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嘻哈音樂的躁動開始於這些牛逼哄哄的電台DJ們

嘻哈音樂的躁動開始於這些牛逼哄哄的電台DJ們



本公號屬於經濟觀察報·書評


編輯/日京川

紙城

CHAPTER




1970年代中期,對於Fab Five Freddy和

Afrika Bambaataa

(均為嘻哈音樂先鋒人物)這樣的人來說,他們的文化遠不僅僅是說唱音樂。

「我們正在紐約街頭做的事情」,他們斷言,「是一種新的事物」。




不久,這些人士開始使用

「hip hop」(嘻哈)

一詞,來命名整個這種街頭文化,而在此之前,這種文化是沒有名字的。



在他們看來,嘻哈文化包含四種迥然不同但相互關聯的活動:

MC、DJ、霹靂舞和塗鴉。


——《嘻哈這門生意》






黑人音樂如何變成了「搖滾」




對於非洲裔美國人來說,「饒舌」(rap)這個詞是衡量一個人說話水平的標準。

「說話」只是普普通通的交談。




「饒舌」則是帶著獨特的風格,將某種觀點傳達給對方,或者使他們微笑或哈哈大笑,或者是戲弄他們使他們怒不可遏。

所以,那些通過電台對黑人大眾說話的DJ 們將這種技藝發揮到極致,也就不足為怪了。




他們中的一員,「騎師傑克」·吉布森,就稱自己為「饒舌說唱者傑克」

,他從1948年開始,在全美第一家由黑人擁有的電台——亞特蘭大市的WERD 電台——工作。




全美第一家由黑人擁有的電台——亞特蘭大市的WERD 電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美湧現了幾十家這樣新興的、面向黑人的廣播電台。像亨德森和吉布森這樣的DJ 們,一邊說唱著古怪的押韻詩,一邊播放著節奏藍調的音樂。



突然之間,任何有台收音機的人,都可以接觸到原本專屬黑人的俚語和音樂了。許多一輩子都未碰到過一個有色人種的白人小孩,只要一調台,就可以輕易收聽到這些廣播了。




這些音樂激烈、有趣,通常還非常下流,肆無忌憚地談及性,談論「搖來滾去」的整宿的雲雨折騰。



很快,黑人廣播電台吸引了大批的白人秘密擁躉。




1951 年,一名在克利夫蘭市WJW 電台主播古典音樂的猶太人DJ ,發現白人孩子們在當地一家唱片店,成百張地購買黑人節奏藍調唱片。




這名DJ ——阿倫· 弗里德——請求電台經理允許他在自己的節目里播放這些唱片。





阿倫· 弗里德




這個事情很棘手。眾所周知,節奏藍調是黑人音樂,一家值得尊敬的電台可不能貿貿然地播放這種音樂。需要一點花招來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弗里德給自己取了個名為「月亮狗」的綽號,

並將「節奏藍調」音樂的名稱改為一個白人所不知道的名字——「搖滾」音樂。

要是你想想這個詞的意思,這個名稱更容易使人產生邪念。




弗里德的「月亮狗搖滾家庭派對」在整個中西部地區,不論是白人還是黑人青少年中間,都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弗里德還定期舉辦主要由黑人節奏藍調

樂手演出的音樂會,門票總是一售而空,他的音樂會無種族隔離的限制,吸引了大批的黑人和白人小孩,引起了家長和市政當局的憤慨;此後弗里德又受雇於全美最大的一家流行音樂電台——紐約WNS 電台。







不久,出現了其他的白人「搖滾」DJ ,他們一邊播放節奏藍調唱片,一邊像黑人DJ 一樣快速流利地說唱,如「狼人傑克」,他主持的節目在墨西哥境內的XERF 調幅電台播出,該電台位於與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邊境線附近,功率達20 千瓦,美國的東西海岸都能收聽得到。




