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不健康個人邊界的常見表現,你被說中了幾條?

不健康個人邊界的常見表現,你被說中了幾條?

良好的 「個人邊界」就像人體外一層保護我們的透明的盔甲。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它卻時時保護我們不受外來的攻擊和不良的影響,同時也時時提醒我們保持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不侵犯他人的邊界

擁有健康的個人邊界的人明白,要求雙方完全默契、完全滿足對方的需求是不合理的。健康的關係不是去控制對方,而是雙方彼此互相支持和鼓勵,實現共贏。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個人邊界」,然而它卻不一定都是健康的。健康的個人邊界是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並且不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然而,當我們外在的盔甲從我們小的時候就有破洞時,有破洞的盔甲就或多或少的失去對自己和他人的防禦和保護作用。

在生活中,邊界缺失的人通常會以以下三種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

一、貌似強大的拯救者:

個人邊界不清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時常想要拯救親近的人,為他們解決人生問題。

具體體現過分熱心,過分介入,過度干涉,過度保護,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往往既不自知還打著愛的旗號),把別人的事劃成自己的事,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這類拯救者會在你生命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身份形式出現在你周圍。小時候保姆式的家長;大了插手你工作、學習、生活、交友、戀愛、婚姻的父母;工作中隨處可見的情感型熱心過度的同事、領導......

在拯救者眼裡,他人都有缺陷,需要拯救。在拯救過程中,他們常常也會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或工具,使用他人來滿足自已的願望,並且希望使用起來得心應手。他們目中無「人」,忽略對方的內心感受。

因此,拯救者也常常是控制者。這種角色的扮演者最常見的是嚴格要求孩子達到某種狀態的的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活成他想要的樣子。

二、委屈自己的依賴討好者

依賴討好與拯救相對。拯救會強化依賴性討好。依賴會激發對方的拯救情結。

在拯救型的人身邊,一定會有依賴討好型的人。拯救者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依賴者則是把自己的事情推給別人,讓別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讓別人替自己做事,但後果還是自己承擔的,而依賴型和討好則希望把責任也交給了別人,一但出現差錯,也要求別人來負責,自己推的一乾二淨。

討好者通常表現為:

·做事揣摩別人的心思,委屈求全,讓其他人滿意。

·相處中以別人的感受為先,忽略自己的感受。

·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希望別人主動滿足自己的要求 · 很難拒絕別人,即使勉強拒絕別人,心情也會不好或感到愧疚

你是哪一種類型的人呢?

三、委屈無辜推卸責任的受害者

受害者模式,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防禦機制。將一切不快樂不幸福不好的結果歸咎於外在 他人,自己不需要對此負責,並以此來獲得了同情、關注、安慰照顧,是一種內在自我的匱乏和對自我人生掌控能力喪失的表現。

他們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被惡劣對待時忍氣吞聲,有時甚至會故意讓事情發展的更糟,不主動去掌控和改變。他們想讓自己不用承擔責任,並且一有機會就可以在指責:「一切都是你的錯!一切都是因為你!一切都是你造成的!」

因為不是我的責任,因為我是受害者,因此,出了問題是對方的錯,需要改變的不是自己——應該是對方。做出改變讓自己當下的狀況變得更好——因為一切都是他的錯,需要改變的是他不是我不想變好,是他不改變我也沒辦法.......可是,不負責任,各種猜忌、焦慮、不信任 也常常在受害者類型身上如影相隨。受害者心態,是一種潛意識裡對自己的放棄。

生活中,良好的自我邊界,取決於:個體對「自我」的意識是否有清晰的認知的同時,我們又是如何看待對方的。

你被說中了嗎?

你的邊界你了解了多少?

每一次分享都可能成為一粒種子、一道光、一份看不到的力量,在成長的路上的某一個處、某一時破土而出生命的芽,開出絢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亦或……因為,內在的成長無法估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