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茶識器,那些茶文化中的智慧

知茶識器,那些茶文化中的智慧

當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學者靜清和歷時九個多月,完成了《茶與茶器》一書,於日前出版。

這本書從上古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寫到今天,重點研究和探討了茶、飲茶方式與茶器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以及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

書中的知識構架較為完整,引經據典,深入淺出,不僅對各個時代的茶與茶器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和探討,對每一個觀點、每一類茶器,盡量寫精寫透,而且對於如何正確選擇茶器,一針見血地從根本上提出了極具操作性的選購與參考的客觀標準,讓讀者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茶經》問世後,茶器與茶具有了明確分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習茶瀹茶時,茶滋於水,水藉乎器,湯成於火。活火、活水、妙器,加之靜心泡茶時,對茶湯濃度把握得恰恰好,才會成就一盞茶的色、香、味、形、韻的準確表達。

長期以來,國內茶界對茶與茶器的研究是一個空白,很難找到一本嚴謹可靠的書籍作為參考,使得習茶的人少有懂器的,制器的人少有知茶的,似懂非懂的,卻又在以訛傳訛。即使是許多常識性的茶與器的問題,也在歲月既淹中,襲以成弊,是非難分。鑒於此,抽時間去寫一本有理有據的關於茶與茶器的新書,成為我的一個願望。

此類書籍的寫作,想想容易,一拿起筆就會惆悵萬分。茶與茶器畢竟是兩個專業,真要搞清楚二者的邊界與相互影響,涉及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既需要「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又必須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幸好,我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可以依賴多年的積累與考證,絕息交遊,夜以繼日,探賾索隱,識契真要。歷時九個多月的艱辛,終於寫完了《茶與茶器》的書稿。

在唐代以前,由於原始條件下的葯、食、飲同源,因此茶與茶器的發展,並沒有發生多少的交叉。陸羽《茶經》問世以後,人間相學事春茶,茶器與茶具有了明確的分野。從茶的曬青、蒸青初始,隨著制茶技術的進步,飲茶方式不斷得以調整和完善,它們二者綜合對茶器的影響,開始變得越來越深刻。

元代,揉捻工藝的發明與普及,為發酵茶的出現創造了可能,也使茶的瀹飲變得簡單和快捷。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當松蘿茶的製作技術影響了武夷茶之後,隨著一個嶄新的烏龍茶類的誕生,必將催生與之相應得最恰當的新的品飲方式。於是,器具精良、以閒情逸緻烹制的功夫茶出現了。

功夫茶在烏龍茶產區的橫空出世,使得其品飲方式,不斷地隨著烏龍茶製作技術的向外傳播,而逐漸在福建、廣東地區擴散和發展。當酒杯被借用作茶杯使用之後,很多酒器的形制,便影響和左右了茶器的發展與變革。曾作為品茗器的蓋碗,也漸漸地在向泡茶器的方向轉變。形隨功能,當茶器的用途發生了改變以後,其形制必然也會為之變化。

本書不僅對茶與茶器從各個時代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和探討,對每一個觀點、每一類茶器盡量寫精寫透,而且對於如何正確選擇茶器,一針見血地從根本上提出了極具操作性的選購與參考的客觀標準,讓讀者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文 靜清和

葯食同源神農始

在華夏神州,上下五千年,盪塵俗,滌昏寐,越眾飲而獨高,攸關國人精神層面的飲品,莫過於茶了。我國最早的中醫典籍,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論述了茶的奇妙和起源:「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古代醫籍記載的「毒」,多指熱毒,茶最早作為葯的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茶的寒性,以及茶多酚和有毒金屬鹽類的沉澱反應方面。

在農耕剛剛萌芽的神農時代,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覓儘可能食用的植物果腹,採集茶樹芽葉,烹煮食用,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茶由食用到藥用,由葯食同用再發展為廣泛的食用,時間大概在戰國或秦代以後。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說:「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到東漢,華佗《食論》記載:「苦茶久食,益意思。」《神農食經》也說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這說明,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茶無毒可久服,並且可食可葯。茶的「益意思」和「悅志」,主要是指咖啡鹼的瀉火除煩,以及茶氨酸的鎮靜安神等綜合作用。

西漢王褒的《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荼」,這是最早有關飲茶的可信記載。

在漢魏六朝以前,茶葉蒸青後,藉助工具壓制的餅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用米膏黏結的餅茶與散茶,是可能同時並存的。此時的飲茶方式,不外乎直接採茶的鮮葉煮飲,或在干茶內加蔥、姜、桂、橘皮、薄荷、茱萸等熱性藥物或調味品混合煮飲。東晉郭璞《爾雅注》記載:「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晚唐楊曄《膳夫經手錄》也記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此時服用的羹飲或茗粥,茶渣與茶湯還沒有完全分離,這個時期包括以前,可稱為茶飲發展的煮茶時代。

唐代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中說道:「自周以降及於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漢魏六朝以前的飲茶方式,誠如皮日休所言,「渾以烹之」,煮成濃厚的羹湯而飲。這說明在那時,食與飲的器具並沒有完全分開,也進一步證明了,在那時還沒有專門的煮茶或飲茶器具誕生。先民們若要喝茶,往往會借用日常生活中煮飯的釜來煮茶,共用吃飯的碗來盛茶而飲。

初唐重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編著的隋代類書《北堂書鈔》記載:「惠帝自荊還洛,有一人持瓦盂盛茶,夜暮上至尊,飲以為佳。」這不僅說明了西晉飲茶習俗已很成熟,而且也證實了貴為皇帝的晉惠帝,喝茶的器具還很簡陋,食飲同器,食飲不分,並沒有專門的茶器出現。

東晉時的杜育,寫下了歷史上第一部關於茶的作品《荈賦》,為唐代陸羽承前啟後地撰寫《茶經》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礎。杜育寫道:「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此文已經詳盡地涉及了擇水、選器、酌茶、鑒賞等領域。茶器選擇越州窯的簡陋陶碗,這與晉惠帝喝茶的瓦盂一脈相承。從煮茶的釜內向外舀茶湯的工具,是把天然的葫蘆一剖為二的匏。樸素傳幽真,此時的喝茶方式,與所處的那個時代一樣,一切都是那麼的樸素自然。

圖文節選自《茶與茶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圖解全套茶具,看你的茶桌上還缺啥
茶葉的名字五花八門,你知道它們都是按什麼分類的嗎?
花草茶搭配 教你如何做個精緻女人
茶葉六大神奇功效泡幾分鐘最養生
綠茶,千萬別再用杯泡了!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