就這樣,電台DJ 們,包括黑人和白人DJ ,他們引發了美國年輕人當中文化種族隔離制度的廢除。




節奏藍調/ 搖滾音樂革命成為了民權運動時代的背景音樂,許多在1950 年代聽著黑人音樂成長起來的白人小孩,成為了1960 年代黑人解放運動的支持者。




文化永遠先於政治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美國社會開始廢除種族隔離,可是音樂產業仍然是美國種族隔離最為嚴重的業界之一。







種族和等級的偏見蒙蔽了美國大公司的眼睛,令它們對這種新興音樂提供的機遇視而不見,這使得黑人企業家,如貝里·戈迪等,在一些地方音樂界,如底特律等地,實際上享有了壟斷地位。




戈迪的

「摩城」(Motown)

唱片公司不僅成為音樂業界內能與大唱片公司抗衡的強大對手,「摩城」唱片直到1980 年代被售出之前,還一直是全美由黑人擁有的企業中最大的企業。





貝里·戈迪與馬丁·路德·金左起




1960 年代,電台廣播的種族隔離有所緩和,這主要是因為廣播電台需要播出有市場、聽眾點播最多的唱片。隨著黑人音樂在白人小孩中越來越受歡迎,流行音樂電台越來越多播出這樣的音樂。廣播電台的開放性為一些黑人DJ 創造了機會。




1969年,弗蘭基·克羅克離開WWRL 電台,受雇於紐約的WMCA 電台,成為該流行音樂電台原先完全由白人組成的DJ 團隊成員之一,這個團隊的名稱是「好人幫」。




白人們開始收購黑人音樂公司




黑人音樂在商業上的成功,最終吸引了大公司的注意,而這差點要了它的命。

1972 年5 月11 日,一份名為《靈魂音樂市場環境調查——致哥倫比亞唱片集團》的報告呈給了戴維斯。這份材料後來被稱之為「哈佛報告」,該材料建議哥倫比亞公司進行收購,以打入黑人音樂市場。





美劇《黑膠》劇照




到了1970 年代中期,黑人音樂這樁賺錢的生意已大多不在黑人手中了。

「摩城」是唯一維持下來的獨立唱片公司。大多數新開設的、面向黑人的調頻廣播電台並不是由黑人所有。




可是,在1971年,一位哈勒姆出身的律師兼政治家——珀西·薩頓,領導一群黑人投資人,其中包括戴維·丁金斯,買下了兩家紐約電台,WLB 調幅和WLB 調頻電台。




薩頓將其中調頻電台的呼號改為了WBLS ,並聘請弗蘭基·克羅克作為明星主播以及第一任節目總監。





戴維·丁金斯是美國政治家,民主黨人,第106任紐約市市長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非裔美國人紐約市長。





據說電台呼號中的「BLS 」是代表「黑人解放電台」的英文縮寫。確實,在黑人音樂及黑人樂手紛紛淪為大公司俘虜的這一時期,WBLS 電台給了弗蘭基·克羅克很大的自由。




反過來,克羅克掌管下的WBLS 電台解放了一代紐約人的思想。




在克羅克的領導之下,WBLS 電台重新定義並擴展了黑人廣播電台的概念。除了傳統的靈魂音樂及R&B 音樂,如詹姆斯·布朗、艾瑞莎·弗蘭克林和史蒂維·旺德,克羅克還不拘一格地加入搖滾、爵士和流行樂,如滾石樂隊和弗蘭克·西納特拉。




克羅克的審美情趣廣泛而具有世界性,而且他希望他的聽眾也能這樣。他使紐約人首次了解到牙買加搖滾歌手鮑勃·馬利。





鮑勃·馬利





在新興的由DJ 主導的夜總會,即稱為「迪斯科」的舞廳中,一種節拍強烈、適合跳舞的靈魂音樂變得流行起來,而克羅克是第一個在廣播電台里播出這種音樂的人,如馬努·迪班戈的《靈魂馬科薩》以及MFSB 樂隊的《愛的信息》等歌曲。




克羅克呈現的是一個高雅和成熟的節目。如果將WWRL 比作哈勒姆,那麼WBLS 就是「糖山」(曼哈頓最高級的住宅區之一),因為它更勝一籌,為它的聽眾提供了欣賞更高品位音樂的機會。




