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男神新專輯,致敬法國浪漫歌劇!

德國男神新專輯,致敬法國浪漫歌劇!

約納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演齣劇目之廣泛不必多說了,《紐約時報》說他是「這個時代最全能的男高音」。他對義大利語、德語、法語歌劇都有精彩的詮釋,世界各大頂級歌劇院——大都會、斯卡拉、維也納、巴黎歌劇院、科文特花園,他都曾登台獻唱,在全世界有無數的粉絲。

說起來,考夫曼與法語歌劇還有些淵源。他演唱的第一個法語角色是托馬斯歌劇《迷娘》中的威廉·邁斯特,那是在2001年的圖盧茲。之後,古諾、柏遼茲、馬斯涅、比才等法國作曲家的主要作品,考夫曼基本上唱了個遍。其中,《維特》的主人公和《卡門》的唐·何塞,還讓他成為這個時代的最佳詮釋者,為他打開了法語歌劇的大門。

考夫曼 - 馬斯涅歌劇《維特》

考夫曼曾經專門錄製過德語和義大利語詠嘆調專輯,這一次,他終於「全心全意」向19世紀法國歌劇致敬,錄製了一張法語詠嘆調和二重唱專輯。

這張專輯的名字叫做《L'Opéra》(法語「歌劇」),由法國指揮家伯特蘭·德·比利(Bertrand De Billy)指揮巴伐利亞國立交響樂團演奏,並與保加利亞當紅女高音頌雅·詠切娃(Sonya Yoncheva)和法國男中音盧多維克·泰茲(Ludovic Tézier)合作,演唱二重唱。

《曼儂》二重唱 -「你啊你!壓在這隻手上的不再是我的手了」

Manon, Acte III, Scène 2: "Toi! Vous!... N'est-ce plus ma main que cette main presse?"

Jonas Kaufmann - L'Opéra

《採珠人》二重唱 - 「那是你,我又再次看見!…神殿深處」

Les pêcheurs de perles, Acte I: "C'est toi, toi qu'enfin je revois!... Au fond du temple saint"

Jonas Kaufmann - L'Opéra

《L'Opéra》共有14段詠嘆調和二重唱。曲目橫跨整個19世紀,從阿萊維的《猶太女》(1835),到比才的《採珠人》(1863)和《卡門》(1879)、古諾的《羅密歐與朱麗葉》(1867),一直到最後一首詠嘆調——馬斯涅的傑作《維特》(1892)。所選歌劇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既包括《非洲女郎》、《猶太女》、《特洛伊人》等法國大歌劇,還有像《卡門》這樣的喜歌劇和《霍夫曼的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曼儂》和《維特》等眾多的抒情歌劇。

正如考夫曼自己所說:「法國歌劇作品非常貼近我的心。這種迷人的音樂,反映了歐洲文化歷史上一段獨特的時期。在這張專輯中,我不想只選擇那些最精彩的部分,還挑選了一些在我過往經歷中非常關鍵的作品和角色。」

《L'Opéra》幕後 - 考夫曼自帶英文解說

下面,借著這個機會,為大家簡單梳理一下19世紀的法國歌劇。

在19世紀,法國是歐洲歌劇的中心之一(另一中心當然在義大利),首都巴黎自然成為歐洲的藝術中心。當時,法國歌劇有三種重要的力量:大歌劇、喜歌劇和抒情歌劇。

法國大歌劇(Grand opera)出現於19世紀20年代,一個「大」字基本上概括了它的特點。首先,題材大——通常是重型的歷史題材;其次,篇幅大——通常是4或5幕;再次,場面大——布景華麗精緻,還沿用了法國歌劇中的芭蕾舞傳統;最後,音響大——規模龐大的管弦樂隊,音樂貫穿不用對白,除宏偉的獨唱重唱外,合唱在歌劇中發揮重要作用。代表作有奧柏的《波爾蒂奇的啞女》、梅耶貝爾的《非洲女郎》、阿萊維的《胡格諾教徒》、《先知》、《猶太女》、柏遼茲的《特洛伊人》等。

《非洲女郎》詠嘆調 -「美好的國度!啊,天堂!」

L'Africaine, Acte IV: "Pays merveilleux!... ? paradis"

