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提議明朝遷都被拒,崇禎上吊後,縛五子女和妻子棺木自焚

曾提議明朝遷都被拒,崇禎上吊後,縛五子女和妻子棺木自焚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皇帝有德無福,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但當時後金的軍隊多被擋在山海關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弔死煤山。社稷失,君王死,明朝的皇帝不愧於這六個字。明英宗土木堡被俘,但明朝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英宗的弟弟為新君,再次興兵打敗了蒙古。明朝的皇帝比任何一個朝代都要硬氣,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唐玄宗也被胡人叛軍趕出了長安,北宋的靖康之恥更是千古之恨。而漢高祖最後的解決方案,則是採納陳平之計,給單于的閼氏送禮而脫險。唐朝則是借了回紇的精兵才收復長安,而宋高宗則是更為恥辱的向金人稱臣進貢。

明朝,沒有漢朝的霸氣:「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沒有唐朝的強盛:「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沒有宋朝的繁榮:「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但有"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的典範言行。明朝:「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萬曆三大征,七年抗倭援朝打的日本300年不敢與中國開戰。即使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清軍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仍然寧死不遷都,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雖然皇帝這麼硬氣,但是漢奸卻很多,比如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孫之獬,這些漢奸對待國人比滿清還狠。有多少漢奸就有多少忠臣義士,崇禎帝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征、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

駙馬都尉鞏永固一心為國。崇禎皇帝眼看大明江山快要完了,滿朝文武,宗室外戚,或軟弱無能,或各懷心思,竟沒有一個可用的人手,便在德政殿召集他們說:「按照祖制,勛臣的兒子,還有駙馬等人都必須到最高學府國子監進修,既學習詩詞文章,也要看兵書,練騎射。各位家裡有適齡的子弟嗎?」 那些公爵、侯爵、伯爵都低了頭默不作聲——這個時候送子弟去接受緊急軍事培訓,還不是用來參加預備役的,很有可能立刻領兵作戰,上城頭獻身去。皇帝問了好幾遍,沒人回應,只好點名了:「成國公,定國公,你家的子弟是不是該送來進修?」 這兩位王公囁嚅著推辭說:「我們的兒子還小呢!」  駙馬們也全都以身體不好、資質駑鈍等理由推辭,只有駙馬鞏永固願意到國子監接受緊急培訓。

眼看京城不保,鞏永固對皇帝提出一個完全可行的建議:「不如趕緊遷都到南京,憑我的力量,招募幾萬人應該沒有問題。大明從前的都城在南京,南方人對大明一直很有感情,很忠誠,可以從長計議,再圖復興!」崇禎皇帝不知怎麼想的,左顧右盼,舉棋不定,沒有聽從遷都的建議。

城破前夕,公主病死。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在滿城冷兵器的撞擊聲中,在漫天大火中,鞏永固在公主的棺木前擺下三杯酒,朝著北方端起酒杯說:「第一杯酒,還酹皇帝;第二杯酒,還酹公主;第三杯酒,給我自己。」 公主留下五個子女,大的才十二三歲。鞏永固把他們叫出來,用黃繩將子女全部縛在棺木上,說:「你們是公主的孩子,皇帝的外甥,不能受辱!」 鞏永固把全部的酒都倒在棺木上,又拿出僅存的公主遺物,以及全部字畫文章,全家跟公主的屍身一起點火自焚。鞏永固死時才三十一歲。當時,很多官員都是先殺了妻子兒女,再自殺,全家共同赴死。崇禎皇帝也親手砍殺自己的妃子和公主,然後到後山上吊自殺。

歷來朝代更替,帶路黨、漢奸有之,但是像明朝這樣君王死社稷、大臣宮女士子集體自殺的還是很少見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當得起這句話。總比愛當奴才的滿清強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僅次于海瑞的清官,被冤殺時錦衣衛都不忍下手痛哭流涕
地域歧視是中國傳統陋習,在明朝就很普遍,江浙人被稱為「鹽豆」
這位皇帝該說他太懶還是太牛 28年不上朝還創造了盛世
明朝歷史上的兩任丞相,一個死後牽連數萬人,一個夷三族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