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據說,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的 9 個原則能幫你應對未來?

據說,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的 9 個原則能幫你應對未來?


作者簡介:

伊藤穰一,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也是社會活動家,企業家。索尼公司、奈特基金會、約翰·D.和凱瑟琳·T.麥克阿瑟基金會、紐約時報公司、摩斯拉基金會的董事。 31 歲躋身《時代周刊》 1997 年度「網路精英」榜單。 2001 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未來全球領袖」。 2008 年,《商業周刊》將其稱為「網路 25 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之一。 2011 年獲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終身成就獎」。

傑夫·豪,美國東北大學助理教授,媒體創新項目協調人。他長期擔任《連線》雜誌特約編輯。 2006 年,他在寫給該雜誌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眾包」這一概念。


書籍摘錄:

序言(節選)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變革一直乏力。生命早在 40 億年前便已經出現,過了 28 億年才出現性別差異,又過了 7 億年才出現第一個擁有大腦的生物。第一個兩棲動物蠕動到陸地上則是在此 3.5 億年之後。從這個意義上說,複雜生命體是最近才出現在這個星球上的。如果可以把地球的歷史壓縮到一年當中,那麼居住在陸地上的動物是直至 12 月 1 日才出現的,恐龍的滅絕也是聖誕節後的事情。原始人開始直立行走大約是在新年前夜晚上 11 點 50 分,有記錄的歷史則是在午夜 12 點之前幾納秒才開始的。

即使在那時,變革的出現依然十分緩慢。現在,讓我們假設最後 10 分鐘為一年,即行為舉止上更加貼近現代人類的時期。直到 12 月之前,沒有任何變化發生。蘇美爾人開始在 12 月的第一周熔化銅,第一種有記錄的語言大約出現在 12 月中旬,基督教的傳播大約始於 12 月 23 日。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生存依然艱難、野蠻和短暫。直至 12 月 31 日黎明,終於開始出現變化的跡象, 工業時代的大規模生產開始出現。就在這天早上,大陸開始鋪設火車鐵軌,人類的移動速度終於開始超過馬匹。這一天接下來的時間充滿了令人激動的活動:下午 2 點左右,抗生素的出現使得嬰兒的成活率和人類的預期壽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兩者自人類物種於 1 月從非洲大陸向外遷徙開始就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下午,飛機開始繞地球飛行。晚飯時,富有的公司開始購買大型計算機。

人類花了這一年中的 364 天才達到 10 億人口的規模。到 12 月 31 日晚上 7 點,地球上的總人口達到 30 億,人類才打開了第一瓶香檳酒的瓶塞。在午夜之前,地球上的總人口翻了一番,按照這個速度(大約每 80 分鐘增長 10 億人口),我們將在新年第一天凌晨 2 點達到地球的容納能力極限。而直到最近(按地質分期來算,距今只有蜂鳥一次心跳的時間),旅行速度、人口增長、我們所擁有的信息數量才開始升級。簡言之,我們進入了指數時代。

來自:亞馬遜

然而, 2009 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中所稱的「大變革」直到新年前夜晚上 10 點才伴隨著上文提到的兩項革命出現:互聯網和集成電路晶元。這兩者宣告了網路時代的到來,與此前所發生的相比,是與工業時代有別的更加根本的突破。

越發明顯的是,網路時代的首要條件並不是快速的變化,而是持續的變化。在幾代人的時間裡,如果繼續用上面的時間類比,這是指晚上 10 點以後,穩定的時間段變得越來越短,新範式的顛覆性變化出現得越來越快。遺傳學、人工智慧、製造、交通以及醫學等領域即將出現的突破只會加快這一變化的速度。《哈佛商業評論》中的「大變革」一文的作者在另外一篇題為「新現實:持續破壞」的文章中發問:「如果『穩定– 破壞』這一歷史模式自身被破壞了呢?」

如果你在網路安全或軟體設計行業工作,你無須讀書便可以發現,在這個變化速度與摩爾定律相掛鉤的行業工作是何種體驗。它是一種會帶來質變的量變。當晶元變得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快時,我們就會得到可穿戴的電子設備。機器人會製造機器人。電腦病毒會引發金融混亂。你是否已經為大腦植入做好準備? 等等,先別回答。變革不會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無論你是否已經準備好。 20 世紀末,變革的速度已經超過了人類。這就是指數時代, 它已經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創造了三個定義條件。

