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映紅:為何有越來越多新聞反轉?

唐映紅:為何有越來越多新聞反轉?

對於新聞事件頻頻反轉現象,我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適應。學會讓真相再多飛一會兒,而不是隨波逐流斷然下結論。

為何有越來越多的新聞反轉

文 | 唐映紅

(心理學者)

近年來,網路傳播的新聞事件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反轉」現象。同一新聞事件,最初得到大面積傳播的版本,與一段時間後傳播的版本以及最終得以「定格」的版本大相徑庭,乃至截然相反。

比如最近引起軒然大波的陝西榆林一院孕婦墜亡事件。最初,整個輿論一邊倒地相信是死者家屬拒絕孕婦和醫院幾次三番的剖宮產要求或建議,執意堅持順產,導致孕婦疼痛難忍而自行墜亡;接著,隨著家屬與醫院相對峙的說法逐步傳播,事情變得撲朔迷離;藉由媒體的深度調查及警方的介入核實,最終發布的調查結果與最初截然不同,墜亡孕婦根本沒有剖宮產的指征,醫院也沒有向家屬建議過剖宮產,而家屬也沒有拒絕過醫院的任何建議。這只是一起原本就沒有輿論噱頭的小概率「黑天鵝事件」,醫院和家屬看起來對孕婦墜亡都沒有直接責任。

不僅國內新聞事件越來越多反轉,國外也大同小異。像今年年初美國大選中,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的「郵件門」醜聞被刨根問底,一度在世界範圍內熱傳她與中東某些恐怖勢力有瓜葛,並影響了最終的大選結果。事後被證實,這些噱頭大多是不實的流言。前不久希拉里在她的第六本著作《何以致敗》(What Happened)中,就很不服氣地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那些對網路流言推波助瀾的勢力,包括在大選節骨眼上捅出「郵件門」的聯邦調查局(FBI)前局長詹姆斯·科米,以及干擾美國大選的境外勢力(俄羅斯)。

希拉里《何以致敗》(What Happened)在美出版,書中她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那些對網路流言推波助瀾的勢力。

為什麼近年來新聞事件一再出現反轉?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網路新媒體的出現,使得輿論傳播生態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

傳統的大眾媒體傳播時代,一起新聞事件的傳播資訊會經過記者、編輯等「看門人」的篩選和過濾,那些縱然有噱頭但缺乏證據的模糊信息一般會被過濾掉。但網路新媒體時代,每個用戶都可以輕易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信源,而沒有嚴格的篩選和過濾機制。像年初影響美國大選的流言,就是從某些神秘的Facebook賬號中發布的;而榆林孕婦墜亡事件,最初的不實信息就來自醫院的微博賬戶。缺乏可靠信源,導致信息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而其中最可能得到熱傳的,恰恰是有傳播噱頭卻未必確鑿的信息。

此外,網路新媒體時代的資訊傳播鏈條也迥異於傳統的大眾媒體傳播時代。此前,大眾媒體發出的信息,首先會經由意見領袖的解讀,再傳播到終端的普通受眾。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由於普通終端受眾缺乏專業性,也沒有什麼動機去進行理性分析,他們會信任意見領袖的解讀,並接受由他們分析後傳播出來的新聞信息,這種「二級傳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整個傳播過程陷入非理性的窠臼。

拉扎斯菲爾德(P.F.Lazasfeld),美國傳播學學者,「二級傳播」理論提出者。

通過伊里調查,拉扎斯菲爾德等人發現,信息從大眾媒介到受眾,經過了兩個階段:首先從大眾傳播到意見領袖,再傳到社會大眾。

但網路新媒體的傳播打破了「二級傳播」的路徑,呈現出扁平化的平行傳播。新聞信息從信源發出,終端受眾與傳統的意見領袖同步得到信息,這個過程中,儘管傳統的意見領袖仍然可能進行理性分析解讀,但幾乎影響不到終端受眾。社交媒體的便捷性和高度互動性,使任何非理性的受眾都很容易從其他同樣非理性的受眾那裡受到鼓舞,導致具有傳播噱頭的信息得以迅速地平行傳播。

不僅如此,具有相同態度傾向的網路用戶更可能聚集起來交流互動,並出現社會心理學裡稱為「群體極化」的現象,即參與交流互動的網路用戶各自的態度變得更加極端,從而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見。所以,即便之後有澄清、闢謠的信息發布,也難以令那些陷入極端態度的受眾注意並改變。

缺乏「看門人」的信源和顛覆了「二級傳播」路徑的傳播過程,就使得新聞事件從最初雜糅太多不實流言的傳播,繼而被進一步的真相披露反轉,引發爭議;甚至在多元的真相陸續被挖掘和披露過程中,同一新聞事件可能出現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轉。

但是,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生態未必都是消極的。正因為信源從少數大眾媒體轉移到多元分布的新媒體用戶,想要操縱輿論、炮製假相也就變得困難重重。像榆林一院最初發布的不實信息,就因為醫院試圖卸責自保,炮製家屬過錯;放在傳統媒體傳播時代,也許醫院收買數量有限的大眾媒體就能瞞天過海,但今天終端受眾的不斷質疑,加之負責任的自媒體的持續跟進,對傳播家屬的聲音、推動後續的警方介入核查以及權威媒體的深入調查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在網路新媒體傳播時代,有了更多的反轉,也就有更多的可能去蕪存菁,逐漸剝離出真相。

新聞的多次反轉是網路新媒體時代的新的傳播現象。因此,作為網路新媒體的用戶,同時也作為新聞事件的終端傳播受眾,對於新聞事件頻頻反轉現象,我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適應。學會讓真相再多飛一會兒,而不是隨波逐流斷然下結論。

刊於《財新周刊》2017年第38期

特別聲明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蕭瀚:歷史煙塵里的風流
「雙龍捲風」:黑與白
八卦及意義
邵雍:舒適稱心處 最怕言言悅耳 事事快心
中秋佳節還在傻傻送月餅?有點愛茶人的品位好不!

TAG:財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