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汉元帝好儒学,摒斥名、法,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他父亲骂他:“乱我者太子也。"

——摘自毛主席1957年6月13日同吴冷西等人的谈话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前33年六月太子刘骜即位,是为孝成皇帝。以长舅王风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王凤,王莽之叔父是也!从此,西汉王朝走向落寞。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史家大都认为:“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吕思勉语)也就是说,宣帝在位及以前,朝政运行较好,处于兴盛状态;自元帝以后,宦官外戚竞相专权,纲纪紊乱,国势衰微。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汉元帝刘奭为西汉第八任皇帝,系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月即位,在位16年,享年42岁。在人们印象中,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的君主绝非良善,要么昏庸,要么残暴。然而,汉元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汉书·元帝纪》结尾处有一段赞语:“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汉高祖扫灭群雄,建立汉王朝。《史记》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这个记载提出了中国政治哲学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高祖的意思是我提着剑从马上得天下,哪里用得着看这些《诗》《书》!“陆生曰: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之后还有一些劝诫的话。“高帝不怿而有惭色。”让陆贾著“新语”。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没有大权旁落的,他的接班人汉宣帝,也没有大权旁落。汉武帝不多说,说汉宣帝,他是法儒兼用,使汉朝获得了中兴,他运用法家手段和意识维护了自己权力,又通过法家主张官吏的考核任用赏罚发展了国力(不断下去巡查考核),当然他也借助了儒家的教化。而接下来他的儿子特别好儒术,汉宣帝说这样下去,灭汉家的必然是你。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在汉元帝、汉成帝纯用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下,吏治腐败,矛盾丛生(因为他靠教化不搞考核,吏治所以败坏),地方上豪强趁机崛起搜刮敛财的苗头他也没有及时扼杀,豪强兼并严重(但是儒家行仁政,靠教化,是不管这个的,他们要对下面行仁政,那就是要照顾着下面,对下面好,只用教化约束下面,而没有法家的铲除强民的办法,甚至儒家本身的匡衡就占地30万亩还不满足),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儒教真正取得统治地位是在汉元帝时期。汉元帝奉信儒学,大量任用儒生为高官。汉元帝为太子时“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汉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武帝时,确立的“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汉宣帝一语道出了其中要诀。到汉元帝时中国进入儒学治国时代,霸道与王道相杂的国策被放弃,完全信奉儒家,西汉从此走上了衰败的道路。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把儒家治国发挥到了极至,以极大的热情推行乌托邦式的复古改革,结果怨声载道,民变四起,搞乱了国家,害死了自己。直到汉光武帝,把儒家压了下去,继续实行霸、王杂用,汉朝才重新开始振兴。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这个导致西汉王朝衰落的帝王,却开创了沿用千年的新治国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十二 的精彩文章:

蘇南和蘇北到底是怎麼劃分的?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学万人敌灭秦兴楚的西楚霸王项羽,到底是不是匹夫之勇?
黃色的臉黑色的眼的中國人,為什麼白膚色的人那麼多?!
這個漢代不算最偉大的帝王,卻為大漢王朝延續了2個多世紀的國壽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個演員能演出你心中的他們?

TAG:三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