來自:hbr

不對稱性

在模擬時代,粗糙的牛頓物理學統治著人類活動領域。強大的歷史推力被同樣規模和強度的力量抵消。資本受到勞動力的約束,兩者均受限於政府的管制。強大的軍隊會擊敗弱小的軍隊,百事可樂令可口可樂感到擔憂,僅此而已。儘管出現了衝突, 通常是血腥、災難性的衝突,但當這些規模龐大的力量相互接觸後,其結果會符合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某種定律。

然後,在 20 多年裡,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當然,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例子便是恐怖主義組織在世界舞台上的出現,它們的成員數量甚至比美國一個中西部農業城鎮人口都要少。但也出現了其他例子:一些小規模的黑客團伙侵入美國政府資料庫帶來了一場浩劫; 一位名叫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的男子憑藉一己之力,用克雷格列表網(Craigslist)嚴重削弱了美國報紙產業; 2010 年,失業操盤手納溫德·辛格·薩勞(Navinder Singh Sarao) 在他倫敦公寓的電腦上安裝了一個程序,造成美國證券市場蒸發了 1 萬億美元市值。

如果說這樣的「小」就是新的「大」,那就有些簡單化了,但無可否認,互聯網和快速發展的數字科技讓競爭變得更加公平,人們既可以藉此行善,也可以用來作惡。這已經不是好與壞的問題了。無論你是經營一家小型公司,還是在政府機構中負責一個部門,抑或在任何規模的機構中肩負要職,最重要的便是不對稱性這個簡單的事實。關鍵是,你不能再假定成本與收益成正比。更大的可能是,真正的現實恰恰與這一假設相反。今天,對現狀最大的威脅來自最細微的地方—初創公司、流氓、離經叛道者、獨立實驗室。似乎這一現實還不足以令人氣餒,我們必須與新的競爭者不斷周旋,而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伊藤穰一,來自:由出版社提供

複雜性

複雜性,或者說是科學家通常所說的複雜系統,沒什麼新鮮的。事實上,複雜系統早於現代人在30 多億年前就出現了。動物體內的免疫反應便是一個複雜系統,蟻群、地球氣候、老鼠的大腦、一切活細胞內的生物化學過程皆是如此。此外,還有人為的複雜系統,即人類無意的干預讓整個系統變得更加複雜,如氣候,或者水資源利用的改善。換句話說,我們或許製造了氣候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知道這一點。

經濟學具備了複雜系統的所有典型特徵,它是由大量遵從少數簡單規則的個體組成的(例如,經紀人執行賣出命令,引發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行動和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數百萬諸如此類的簡單行動—購入、賣出或持有,奠定了市場「自我組織」 趨勢的基礎。這就是為何蟻群會被認為是一個「超有機體」,因為它們的行為舉止遠遠超出了蟻群中任何單一一隻螞蟻所擁有的能力。許多複雜系統也具有適應性,例如,市場一直隨著新信息的出現而持續變化,就像是蟻群會共同對新的機會或威脅做出反應。事實上,加工和生產信息正是一些複雜系統的本質。

對於複雜系統的研究已經成為科學研究中最具前途的領域。它天生便是跨學科的,是物理學家、資訊理論者、生物學家以及其他科學家聯手研究發現無法被任何單一學科囊括的領域。

複雜系統的數量或水平受 4 個因素的影響:異質性、網路、相關性、適應性。密歇根大學複雜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E. 佩奇(Scott E. Page)說:「把它們想像成為 4 個旋鈕。」佩奇說,在某個點上,這些旋鈕全部歸零。我們生活在一個孤立、同質的社區中,不具備足以應對快速變革的條件,但數千年來,這並不重要。例如,羅馬帝國歷經數百年才瓦解。佩奇說:「近些年來, 我們把這些旋鈕上的音量全都擰到了 11 。我們並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正是這些未知把我們引到了第三個條件上。

