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針灸中各種疾病常見「反應點」最全收集

針灸中各種疾病常見「反應點」最全收集

針灸中各種疾病常見「反應點」最全收集

針灸中各種疾病常見「反應點」最全收集

各種疾病常見「反應點」薈萃

頭面軀體痛證頭痛:壓痛點的陽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內角區、肩胛崗下區、肩胛內緣區、鎖骨下緣中點區、劍突區等。或在「耳後三焦區」 內有敏感點或壓痛點(多為痙攣性結節或纖維)。

頸推病:頸推病患者常在頸、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圍或頸椎增生部位)出現「党參花樣」「花斑樣變」的反應點。此反應點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約有1mm寬的邊,邊緣較為整齊,邊的顏色稍深於正常皮膚,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現其它反應點。刺激反應點可以治療頸推病。如果「党參花樣變」恰好在痛點上,治療效果會更好。

肋間神經痛:在丘墟前後可有敏感點。

肱骨外上髁炎:多數病例在肩胛骨內角附近或內下方可查到軟組織的異常變化,或有結節,或有條狀物,或有陷下感,或與健側對比有明顯的壓痛。當強刺激背痛點後,如局部表皮出現淤斑或皮下軟組織表現出炎症反應,則對肘部的鎮痛效果更佳;同時,隨著背部壓痛程度的減輕或消失肘痛也將逐漸減弱或消失。

針灸中各種疾病常見「反應點」最全收集

腰痛:反應點在腰椎皮膚上,形狀呈圓形或橢圓形,隱約可見。或在脊椎從懸樞穴按壓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壓痛點。

膝痛:多數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顯的局限性壓痛點,刺激該部位可產生顯著的鎮痛效果。

踝關節扭傷:在患踝同側腕部能找到1一2個壓痛點(患者傷後腕部並不感到有痛點,外踝扭傷一般在同側腕部的尺骨莖突有壓痛點,內踝扭傷可在同側腕部的撓骨莖突處發現壓痛點。

內科病證

面肌痙攣:天容穴與天牖穴之間,多有壓之有酸脹感的反應穴。

不寐:膀胱經背腰部第一側線上多有的敏感點、結節和條索狀物;陽性反應點在心俞、神道、厥陰俞、膏育、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等腧穴上多見。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陰俞穴部位出現質為中等硬度的圓形結節外,還會因不寐的證型不同,而在與證相關的經脈線上或腧穴部位出現不同類型的陽性反應。

例如:證屬陰虛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條索狀結節質中等硬度;腎俞、脾俞穴下有圓形結節質軟;太溪、太沖、三陰交等腧穴壓痛反應明顯等。

胸痹心痛心悸:患者在心前區胸骨左緣第3、4肋間天池穴及靈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壓痛部位。重度持續性竇性心搏徐緩者,而在印堂穴內右上方有反應點中,在該處用皮內針向下刺入留針後,心率均能增加。

冠心病體表壓痛點在膻中穴和左側心俞穴偏左1.5 cm處最為明顯,並稱之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訴胸痛、心悸、氣促的心臟病患者左3,4肋間內側檢測出反應點的頻率很高,且病情減輕則反應減少。

在頸椎兩側距椎體0.5-1cm處,用拇食指腹循攝按壓,有酸痛、麻脹反應者。心絞痛患者,多在T2有壓痛陽性,並於T2手法按壓治療心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電圖有改善。心動過速患者其頸前反應點多在胸鎖乳突肌下1/4前2cm處。

針灸中各種疾病常見「反應點」最全收集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多有背部脊柱兩側的陽性點。

胃脘痛: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間有敏感點。用拇指間斷點壓敏感點,有一種酸痛兼舒服的感覺,同時胃脘部疼痛緩解或減輕。或按壓脊柱,按壓時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體後關節可發出「喀啦」的響聲,若有響聲治療效果則明顯。同時在背部的督脈區,華佗夾脊及膀胱經上,找出疼痛的敏感點、敏感經,進行重點按壓、按摩、敲打等。

痢疾:急性菌痢壓痛點一般在三陰交、地機、陰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橫指處。

婦科病證不孕症:軀幹前部皮膚有緊張性增強的部位(多以募穴為主)。在起效的同時患者軀幹前部緊張性增強的部位亦會恢復正常。

痛經:痛經患者多有蠡溝穴壓痛,蠡溝穴壓痛緩解程度與痛經緩解程度相一致。

皮外骨傷科病證

痤瘡:痤瘡病人通常的反應點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為數個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紅色、棕褐色或暗紅色疹點,或為數小片與正常皮膚相比較顏色較深的區域,直徑在1厘米左右,壓之不退色。刺激此反應點可以治療痤瘡。

痔瘡:痔瘡病人在背腰皮膚的反應點通常稱之為「痔點」。「痔點」範圍多在上起第7頸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兩側至腋後線,但多見於中下部。

「痔點」特徵: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帶光澤,多為暗紅、棕褐色,壓之不退色,有的痔點還長有一根毫毛。找點困難時,用兩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則痔點常可出現。

如果背部找不到痔點,就選其壓痛最敏感的一點,那便是痔點。痔點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齦交穴處或上唇系帶下部有粒狀或片狀突起的白色小點或圓長不規則的小結節,稱之為「痔瘡結節」。刺激「痔點」或(和)「痔瘡結節」可以治療痔瘡。

「痔點」顏色越深,說明痔瘡程度重,病程久。齦交穴處「痔瘡結節」: 60%的痔瘡患者在齦交穴處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狀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贅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針直接挑刺此贅生物,效果尤佳。

五官科證

麥粒腫: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紅色皮疹或壓痛點為穴。肩部的第七頸椎至第九胸椎之間,尋找略高起皮膚呈紫紅色粟粒大小的反應點,有一個或幾個,且壓至褪色,放鬆即速復原。

對側背部肩腳區找淺紅色稍高於皮膚、小米粒大、壓之不退色的反應點。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後線範圍內尋找到的粉紅色或暗紅色充血性疹點,有的隆起如粟米狀,有的稍扁平,直徑約0. 5--1mm,以1個多見,偶可見2-3個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紅色皮疹或壓痛點。

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個向下按壓,選出脊柱壓痛最為明顯的一個棘突。

花粉症:上肢肺經的尺澤穴到少商穴之間有壓痛、硬結的反應點。急性扁桃體炎:多在背部至陽穴穴區有陽性反應點。

針灸中各種疾病常見「反應點」最全收集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醫學友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培訓中心旗下微信公眾號,致力於會員服務,為學員提供系統中醫知識體系,認證體系。精選精品文章、優質視頻、公益講座、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及超值會員服務體系,加強交流互動學習,資源配置搭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針灸治療五官科病症丨青少年近視眼
孕前調理,按摩有優勢
針灸治療慢性肝炎的取穴方法
秋分:晝夜均寒暑平 調精養神保健康
流行性腮腺炎怎麼治?多種針法幫你忙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