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王陽明的一生中,他究竟領悟到了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在王陽明的一生中,他究竟領悟到了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自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後,一個名叫「王陽明」的歷史人物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在古人推崇至備的「立德、立功、立業」三方面均有成就、更憑藉赫赫武功在有明一代的文臣中,領兵迅疾平定宸濠之亂而名垂青史。縱觀陽明夫子,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他的成長經歷,也為我們指出了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性。

然而,在王陽明的生命歷程中,他究竟領悟到了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智慧,竟然使得他的人生變得如此輝煌?這種人生智慧還能為今天的我們所用嗎?我想這是大家都想了解的問題。

記錄陽明夫子哲學思想的,主要是《傳習錄》一書。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看這些文言文可能有些艱澀,不易理解。而且正規學院研究王學的專家教授們寫的學術著作,又多討論王陽明學問與社會制度、文化思想及學術考證方面的問題,對其與我們密切相關的人生問題則很少涉及,誠為憾事。

本人並非「國學大師」,只是在十多年前,因為患神經衰弱,看到一位名人也因患此疾而購得《傳習錄》一書、按其法靜坐而致頑疾痊癒的事迹,而對陽明夫子萌生了濃厚的興趣,郵購了一套打折的《王陽明全集》,研讀至今,多少也有了點感悟。加上隨著年齡漸增,更感到王陽明的人生哲學思想,十分值得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學習,並身體力行,獲得心靈、智慧的提高。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今天在這裡討論的,只限於陽明夫子的人生哲學方面。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質利益,這樣發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愈來愈和自己的心靈分離,使人趨向於「物質化」,在人的心靈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矛盾。

如何使人們荒蕪、緊張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獲得一種心靈的自由,又不至於影響物質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儒學所倡導的「正心修身、賓士天下」的「內聖外王」修養之道,既強調涵養心靈,又不失進取精神,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過於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錢、地位、名利那些東西,導致了心靈過於沉重,承受了太大的壓力。然而牽累太大,做事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反而難以達到理想的人生目標。

其實,在今天的社會裡,要想更好地實現自己人生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要心靈也有一種高度,那是一種脫盡塵埃、充滿光明的境界。

乘坐飛機的人們能夠體驗到:飛機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雨交加的雲層時,將會出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往下看去,儘管雲層下面電閃雷鳴,下著傾盆大雨,而雲層之上卻無一絲陰雲,充滿著朗朗陽光。這時的飛機,絲毫不受惡劣的外界環境影響,平穩地飛行著。

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在一定的層面下,會有種種烏雲遮蔽心性的光明,讓我們生活在黑暗的陰霾里。然而,當我們的心靈到達了雲層,超越了雲層和衝突,同樣會發現,雲層之上,晴空萬里,心靈獲得了一種全新的自由。而我們帶著這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現實中來時,智慧和聰明彷彿被提高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能用獨特的眼光來看事物,能發現一些以往不會注意到的細節規律,能承受更大的壓力和磨難,從而使自己的決策和行動似乎具有「神來之筆」……

早在孟子時候,就提出了「萬物皆備於我」這樣一個觀點,認為萬物的知識和規律,都是人心中所具備的,一個人只要「盡心、養性、反求諸己」,就可以把它們都發現出來。又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認識並掌握這種良知、良能有什麼好處呢?

王陽明認為,夫人心本神,本自變動周流,本能開物成務,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毀譽兩端。如果我心不動,以順萬物之自然,只是觸機神應,就能夠發揮良知妙用。

在他看來,人的「心」本來就有著神奇的作用,如行雲流水般變動周流於萬事萬物之中,反應著各層次事物的客觀規律,如果人能靜下心來,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我們心靈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只是由於它被各種詆毀、讚譽等利害關係遮蔽了。如果能摒棄「自我」的束縛,保持我心不動,順應萬物之自然,對待各種事情,心靈就能根據其客觀規律,作出自己精準的判斷,將別人看似異常神奇的良知妙用發揮出來。

王陽明具有異於常人的全面智慧,正是通過一定的合理方法,讓自己的心靈境界得到提升,開發了人人本具的智慧潛能的結果。他由普通人到智力「超人」的超越,為人類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範。

雖然人心中包含著無窮的智慧,具備認識萬物的知識與規律的能力,但這種智慧和能力並不是已明明白白地擺放在那裡,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雖然都有一個深藏的寶庫,潛力無窮,但由於我們的心靈早已為物慾、私慾、人慾所蒙蔽,表面上人還是愚昧無知的。

在《王陽明全集》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樾方自白鹿洞打坐,有禪定意。先生目而得之,令舉似。曰:「不是。」已而稍變前語,又曰:「不是。」已而更端,先生曰:「近之矣。此體豈有方所?譬之此燭,光無不在。不可以燭上為光。」因指舟中曰:「此亦是光,此亦是光。」直指出舟外水面曰:「此亦是光。」樾領謝而別。

這個故事說的是:有一次陽明先生舟行過江西貴溪境內,當地一位叫徐樾的弟子到船上拜見他。徐樾剛接觸先生的心學思想不久,認為心學需在靜坐寂定中才能體悟其真諦,這次剛剛從白鹿洞打坐回來。

徐樾初學心學,還停留在認為心學就是通過靜坐讓內心處於寂靜不動狀態的階段,所以陽明先生告誡他「不可以燭上為光」,點亮蠟燭並不是為了照亮蠟燭本身,而是為了燭光能照亮周圍的事物;而恢復心的真和亮、點亮「心燈」,不能只固守此心以致於落入空寂,應當隨時隨處發用於萬物,應當用這盞「心燈」的光芒照亮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照亮你的整個世界。這才是心的妙用,才是心學的真意。

如果一個人的心靈為自我和物慾蒙蔽的話,不僅不能獲得那種本能的智慧,就連基本的觀察判斷能力也會喪失。

為了獲得這種高層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進行自我思想鍛煉,即正心修身。

正確認識自我與天地自然的關係,是獲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云: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有心靈達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遠的地方。

心境提高了,一個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質也會隨之提升。

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被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所束縛,難以找到應事接物的最佳途徑,其關鍵在於沒有將自我真正放下來,沒有以一顆虛靜清明的心去認真思考,認真對付。

正如儒家經典《大學》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心靈達到寧靜、安穩的境界後,人才能夠洞察萬物之規律,這時考慮問題才能周詳,處理事情才能完善。

而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了一種安頓了的感覺,生活也會有一種充實感。內心平靜,思想清晰,智慧必有所增,這樣做事情更有效率。這時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幫助我們達到更高的人生尺度。

王陽明心學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心學:不要壓抑自己的慾望
心學是世間真正的學問 化解一切人生困惑
1號禪機:一切修行,皆是走火入魔
依良知行 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惱
留一點好處讓別人占 留一條道路讓別人走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