傑夫·豪,來自:flickr

不確定性

讓我們再回到那個價值數百萬美元,不,數十億美元的問題上來:下一步是什麼?沒有人知道。麥肯錫諮詢公司收費高昂的諮詢師不知道,那些在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高度機密材料中翻找的分析師不知道,本書的作者當然也不知道。正如我們在本書開頭所看到的那樣,過去數百年,人類在預測未來方面表現糟糕。事實上,專家和未來學家的表現最為糟糕,甚至不如隨機選擇。(《華爾街日報》多年來一直開設有一個專欄,將薦股專家的建議與扔飛鏢隨機選擇股票相比較,扔飛鏢的方式經常獲勝。)如果買股票本就是一種不能賺錢的活動,現在則更是徒勞的,我們為世界的複雜系統指數增加了不確定性。

氣候學家已經指出,全球變暖其實是一個誤稱,並非所有地區都會出現氣溫上升。許多地區將迎來更多的極端天氣。這是因為,氣溫的上升會給既定氣候模式帶來更多變數,一些地區將因此變得乾旱,一些地區將會變得濕潤,而幾乎所有地區都將遭遇更多的風暴。全球變暖並不是簡單地帶來了全面性的氣溫升高, 而是會極大地增加氣候系統的波動性。變暖其實只是更多的氣象不確定性的開端。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段內,人類的成功與準確預測的能力直接相關。一名中世紀的商人知道的事情並不多,但如果他得知萊茵蘭地區暴發大面積乾旱,就可能會預測到,該地區小麥的價格將會上漲。在充滿複雜性的時代,一個未能預見到的進展有可能會在幾天里改變遊戲規則。

來自:亞馬遜

本書不僅要觀察不對稱性、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條件,而且還將為它們開出藥方。如果你不知道,也沒有關係。事實上,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承認無知要比耗盡資源(通過各種附屬委員會、智庫和銷售預測機構)預測未來更具戰略優勢。

那麼,應該如何圍繞「不知」原則重建公司、政府機構、大學院系的結構,甚至是進行個人職業規劃呢?這聽起來似乎更令人費解,充滿神秘感,而且最終也是無解的。但我們可以從那些活在當下、展望未來的人身上學習到一些經驗。身處軍事、生命科學、技術,甚至是新聞媒體等多個領域的人士已經開始打造相互聯繫的機構,以應對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他們的共同點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

媒體實驗室恰好是窺探這一未來思想的前哨,因為這些原則或多或少已經融入媒體實驗室的基因。「媒體」一詞一直以來被以多種方式解讀,有人說它是「信息溝通的一種方式」,也有人說它是「藝術家、作家或音樂家使用的素材或形式」,還有人說它是「存在或發展的事物」,或者簡單來說是「用於特殊目的的一種東西」。

媒體實驗室需要這一寬泛的概念框架,因為它一直是「錯置的玩具」的孤島,一個幫助藝術家創造新技術、幫助遺傳學工程師和電腦科學家改造教育體系的地方。這裡的文化並不是跨學科的,而是以「反學科」為傲,教職人員和學生們並不僅僅是跨學科間相互合作,而是會探索不同學科之間以及各學科之外的內容。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來自:維基百科

這一做法始於媒體實驗室的共同創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媒體實驗室萌生於尼葛洛龐帝與他人共同創建的建築機械小組,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築師們利用先進的圖形計算機,進行電腦輔助設計試驗。尼葛洛龐帝[與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一起,在矽谷]預見到了電腦將成為個人設備的時代。他還預測,大規模的交互將使所有學科交叉在一起,也將把文科與理科聯繫到一起。媒體實驗室的學術項目叫作「媒體藝術與科學」。

對於尼葛洛龐帝和媒體實驗室而言,幸運的是,世界已經為這一預測做好了準備,媒體實驗室得以啟動一種特殊模式,即多家相互競爭的公司組成聯合體,資助這項工作,並分享所有知識產權。這將會為學生、教職員工、客座研究員打造一個自由的、無定向研究的空間。聯合體模式使得實驗室的每個人都能彼此分享。

