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人民網三評智能演算法,矛頭直指今日頭條,技術又一次為平台背了鍋

人民網三評智能演算法,矛頭直指今日頭條,技術又一次為平台背了鍋

智能演算法有其該擔的責,但用戶也該反思自己。

從9月18日到20日,連著三天,人民網每天一文,三評智能演算法,矛頭直指今日頭條——一個依靠數據挖掘推薦引擎的內容分發平台。

顯然,人民網此次是「怒」了。而做為矛盾中心,今日頭條到底做了什麼,才會引來如此「關注」?

人民網認為,智能演算法作為新技術,在加入內容分發平台後,犯下了「三罪」:

1.垃圾新聞過多;

2.私人訂製信息易造成用戶自我封閉;

3.促使內容生產者媚俗化並削弱其創造力。

但鎂客君想說,在這連番的指責中,智能演算法並沒有原罪。

從技術本身來說演算法並沒有原罪

從人民網的三評中可以看出,智能演算法的不完善導致了眾多不良社會影響。但這真的是智能演算法的錯嗎?

拋開今日頭條,人工智慧演算法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當前,淘寶等線上電商平台對智能演算法均有應用。該演算法會依據用戶的瀏覽和消費行為為用戶推薦相關產品。而在線下大數據服務方面,如ZMT這樣的服務平台也會通過智能演算法分析數據並為客戶提供廣告、促銷建議等。而用戶對此的接受度也是很高的。

鎂客君認為,技術沒有原罪,只是在與內容平台的結合中,暴露了其缺陷。

演算法碰上今日頭條卻因融合困難暴露缺陷

真正好的智能演算法,應該是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數據,對內容進行審核並分析用戶實際心理,以做到一個內容分發平台應該做的事。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今日頭條與智能演算法能夠完美融合,那麼它就不會只知道推薦「同樣」的內容,垃圾新聞也不會出現在用戶的首頁。

用過今日頭條的人應該都知道,在你第一次它的某條新聞之後,你的首頁就會被該類新聞或相關、相近的新聞所填滿,簡稱個性化推薦。不可否認,今日頭條之所以在很短時間內打出知名度並獲得大量用戶認可,智能演算法推薦是其最大的功臣,沒有之一。

從今日頭條推薦的結果看,其智能演算法大致走了以下幾大流程:

一、數據抓取。如果用戶在註冊時用的是微博等既有賬號,今日頭條就會從該賬號的日常動態中抓取數據。而如果用戶沒有用此類賬號註冊今日頭條或者這些賬號並無動態,智能演算法則抓取用戶前幾次的信息瀏覽數據。

二、用戶分析。每個用戶都是一個資料庫,隨著用戶信息瀏覽行為的增多,其資料庫中的數據也就越來越多。智能演算法會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與分析,從而提煉出該資料庫的關鍵詞。

而當前智能演算法在這方面的欠缺就是,太過依賴資料庫既有數據,無法舉一反三。此外,每一個資料庫除了最初的數據是能真實反映用戶心理之外,隨後填充進去的數據都是基於用戶被推薦後的瀏覽行為所產生的,數據相似度太高。

三、內容審核。可以說,這是智能演算法被抨擊的關鍵問題所在。在這方面,智能演算法主要做了兩件事,消重和審核。

可以看到,在今日頭條推薦給用戶的內容中,是沒有重複的內容的,這是因為智能演算法有消重這一功能。但同時,目前今日頭條所推薦給用戶的部分內容的相似度還是比較高的,包括標題、圖片以及文章的具體內容等。

而審核方面,今日頭條幾乎完全依賴於智能演算法,這也導致了在演算法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無法準確審核出「不適合」的內容,從而阻止低俗內容。這是智能演算法「最大的罪過」。

四、新聞推薦。這是最後一步,也是與用戶直接關聯的一步。從今日頭條的推薦機制看,文章的標題與內容若與熱點掛鉤,則會在推薦的最初就得到「關照」。而如果文章的點擊量越高,其推薦的次數就會越多。這是智能演算法對文章受歡迎程度的直接判斷。

因此,很多作者為了閱讀量推薦量不惜做標題黨,一味的蹭熱點博關注。這不僅促使作者媚俗化,還降低了內容的整體質量。

技術有該擔的責但管理者和用戶也該反思

然而,人民網在三評智能演算法中,是從社會影響角度去分析今日頭條等的給用戶帶去的不良影響的。既然從技術層面看,智能演算法推薦技術並無原罪。那麼,所需要反思的就是平台管理者和部分「愛看低俗內容」的用戶了。

僅從智能演算法這一技術上說,它為用戶提供的關鍵性服務就是記錄喜好並分析喜好,最後做出推薦。簡單來說,今日頭條的智能演算法就是在用戶瀏覽信息時智能抓取了關鍵詞,並自動根據關鍵詞匹配出相關內容,最後將這些內容推薦給用戶。

那麼,鎂客君想問一句,如果你最初沒有瀏覽低俗內容,平台又怎麼會繼續為你推薦這些內容呢?此外,平台應該對用戶負責,如上面所說,既然當前技術審核能力有限,平台管理者的審核能力就必須要跟上。

而至於「促使內容生產者媚俗化並削弱其創造力」,雖然推薦機制是誘導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但內容產生者因有其原則與判斷。一味跟風,有失「作者」之責。

最後,我們現在還處於弱人工智慧時代,技術有智商,但沒有情商。我們不能要求技術了解用戶的心理,在「私人訂製信息易造成用戶自我封閉」的問題上,還需要用戶與平台一起主動走出封閉空間,去了解更多的內容。

總結

新技術的出現必有其缺陷,我們不否認問題,但也不誇大問題。在弱人工智慧時代,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抨擊,不是打壓,而是找出問題所在,而是在加快技術發展進程的同時讓其應用到更多的領域中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ZVR郭偉:光學動捕是提升VR沉浸感的最佳方式,但它需要創新
瑞士研究團隊開發行走演算法,讓人形機器人能自如「優雅」地走路
揭榜啦,看誰能去看免費的蜘蛛俠……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