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君主為什麼嗜血殺戮,來看看「仁義之君」的下場吧!

古代君主為什麼嗜血殺戮,來看看「仁義之君」的下場吧!

古代封建社會為了爭奪權力必定血流成河,無論是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所謂「無情最是帝王家」,即使是後宮爭寵、王子爭太子之位,也會打的不可開交。這也是歷史的必然,仁義都是講給小老百姓聽的,因為在古代「仁義之君」基本都沒有好下場。

宋襄公是首位講究「仁義」的國君,早在做太子時就要讓位於庶兄目夷被拒絕,即位後幫助齊孝公即位,於是有了繼承齊桓公霸業的心思。第一次諸侯會盟以盟主自居,引起齊楚的不滿,第二次楚成王囚禁了宋襄公,在魯國的調停下才放回。此後宋襄公伐鄭,從人勸宋襄公在楚軍渡河時「半渡而擊之」,但宋襄公自稱「仁義」堅持等到楚軍擺好陣形,結果大敗而回,不久就死了,《史記》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是名不副實的,宋襄公究竟「仁義」卻迂腐,終究未成霸業。

漢元帝繼承了「昭宣中興」西漢的大好形勢,卻在即位後大肆推行儒家治國觀念,導致大批閑散人員穿上儒服濫竽充數,漢朝的統治在「仁義」儒家的治理下搖搖欲墜。本來漢元帝準備廢掉劉驁的太子之位,卻耳根子軟最終沒有廢掉,漢成帝劉驁即位後寵幸趙飛燕,西漢再無中興可能。

王莽篡漢成功建立新朝,卻因為儒家觀念深刻,一味改革並追求上古治世。導致地主階級、平民乃至匈奴全部不服從新朝的統治,在各種天災後朝廷又拿不出救濟糧,最終爆發起義,王莽被梟首,百姓爭食其肉。

苻堅即位後推行儒家觀念,推崇漢文化,把「仁義」發揮到了極致,並在佔領別國後,不但不趕盡殺絕,還委以重任。在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瓦解,各國勢力紛紛自立,苻堅死在老部下姚萇的手中。因此,苻堅當時被成為大傻瓜,此後殺戮變得更重,因為僅靠仁義治國是不可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