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養壺的三重境界:壺即禪,禪亦壺

養壺的三重境界:壺即禪,禪亦壺

養壺,往往與喝茶息息相關。佛教中一直都有這樣的修鍊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喝茶養壺,也有著這三種意境:「養的是壺,養壺不是壺,養壺還是壺」。養壺的最高境界即是,壺即是禪,禪亦是壺。

第一種境界是「養壺是壺」

隨著茶葉不斷地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與茶相關的器物也越來越被人們熟知和重視。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養壺、愛壺,一開始只是為了使泡出的茶水更香醇,飲茶更方便。並由王公貴族階層逐漸流向民間,到今日的愛壺之人人一把好茶壺的盛況。

總而言之,壺為器之始,壺只是壺,並無後人所賦予的種種玄妙與哲理,這也是養壺最原始、最樸素的境界。

放眼現在,壺最樸素的存在,就是無聊之際打發時間隨手泡的一壺茶,以及至親朋好友家中,閑聊之中的舉杯隨飲,此時,一把茶壺,只是單純的泡茶工具,沒有人會在意它的材質,外觀甚至大小...

第二種境界是「養壺不是壺」

隨著茶文化的興盛,用來泡茶的器具也越來越講究,人們賦予它們各種哲理和意境,甚至越來越在乎它的出生、材質和外觀等種種因素。人們養的已經不再是壺。他們口中津津樂道的壺文化,養壺之道,選壺之法即是「養壺不是壺」的典型表現。

就如壺文化,人們認識不一,有最簡單的「好茶配好壺」之說;也有「養一把好壺,不僅有好茶喝,還可以升值」之談;還有「養壺可以陶冶情操,苦中作樂,遠離城市喧囂,在紛繁嘈雜的現實生活中逃離出來,享受片刻的和諧與美好,在養壺的一剎那間體驗永恆」 之論。

不管其論述如何,最終目的何在,凡事一旦上升到道與文化的層面上來,就會被賦予一種超乎尋常的意義和哲理。用一言之,即為「壺以載道」。

養壺,在這種情況下,也有了多重的理由和玄妙。在商人眼中,養壺製造金錢;在文人眼中,養壺修身養性,是創作;在政客眼中,養壺是謀權;在僧人眼中養壺是求禪......

第三種境界是「養壺還是壺」

須知壺之本不過泡壺茶,養壺的本質,是讓我們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中感悟人生的玄妙。此時養壺,透過浮華背後,還是原本的茶壺矣。

只是此時養壺,已然與養壺謀利、養壺喝好茶有了本質的差別,就如佛教修行特彆強調的「放下」一樣,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月明星朗,縱俗務繁雜,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閑,解放被囚禁已久的天性。

一人泡茶,一把壺。一杯茶,一個世界,就這樣靜靜地養,慢慢地嘗,想著陶淵明世外桃源的生活,微笑從心裡浮到臉上,滿口醇香。世間之事,或好或壞,都在這一壺茶中,可謂「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所謂「能所雙泯,物我兩忘」,回歸自然,如是而已。

這些所謂養壺的境界:「養壺是壺,養壺不是壺,養壺還是壺」。養壺,帶給你的難道不是一種福氣!

圖片:部分源於網路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道 的精彩文章:

茶葉防癌直接證據已被查出!
不費茶,水要對
水為茶之母:水質對於茶的重要性
鄭和竟然不姓「鄭」?哪些人名被我們誤解了千年?
「梧茶」成為2017中國—東盟博覽會指定貴賓用茶

TAG: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