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長這樣做不是心疼孩子,而是毀孩子

家長這樣做不是心疼孩子,而是毀孩子

作者:寶寶知道 只需要小太陽的向日葵

今天一早,送小小費去幼兒園。有幾個父母帶著孩子同行。其中兩個孩子的書包,都是父母在背。其實小書包里不過就幾件換洗的衣服,這樣的小事難道還要父母來做?到了中午,接孩子時,聽到人群里有個孩子大聲責難她的姥姥:不是讓你帶著酸奶過來嗎,你怎麼空著手!定睛一看,竟然是早上那個父母拎書包的孩子。

當著那麼多人面,姥姥的臉色顯然掛不住,可是也沒說啥,依然陪著笑,試著哄孩子高興。我想當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不見得能體會到幸福,因為她在幼年時的成長里,就沒有界限感。

何為界限感:就是本應該讓孩子做的事情,大人代勞了。沒有界限感的孩子,不懂得人際交往的邊界,用自己的感受卻度量別人。往往顧忌不了別人的感受,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也困難重重。

界限感要及早培養

昨天,帶孩子在外就餐。鄰座有兩個時尚靚麗的女孩,手拿著五顏六色的棉花糖就坐。小小費好奇,眼珠子盯著人家看。我趕緊糾正他:「盯著別人看,非常不禮貌。」

但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很容易獲得諒解。有一次和朋友一家吃飯,那個5歲的小女孩是個肉食主義者,一定要吃精瘦肉。她媽媽夾給她的一個排骨,有點肥肉,她把肥肉咬下來,吐在媽媽碗里,自己吃瘦肉,還美其名曰:不要浪費。

「孩子嘛,她還小啦」,她媽媽顯然也覺得這樣不好,但找理由為孩子開脫。但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行為到底該不該糾正,父母應該明辨是非。不糾正,就是容忍零界限感,縱容孩子繼續沒邊……

這樣的行為很多,在飯店吃飯,一個陌生孩子扒在別人飯桌邊,垂涎三尺。在地鐵上看到有人玩手機遊戲,頭一轉,眼睛就盯著別人的屏幕。這些,都讓人不舒服。

培養界限感是為了保護孩子

我們家樓上有個彈鋼琴的琴童,小女孩六七歲,每天晚上叮叮咚咚。有一天散步,在院子里碰見她,跟她聊天。問:你上鋼琴課,地方遠嗎?小女孩答不知道。又問:你的鋼琴老師在哪裡找的呀,她還是答不清楚,媽媽找的。

當時以為小女孩不禮貌,現在看來,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做法。因為界限感不僅表現在空間距離,也體現在心理上的防禦。引導孩子的界限感,也是為了不讓別人侵入自己的界限。

如果有人問:你媽媽爸爸做什麼工作?你家開什麼車?是媽媽管錢還是爸爸管賬?這些都是侵入別人界限的行為。有多少心懷叵測的陌生人,假借著聊天和孩子攀談,以此了解孩子的家庭信息。細思極恐,有多少孩子甚至成年人,都被套話,以至於落入危險中。

如何培養界限感?

德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中表示,1歲起的孩子就能形成自我觀念,3歲進入自尊期,開始尋找自我價值。3歲左右的孩子,是培養他界限感最佳時期。在這個時間段,盡量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從最細微的摔倒入手,讓他自己爬起來!吃飯,自己吃,盡量別喂飯了,要知道很多孩子1歲半之後就會用勺子了。當他想學著大人一樣拿起拖把,或者擦桌子,讓他試試好了。有多少家長一把搶過來:這個多臟啊,讓媽媽來。

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感到挫折,會讓他們心理更強大。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溫迪莫格爾曾說,當父母傾盡全力不讓孩子感覺到不舒服,等孩子們長大後,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對正常的挫折。

我親眼見到一個父親,因為孩子嬌嫩的腿上被蚊子叮了兩個大包,急得嗷嗷大叫,滿世界找花露水。害怕孩子受委屈,是父母最大的焦慮。但這種敏感會讓孩子變成一個玻璃娃娃。拜託,被蚊子咬再正常不過,更何況咬的是一個小男孩。男子漢大丈夫,這種委屈都受不了,以後怎樣頂天立地、成就一番事業?

當孩子受到委屈、挫折,最好的辦法是給他們建議,而不是直接幫他們解決麻煩。

注:本文來自網路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台、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