WBLS 不僅僅是所謂的黑人電台,正如所謂的黑人音樂包含的也不僅僅是由黑人樂手演奏的音樂。




在全美範圍內,黑人音樂日益被排擠出電台廣播,唱片公司及廣播電台領導層日益認同這樣一種觀點,即某些音樂太過「黑人化」,不適合白人聽眾,就是在這樣一個時期,弗蘭基·克羅克將WBLS 電台打造成美國最大城市中,面向所有聽眾的頭號音樂電台。




意義更為深遠的是,克羅克培養了紐約一代年輕的音樂迷,包括來自市中心和郊區的孩子們,

他賦予了他們一個開放的思想,並讓他們認識到,作為一個DJ 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嘻哈音樂的MC和DJ起源於一場私人派對




如果你想去夜總會或是迪斯科舞廳看「DJ 好萊塢」表演,你得具備幾樣條件。你的年齡應在十八歲以上,或者至少看起來有這麼大。你得有足夠的錢購買門票。你得有符合要求的衣服:好皮鞋、好褲子和正式場合的襯衫。




簡而言之,迪斯科舞廳是供成年人消遣的地方。如果你年齡夠大、夠有錢,你可以去參加派對。




如果你年幼而囊中羞澀,你可以自己搞派對。




辛迪·坎貝爾在1973 年8 月就是這麼乾的。

辛迪與她在牙買加出生的父母,還有哥哥克萊夫,住在西布朗克斯,他們家位於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大橋旁邊,塞奇威克大道1520 號的一幢高層公寓樓里,隔著哈勒姆河與曼哈頓上城相望。





圖:美國紐約南布朗克斯地區塞奇威克大街1520號,1520 Sedgwick Ave.,嘻哈文化的發源地。(註解來自網站嘻哈之城)




隨著秋天即將來臨,辛迪·坎貝爾需要買校服的錢。她父親有一套巨大的音響系統,而

克萊夫——大家都因為他身材魁梧,稱他為「大力神赫爾克里士」,或者簡稱「大力神」——是一個很好的DJ 。





「大力神」——嘻哈音樂「教父」





辛迪提議,他倆租下地下層中的娛樂室,舉辦一場派對,並向前來參加的朋友們收取入場費。要是顧客足夠多,她就有錢在曼哈頓區的德蘭西大街購買服裝,而不是在布朗克斯區更加低檔的福德姆路上了。




辛迪和「大力神」用有平行線條的索引卡片手寫製作廣告傳單,上面寫著:DJ 酷·大力神派對,重返校園演奏會;女生25 美分,男生50 美分。





1973年舉辦派對現場




1983 年8月11 日,「大力神」在地下室把他父親的音響系統裝配起來。幾十個孩子來到地下的娛樂室後,「大力神」開始播放他知道可以令他們瘋狂的歌曲。




他們不想聽弗蘭基·克羅克在WBLS 電台上,以及「好萊塢」在迪斯科舞廳里播出的那些平淡的歌曲,比如《愛的信息》那樣的唱片。





辛迪·坎貝爾




他們喜歡鄉土爵士樂(funk),那種原始而狂放的音樂,如詹姆斯·布朗的音樂。他們喜歡有大段即興重複段,或稱高潮段的歌曲

,如「稀土」樂隊的歌曲《準備就緒》,這首歌曲有長達兩分鐘的爵士鼓演奏高潮段。





當時Sedgwick 1520號嘻哈發源之夜的簡易宣傳海報




「大力神」稱之為「華彩樂段」,這裡是孩子們充分施展舞技的時刻,他們飛旋的舞步常使人回想起布朗顛狂的表演,以及歷史上源於布朗克斯區的、瘋狂的曼波舞和搖擺舞。




那天晚上,辛迪發了筆小財,她和「大力神」開始每個月都在娛樂室舉辦派對。


 