Jonas Kaufmann - L'Opéra

《猶太女》詠嘆調 -「Rachel,上帝賜予我的榮恩」

La Juive, Acte IV: "Rachel, quand du Seigneur"

Jonas Kaufmann - L'Opéra

19世紀的歐洲到處散發著浪漫主義氣息,歌劇界也不例外。法國大歌劇就是浪漫主義嚴肅歌劇的典範,它對19世紀歐洲歌劇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瓦格納1850年以前創作的《黎恩濟》、《唐豪瑟》、《羅恩格林》等歌劇,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法國大歌劇的藝術特徵。

《特洛伊人》詠嘆調 -「無用的遺憾!我必須離開迦太基!」

Les Troyens, Acte V, Scène 1: "Inutiles regrets! Je dois quitter Carthage!"

Jonas Kaufmann - L'Opéra

19世紀中葉,法國大歌劇逐漸衰落,喜歌劇和抒情歌劇迎來鼎盛時期,其中喜歌劇的地位更加突出。

法國喜歌劇(Opéra comique)最早出現於18世紀,在之後100多年的發展中,喜歌劇中「喜」字的含義不斷豐富,不再單純指喜劇。到了19世紀上葉,法國喜歌劇在情節方面與以往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既有逗趣戲謔、誇張怪異的喜劇性,也有溫柔細膩、浪漫抒情的正劇性,甚至還有緊張激烈、沉重凄涼的悲劇性。最著名的例子是比才的歌劇《卡門》,雖然講述的是一個悲劇故事,但仍被歸為喜歌劇類型。

《卡門》詠嘆調 -「我要它,卡門...這是你給我的花朵」

Carmen, Acte II: "Je le veux, Carmen... La fleur que tu m'avais jetée"

Jonas Kaufmann - L'Opéra

奧芬巴赫是當時法國喜歌劇最著名的作曲家,他的喜歌劇情節幽默、詼諧、機智、風趣,有說白而不唱宣敘調,音樂主題素材來自當時的通俗曲調。其喜歌劇代表作有《地獄中的奧菲歐》、《美麗的海倫》等。

奧芬巴赫的喜歌劇成為19世紀下葉歐洲各國的喜歌劇創作的基本類型,這類喜歌劇還被稱為「輕歌劇」或「小歌劇」(Operetta)。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蝙蝠》、《吉普賽男爵》,英國作曲家薩利文的《彭贊斯的海盜》、《日本天皇》,匈牙利作曲家萊哈爾的《風流寡婦》,奧地利作曲家蘇佩的《輕騎兵》等都屬於此類喜歌劇。

《蝙蝠序曲》

Die Fledermaus: Overture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Herbert von Karajan - New Year's Concert in Vienna 1987

《輕騎兵序曲》

Light Cavalry: Overtur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Lehár: Die lustige Witwe

抒情歌劇(Opéra lyrique)是在喜歌劇的影響下出現的,規模介於大歌劇和喜歌劇之間。所謂「抒情」是相對於大歌劇的宏大浮華而言,多取材於文學作品,一般選擇情節浪漫、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用樸素、優雅的音樂刻畫人物、表達情感。角色的獨唱包含詠嘆調和宣敘調,無說白,詠嘆調尤其優美。代表作品有托馬斯的《迷娘》,馬斯涅的《曼儂》、《維特》,古諾的《浮士德》,聖·桑的《參孫與達麗拉》等。

《迷娘》詠嘆調 -「她非常虔誠地相信著」

Mignon, Acte III, scène 5: "Elle ne croyait pas, dans sa candeur na?ve"

Jonas Kaufmann - L'Opéra

《羅密歐與朱麗葉》詠嘆調 -「愛情啊!愛情!…升起吧!太陽!」

Roméo et Juliette, Acte II: "L'amour... Ah! Lève-toi, soleil!"

Jonas Kaufmann - L'Opéra

《曼儂》詠嘆調 -「最後,曼儂,只剩我倆在一起!」

Manon, Acte II: "Enfin, Manon, nous voilà seuls ensemble!... En fermant les yeux, je vois là-bas"

Jonas Kaufmann - L'Opéra

(聽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音樂之友 的精彩文章:

有顏值又有實力,她們還走出了自己的路
卡拉斯逝世40周年,她的「小妹」這樣評價她
2017《留聲機》大獎揭曉

TAG:音樂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