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李慶新:建構中國海洋文明體系

李慶新:建構中國海洋文明體系

早在20世紀60年代,楊國楨教授在中國社會經濟史、近代史等諸多領域勉力研習之際,就敏銳地觸摸海洋歷史文化諸多問題。80年代以後,有鑒於社會各界對中國海洋文明傳統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他不斷呼籲加強海洋文明研究與應用傳播,喚醒國人海洋意識,建構與海洋強國相適應的海洋人文社會科學體系。

他先後主編了「海洋與中國叢書」、「海洋中國與世界叢書」,為中國海洋文明研究奠定了厚實的根基。2008年,他又將海洋發展理論與歷史文化的探索成果結集為《瀛海方程》,揚起海洋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互整合、構建「大海洋科學」的理論旗幟。2010年,他再次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中國海洋文明史研究」,2016年7月推出階段性成果《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

展示中國海洋文明研究話語權

該成果皇皇10卷,除楊國楨教授外作者皆學界新銳,闡發了中國學人對海洋文明理論的鮮明主張和獨特見解,展示了中國海洋文明研究的雄辯話語權。首卷為綱領性著述,收錄了楊教授近年來對海洋文明和海洋中國基礎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專題研究成果,包括「海洋文明論」、「歷史的海洋中國」、「現代新型海洋觀」三部分。書中基於對東西方學者關於海洋文明概念、內涵不同論斷的理解,在宏觀視野與多學科交叉觀照下,進行貫通古今的學術史梳理和博通中西的理論研判,揭示了世界海洋文明的學科分類、發展模式及多樣化特點,廓清前人對中國海洋文明種種不符合實際或有意無意的疏忽、誤解,以及不專業的臆測發揮。

在楊教授看來,海洋文明是源於人類海洋活動生成的文明類型,起源於大陸邊緣地帶周邊被陸地擁抱、半封閉式的海洋地理區域,與農業文明、游牧文明發生的地理基礎不同,海洋文明的出發點與發展舞台在海洋。海洋文明是海洋文化有機綜合的文化共同體,是一種長期、綜合的海洋文明積累,不同的海上群體和陸上涉海群體,塑造了各具特色以動態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海洋社會文化。海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小系統,不同區域的海洋人群在與海洋結成關係中,海洋文明的發生有先後,發展路徑有不同,內部結構有特點,從而呈現出不同的文明樣式。中國擁有自己的海洋文明歷史,存在於海陸一體的文明結構之中。中華文明以農業文明為主體,同時包含游牧文明與海洋文明,是一個歷史悠久、多元一體的文明共同體。中國既是一個大陸國家,也是一個海洋國家;中華文明中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關係,是大系統與小系統的關係,中國海洋文明在東亞海洋文明中居中心系統地位。

發展「大海洋科學」

構築與自然科學中海洋科學相對應的中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體系,是楊國楨教授多年來苦心孤詣、孜孜以求的宏願。該書提出建構中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體系,倡導海陸並重、以海洋為本位的研究方法,兼顧區域體系、現代世界體系、跨文化研究等現代學術前沿理論與方法,強調跨學科發展與科際整合。這些理論結合現代海洋實踐、未來海洋發展與現代化需要,其發展前景就是「大海洋科學」,對當下方興未艾的海洋科學與海洋問題研究有理論貢獻和學術創新,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李紅岩先生曾在《「海洋史學」淺議》一文中呼籲,學界應鮮明地打出「海洋史學」的旗幟,以全球史的眼光與視野,立足於海陸融通的視角與方法,積極進行跨學科、寬視域的研究。該成果將人類海洋文明發展劃分為區域海洋時代、全球海洋時代和立體海洋時代。至於中國海洋文明演進則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東夷百越時代——海洋文明興起,以齊、越為代表,中國海洋文明與古希臘海洋文明同時起步,成為世界海洋文明發祥地之一。第二,傳統海洋時代——秦漢統一,漢武帝平南越,標誌東夷百越時代的終結與王朝主導的傳統海洋時代開始,直到明初鄭和下西洋,中國傳統海洋文明處在上升狀態。在1500多年的傳統海洋時代,以唐末黃巢洗劫廣州事件為界標,又可劃分為前後兩期:前為發展期,後為繁榮期。傳統海洋時代中國海洋文明繁榮,創造了亞洲和平和諧、互補共贏的文明模式和文化傳統,海上絲綢之路臻於鼎盛。第三,海國競逐時代——從鄭和下西洋終止到20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是中國海洋文明從傳統向現代轉型、跌宕坎坷的下降階段。在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前的200餘年,中國海洋文明雖然存在向近代轉型的機遇,在東西方海洋角逐中產生新的海洋力量與海洋文明因素,但海洋發展在王朝力量的壓制下裹足不前,此後更受鎖國禁錮,艱難前行,遭受一次又一次挫折,傳統海洋文明趨於衰微。第四,重返海洋時代——新中國成立後,逐漸改變重陸輕海觀念,中國海洋文明繼承傳統,吸收借鑒世界先進成果,走上海洋強國的復興之路。

在歷史考察中樹立新海洋觀

該書以理論建構宏大敘事見長,在專題實證研究方面亦不乏精彩篇章。例如,對海界與海洋歷史權利的探討,揭示了中國古代國境海界不等於海岸線,宋代開始形成中外海域分解的海權意識,在事實上行使了界內巡航等主權權利。明清時期水師巡防會哨制度,民間海洋捕撈與灘涂養殖的界域區分,乃至海盜的勢力範圍,均與中國海洋歷史權利有一定聯繫,是海疆史與海洋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對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有現實意義。而對明初琉球洋海戰、鄭和遠航、清中葉海盜與水師較量的深度解讀,揭示了明清王朝的海洋戰略從進取到退縮、從海戰到海防的轉變趨勢,體現了大陸海洋觀與重陸輕海思維定勢、行為慣性的強大。清中葉閩粵水師對海盜集團的作戰,從海權角度看,是一場民間與官方海上力量的較勁與內鬥,事實上造成中國海洋社會的分裂與海洋力量內耗,扭曲了中國海洋發展的方向,中國落入落後挨打的境地。諸如此類,值得以史為鑒。

中國學術有經世致用的傳統,史學具有為現實提供歷史借鑒的功能與優勢。當下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海洋戰略與海洋文明建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書中提出,應在歷史考察中樹立新的海洋觀,關注中國海洋權益,制訂中國海洋基本法,推崇包容性科學發展。重新認識西方「海洋國家論」,解構西方話語霸權。在一帶一路話語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早於西方現代世界體系而存在的海洋世界體系,「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是簡單的經濟過程、技術過程,而是文明交融與進步的過程。因此,挖掘海洋文明史文化資源,深化海洋文明史研究,不僅成為講好海洋故事、建設海上新絲路可資利用的源頭活水,更是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建設海洋強國的內在訴求。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鉤 的精彩文章:

第一次環球航行、南美段的地緣特徵
據說,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的 9 個原則能幫你應對未來?
距今15.6億年前的原古時期,海帶的遠古祖先就出現了
這不科學!那些讓你驚訝不已的照片
真的搞錯了嗎?RNA去甲基化酶FTO的作用底物解讀

TAG:上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