DJ成了真正的音樂家




實際上,「大力神」喜歡只播放唱片的高潮段,也就是歌曲只剩下節奏的那些部分。可是,令人泄氣的是,高潮段通常只有幾十秒鐘的長度。




這意味著,「大力神」必須一張一張迅速地換唱片,或者拿起唱針,將它放回到高潮段開始的地方,這點他通常能通過觀察唱片溝槽的質地識別出來。




可這樣一來,音樂不得不停頓一下,這會令「霹靂男孩」們——這是「大力神」給隨著高潮段跳舞的孩子起的綽號——受不了。




「大力神」想,要是我能延長高潮段的時間,又不中斷節拍,就好了。他想到了解決的辦法。




他需要兩張相同的唱片。




兩台唱機上各放一張,當第一台唱機上的高潮段剛結束,他就啟動第二台。




他會來回反覆,將1 或0 秒的高潮段變為三、五或者十分鐘,然後轉入下一個高潮段,再下一個。




「大力神」稱之為「旋轉木馬」。這是一個小小的創新,可是在這靈感產生的時刻,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發生了:

DJ 從一個僅僅播放音樂的人,變成了可以改變音樂的人。




簡而言之,DJ 本身成了音樂家。







 「大力神」的「旋轉木馬」需要持久的專註度,於是,他進行了分工。「大力神」的朋友——他自稱為科克·拉·羅克——專門司職「舞會司儀」(簡稱

MC

),

負責說唱

,他的經典說唱詞有:「沒有一個故事不能述說,/ 沒有一匹駿馬不能騎乘,/ 沒有一頭公牛不能阻擋,/ 沒有一個舞廳我們不能搖撼。」




「大力神」的真正聽眾是那些無法進入迪斯科舞廳的小孩,還在上初中或高中的孩子們。




他們從布朗克斯區的各地湧來,觀看這種融合了DJ 、MC 和霹靂舞的新鮮的藝術形式。

「酷·大力神」使人們自己也想成為霹靂舞男孩,也想成為MC 和DJ 。





圖:這就是Kool Herc和他最初的音響系統裝備唱盤機加上吉他增益放大器。(註解來自網站嘻哈之城)




隨著越來越多的布朗克斯區的孩子們成為DJ 和MC ,成為霹靂男孩和霹靂女孩,他們的爭強好勝曾經是被幫派利用的有害品質,現在逐漸升華為在藝術上的追求創新。




為一群小孩做DJ 和MC 不像「DJ 好萊塢」和皮特·DJ ·瓊斯在迪斯科舞廳為大人表演掙的那麼多。




可是,對於布朗克斯區的DJ 們——像巴姆、「閃電俠」和「大力神」等人——來說,錢不是最重要的。

獲得大家的讚賞才是。





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




勇敢的舞客們,他們從其他區來到布朗克斯區,參加公園裡的舞會,回去的時候帶上那裡出售的舞曲磁帶。

他們還複製出來送給朋友們和堂表兄弟姐妹,這些人用手提式錄音機大聲地播放,轟鳴的聲音傳遍整個街區。




塗鴉藝術家在地鐵上籤上大名、畫上巨型壁畫,使得這些列車像彩虹般地穿行於紐約這座灰色之城。




大多數紐約人將之視為禍害。




有些人看到了它的本質:

一種真正的文化。




另一些人看到了它可能成為的東西:

一門生意。


本文由出版社上河卓遠授權轉載,節選自《嘻哈這門生意》<嘻哈樂最早的創業者>一章





《嘻哈這門生意》


(美)丹·查納斯 /著  金曉宇 /譯


 上河卓遠·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5年6月




點擊標題查看以往精彩內容



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正確打開過「當代藝術」



阿巴斯:多好啊,每個人都走自己的路


學生手冊、各種參考書,這些開學必備品其實中世紀就有了



中國當代藝術的失語:叛逆之前,要先建構出一個秩序



英格瑪·伯格曼:我不信任任何人,不愛任何人,也不思念任何人



音頻音樂來自網易雲音樂。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合作郵箱:chenliping@eeo.com.cn


轉載請在開頭註明作者,出處及文末附紙城二維碼。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paper-cit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城 的精彩文章:

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正確打開過「當代藝術」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性別,只是眾多偏見中的一個

TAG: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