦派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并向朝廷称臣奉贡。后来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后,将原来的南越国属地设置了九个郡,直接归属汉朝。这一年,假设有“萧何托孤”之事,“携孤”人要赶多久的路(今天从西安到广东龙川的公路距离1673公里)才从到达龙川(当时赵佗兼任龙川县令,县治在今天的龙川佗城)?途中还要管一个幼儿!即使有这事,已经归顺汉朝的赵佗敢收留韩信的儿子吗?

5、《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对韩信的结局交待得非常清楚:即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随后,吕后又“夷信三族”。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即把沾亲带故的人都诛杀光。

当年司马迁为了写淮阴侯列传,亲往淮阴,观瞻韩母墓,探访韩信少年时代垂钓乡下、寄食漂母、胯下受辱等事迹,对于韩信生前身后事,是秉承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记载的。传记的结尾,已明确交韩信的死和“夷信三族”的命运,则韩家是不会有漏网之鱼的。所以,从西汉到明朝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都认同司马迁“韩信无后”的观点。

6、“韩信有后”说始于明末清初。明末来元成写了一部名为《樵书》的小说,云:“广南有韦土官者,韩信之后也。当淮阴钟室难作之时,信有客匿其孤,求抚于萧相国。相国作书,致南粤尉(赵)佗。佗素重信,又怜其冤,慨然受托,姓之以韦者,去其韩之半也。孤后有武功,世长海蠕,受铁券。至今,萧何与尉佗书,尚勒鼎彝,昭然可考。”

《樵书》是小说不是史书,与历史事实不符,但居然还有人当成史实采信。结果“韩信有后”及改姓的说法,被广为流传。如民国《淮阴志征访稿》记载,广西一土司和族人奉祠汉代开国大将军韩信,他们都是韩信的嫡传子嗣。他们的祖先从汉代就为韩信建祠祭祀,世世代代从未间断。土司还把祖上密传下来的当年萧何给赵陀的书信物件,赵陀所赐敕谕等物拿出来,证明了他们确实就是韩信的嫡传后裔。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也记有“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取韩之半,改为姓韦”。以上两书的依据也是明人来元成《樵书》所述。

明朝有一些涉史的小说,情节多为虚构。如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也说:赫赫有名杨家将中的杨令公,原名叫何继业,杨家将应为“何家将”。这也是违背史实的,居然也有人采信。

7、近年广西某地有韦姓人士依据明人来元成《樵书》的观点,抛出“韩改韦”说,极力宣扬韩信后代改姓韦,甚至提供不少假证,以证实广西、广东乃至中原几乎全部韦姓都是“韩信后裔”,结果遭到两广乃至全国韦姓有识之士的反对与抵制。网上质疑“韩改韦”观点的文章不少,如《质疑韩信有后代改姓韦的檄文》、《传说韩信遭满门抄斩时有儿子逃到岭南,改姓为韦,但韦姓人不认可》、《质疑网络“韩信有后”风》、《韩信有无后代考证》等等,在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韩信为名将、功臣,被吕后所害,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感到惋惜,总希望韩信有后代,但历史就是那么残酷,没有办法,一些人就在小说让韩信有后,这也符合中国人“圆满结局”的审美心理。(2017-9-26)

文/强哥说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汉 的精彩文章:

西汉名将一战成名,他的名字大多人遗忘,他的名言令人热血沸腾
「烽火张垣」风雨沧桑的古代国(下)
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支撑的西汉大儒董仲舒身葬何处?
邓通、韩嫣与董贤:西汉三大男宠谁死得最无辜
博古今之青铜器(两汉时期铜镜)

TAG:西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