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拿茶換寶馬,你換不換

拿茶換寶馬,你換不換

古代中國乃農業大國,中原無寶馬向來是困擾統治者的一大難題。因為在古代,無論是交通運輸亦或是戰爭所需,都離不開大量優質的馬。特別是歷代統治者,可謂為了一匹良駒操壞了心。

古就有千金買馬骨,後又有漢武帝為得天馬先後兩次派李廣利出征大宛。勞兵傷財,也不過才得良馬數十而已,卻依然喜不自勝作天馬歌: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

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

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

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崑崙。

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台。

可是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怎麼也不會想到,如此難求的寶馬在後世居然被一片小小的樹葉子征服。

茶最早流傳進西域是在唐朝,唐《國史補》載:

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亦有此。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湖者。

魯公本想在西藏秀一把優越,可是卻被贊普逮住機會,炫了一把富。你看看,你喝的那叫茶嗎?是名山產的嗎?是大師手工製作的嗎?魯公被無情打臉。

飲茶之風西漸,西藏、新疆、內蒙均受到了影響,可是這一喝不打緊,喝了這茶吧,還停不住了。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貯邊易馬。官茶間徵課鈔,商茶輸課略如鹽制。

邊疆地區人民困於環境,無新鮮蔬菜水果,只得吃大肉,喝大酒。所以需要茶來消食解膩,補充必要的維生素。所以茶又被邊疆人民稱為「生命之飲」。

這茶必須得喝,邊疆經濟又不發達,還拿不出銀子去買,這可如何是好。殊不知內地的這幫人早已眼熱你們的大寶馬好久了,於是兩下一拍即合。

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

這是最早的茶馬交易,來自唐人封演的《封氏見聞記》。此時茶馬互市大多還是民間自發。到了宋代,茶馬互市便成了官方所主導的一項重要貿易政策了。並且設立專門負責茶馬互市的機構,茶馬司,設立專門的茶馬大使來負責茶馬貿易。茶馬貿易,也並非一直直接拿馬換茶,關於具體措施,大臣們也是一直打來打去的。有的提倡直接拿茶換馬的,有的又提倡把茶賣錢,然後再去買馬的,也是互相爭執不下。法令屢變。

今勘會熙寧十年賣茶倍於常年,欲立條下項:諸博馬場所用茶,秦州額熙寧十年支賣茶五千九百二十四駞,今定六千五百駞;熙州額熙寧十年支賣並博馬共一萬三百七十九駞,今定一萬九百駞;通遠軍熙寧十年支賣並博馬共六千九百六十駞,今定七千六百駞;永寧寨熙寧十年支賣並博馬共七千九十一駞,今定七千五百駞;岷州熙寧九年支賣並博馬共三千九百四十六駞,熙寧十支賣並博馬共三千三百八十六駞,今定賣並博馬共四千駞。」並從之。

按照這個數字來統計的話,每年能用茶換到寶馬大約三萬五千匹左右,真是令人咋舌啊。

以茶易馬,那到底多少茶能換一匹馬呢?《明史·食貨志》有載:

初制,長河西等番商以馬入雅州易茶,由四川岩州衛入黎州始達。茶馬司定價,馬一匹,茶千八百斤,於碉門茶課司給之。番商往複迂遠,而給茶太多。岩州衛以為言,請置茶馬司於岩州,而改貯碉門茶於其地,且驗馬高下以為茶數。詔茶馬司仍舊,而定上馬一匹,給茶百二十斤,中七十斤,駒五十斤。

從此我們可以看見,當時的政府剛開始做這個以茶換馬的生意時也還是被坑了不少的,一匹馬居然要用一千八百斤茶來換,久而久之,茶馬司也吃不消了,感覺被人當人傻茶多了。於是重新定價,規定,上等好馬換一百二十斤茶,中馬換七十斤茶,馬駒換五十斤茶。

當然,這裡的茶也並不是那些一銙值四十萬錢的那種龍團鳳餅。而是專供邊疆的「烏茶」,

川人故以茶易毛布、毛纓諸物以償茶課。自定課額,立倉收貯,專用以市馬,民不敢私采,課額每虧,民多賠納。四川布政司以為言,乃聽民採摘,與番易貨。又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

烏茶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黑茶,黑茶大多粗枝大葉,製作粗放,但卻有極好的刮油解膩、降低三高的功效,所以也備受邊疆人民喜愛。

以茶易馬,不僅促進了中原與邊疆的經濟往來,更是為了維護邊疆穩定與和平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一片小小的樹葉,完美解決了要靠打架才能搶點好馬的尷尬處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之學 的精彩文章:

「錯綜複雜」到底有多複雜?
「國字臉」黃帝,中國版的男神
蘇軾帶你走進頗具風味的「中餐廳
天下第一關帝廟

TAG:國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