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很少提「漢奸」?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很少提「漢奸」?

漢奸,原意是指出賣漢族利益的敗類。繼而引申為通敵叛國、出賣國家與民族利益的無恥叛徒。而在任何年代,人們對漢奸的仇恨也都會超越對敵國的仇恨。雖說「漢奸」一詞,肯定是在有漢民族概念之後。但在有漢民族概念之前,肯定也不乏投靠敵國、出賣國家與民族利益之徒。然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人才流動極為頻繁,卻很少被冠以如「楚奸」、「魏奸」、「趙奸」等諸如此類的頭銜。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很少提「漢奸」?

有很多人將中行說定義為歷史上第一位漢奸,按理說作為漢奸,其心理總得有幾分陰暗、猥瑣,但是中行說這位漢奸卻做得極為坦蕩。起初,漢文帝派遣宗室女與匈奴和親,而使燕人中行說去輔佐翁主(漢宗室女)。中行說不願意去,而漢文帝卻要強制他去,中行說便撩下話:「必我也,為漢患者。」而中行說一到匈奴,便投降了匈奴,成為匈奴單于的謀主,屢為匈奴出謀劃策,策動襲擊大漢邊郡,給大漢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很少提「漢奸」?

可見,中行說這位漢奸完全是大漢強推給匈奴的。那麼,在中行說之前,大漢就沒有強推過其他人給匈奴嗎?漢初,有兩位異姓王(韓王信、燕王盧綰)都降服於匈奴。按理說,韓王信、盧綰所為之事,與中行說也並無二致,該同屬漢奸。但是,卻也很少人從道德層面去指責韓王信、盧綰。韓王信、盧綰等降服於匈奴,或多或少都與劉邦猜忌異姓王分不開。易地而處,若是劉邦為韓王信、盧綰等,大概也很難做到引頸就戮,而不去投靠匈奴。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很少提「漢奸」?

從我國有較為詳實歷史記載的春秋時期談起,春秋的伊始乃是周平王東遷。按「漢奸」的定義,這周平王乃是不折不扣的「周奸」。周平王為廢太子時,依靠外公申侯,勾結犬戎,攻陷鎬京、殺死其父周幽王之後,才在其他諸侯的支持下,即位為周王。但也沒有人指責周平王勾結犬戎的道德瑕疵,似乎周平王所為之事乃是正義之舉,而其父周幽王卻是罪有應得。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很少提「漢奸」?

而整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人才流動極為頻繁,「楚才晉用」乃平常之事,沒有一個諸侯國能夠杜絕客卿。而這不止是華夏民族內部的人才流動,而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流動也是暢通的。如晉國狐射姑趙盾爭政失敗後,就先後流亡到了翟國、潞國(狄人);秦繆公任用的由余,也系流亡到西戎的晉國公族之後等等。甚至,南方的楚國、吳國、越國等在華夏諸侯的心目中,也是蠻夷,但也都不影響人才的流動。

除了像吳國伯嚭、趙國郭開這些奸佞之人,為人所厭惡、痛恨之外。而那些竭心為他國效力的客卿,也很少被冠以「某奸」而遭人痛恨。如春秋末期的伍子胥,引吳軍而攻破母國,似乎也很難扣上「楚奸」的帽子,而這是為何呢?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很少提「漢奸」?

過去的士大夫總愛提「修、齊、治、平」(《大學》),許多人而只把這當成修身治學的四個階段。但是,在先秦時期,階級是較為固化的,並不怎麼流動。「修、齊、治、平」,其實是對應著貴族的四個階層。「天子」的疆域稱「天下」;「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采邑稱「家」;而「士」無封地,以出仕(需修身)來養活自己。故而,這平天下對應著天子,治國對應著諸侯,齊家對應著大夫,修身對應著士。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很少提「漢奸」?

天下(名義上為天子所有)、等皆為私有,如同今社會上的各公司、企業一樣。而「士」卻像僱工,當然是誰賞識你、聘用你,你便為誰服務。據野史記載,龔自珍之子龔橙(號半倫)為英法聯軍帶路,而把圓明園洗劫一空,其後又做英國公使的翻譯,代表英國與恭親王談判,對恭親王百般刁難。恭親王怒道:「你等世受國恩,卻為虎作倀甘做漢奸!」龔半倫道:我們本是良民,上進之路被爾等堵死,還被貪官盤剝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卻看你是國賊。當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人固當會為天下盡責出力。而當天下為一家一姓所私有,又怎麼能埋怨天下人不為天下盡責出力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史右理 的精彩文章:

滿清輕視火器研究,跟此政治制度密切相關!
幕末一场刺杀事件 开启了日本与中国的暗杀时代!
根据此人一番话 表明燕王朱棣并非一定会反!
此德川御三家之一,卻是幕府宗家的命中剋星!
日本戰國時期 三座最有名的難攻不落城!

TAG:左史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