媒體實驗室早期曾利用先進的展示技術、觸摸屏、虛擬現實、全息攝影、用戶界面、感測器、智能觸覺、個性化機器人、人工智慧、軟體與編程、3D(三維)列印與製造等為全世界不斷探路。 20 世紀 80 年代大部分時間擔任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的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曾經擔任媒體實驗室巡視委員會委員約 10 年之久。他最近表示:「我們最後在蘋果公司付諸實施的許多想法都源自媒體實驗室。」

尼葛洛龐帝的許多預言成真,世界步入數字化時代,計算機賦予人類更強大的力量,各種事物彼此之間的互聯更加有效、成本更低,也更為複雜了。世界變得更加開放、更加交互、更加複雜,這促使媒體實驗室不斷進入新的領域,如社交網路、大數據、經濟學、公民學、城市學、數字加密貨幣,以及其他許多更加具體、更加容易進入的領域,互聯網、計算機和設備使得這些領域開始向新思維和創新的方向發展。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來自:維基百科

與此同時,互聯網和計算機還極大地降低了發明、分享、合作和傳播的成本,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展開有趣的工作, 這些工作之間的相互聯繫也越來越緊密。

最近,媒體實驗室開始進入自然科學領域,越來越多的項目和人士專註於生物學領域。看上去,媒體實驗室極端務實、「反束縛」的氣質與科學領域相得益彰,如計算機科學家或許會從建築學中汲取靈感,建築學從電子工程學中汲取靈感,只要彼此有共同點。事實上,這種氣質也十分適合這個越發複雜、跨學科、快速變化的世界。事實證明,這種來自「反學科」思維的務實精神在人類理解前沿科學領域方面十分寶貴。埃德·博伊登負責組建神經生物學小組,該小組共有45 名研究員,是媒體實驗室中規模最大的。博伊登的團隊並沒有把重心放在臨床研究或理論工作上,而是聚焦於可以被大腦科學家所利用的基礎工作,讓他們可以加深對人類神經系統的理解。如果不利用神經生物學領域外的專業知識,這一任務根本無法取得成功。

媒體實驗室成功地適應了碾壓眾多公司(還記得奔邁公司的 PalmPilot 系列掌上電腦嗎)和研究型實驗室(施樂公司忽視了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諸多創新)的變革。這要歸功於尼葛洛龐帝和其他人在媒體實驗室創立之初確立的強大核心價值觀和原則。整個世界(包括媒體實驗室)發生了許多細微的變化,但核心原則依然堅如磐石。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來自:維基百科

這些原則在設計之初便存在相互交叉、互為補充的特點(它們並非根據重要性排序)。事實上,或許最為接近媒體實驗室使命核心的原則並沒有被列入其中,儘管它從頭到尾貫穿本書的每個章節。這個原則便是將學習置於教育之上。我們認為,學習是必須親力親為的,教育則是外界加諸你身上的。媒體實驗室的啟示精神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米奇·雷斯尼克(Mitch Resnick),而正是他的導師西摩·帕佩特(Seymour Papert)幫助創立了媒體實驗室。雷斯尼克負責運營「終身幼兒園」研究小組,他致力於創新學習的「4P」,即項目(Projects)、同伴(Peers)、熱情(Passion)、玩耍(Play),這也激發了本書的許多靈感。我們堅定地相信,如果要在未來為這些原則尋找一片肥沃的土壤,我們的教育體系也必須接受同樣的哲學理念。

從許多方面來說,本書所提到的 9 個原則代表了我們對媒體實驗室核心原則的解讀。它們已經成為媒體實驗室的指導原則。作為實驗室主任,我的工作便是推動和調整實驗室的前進方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它的生態系統。媒體實驗室是一個自適應的複雜系統,就像苔原或熱帶雨林,主任則要照料花園,為世界培育出美麗和新鮮的花朵。

這同樣也是本書的主題,儘管我們猜測這個過程與春日下午的花園相比,有時會紛亂,令人厭煩,但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時代。這些原則提供了一個有關如何塑造新世界並使之繁榮的圖景。

題圖來自:flick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鉤 的精彩文章:

這不科學!那些讓你驚訝不已的照片
真的搞錯了嗎?RNA去甲基化酶FTO的作用底物解讀
游書力團隊Chem:苯並呋喃不對稱去芳構化的新突破
10種超驚奇史前生物!幸好絕種了,不然不敢想像啊!

TAG:上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