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海濱的神秘線條

海濱的神秘線條

在台灣澎湖的海濱

矗立著一種古老的人工建築物

石滬

從空中俯視

它們規模宏大,形狀複雜

彷彿是一隻巨手在大海中繪製的神秘線條

更為神秘的是

石滬不僅出現在澎湖

還出現在日本、韓國、夏威夷群島……

甚至美洲和非洲

以「滬」捕魚

以「滬」捕魚其實是一種古老的世界性的漁獵活動,在世界各地它們被通稱為魚滬(fish weirs)。這種捕魚方式究竟起源於何處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但有證據表明,以「滬」捕魚可能從石器時代的某個階段就已經存在了。

在日本、韓國、斐濟、澳大利亞、紐西蘭、夏威夷群島以及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島群中,都有相似的石滬。從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石滬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正是南島語族所在的地區,很有可能石滬這項技藝,是在幾千年前隨著南島語族的遷徙而在全世界傳播開來。

除了石滬外,還有許多木質結構的魚滬。5300年以前美國波士頓的貝克灣為潮間帶淺灘,考古證據發現,在貝克灣的泥灘中曾存在超過20萬支木樁構成的魚滬區。在加拿大溫哥華考伊琴河流域、美洲東部森林的印第安人居住區以及英國的海濱,都可以看到木頭建造的魚滬;在南非的科西灣、突尼西亞的加貝斯灣、貝南以及其他一些西非國家都可以看到用棕櫚樹榦製成的「蝦」滬……

澎湖海濱

攝影/孫毅博

台灣澎湖的石滬大抵有三種主要的類型,分別為弧形石堤、單滬房石滬與雙滬房石滬。通常弧形石堤常緊鄰海濱,位於海水較淺處,因此常常被稱為「淺坪滬」,這個「坪」是指潮間帶海蝕平台的意思;也有因為形狀的關係,常稱呼為「畚箕滬」或是「圓籠仔圈」。

而心形的石滬,就稱為「滬房」,有滬房的石滬,常常建造於離岸距離較遠處,因為水深、距離遠,所以常稱為「深滬」或是「外滬」。滬房的主要功能是集魚,它裡面通常是石滬水最深的地方,潮水退時,魚就不得不移往其中。為了讓魚無法游出石滬外面,連接滬房的弧形石堤(當地人稱為「伸腳」,意思是滬房長腳一般)常常在尾端要有一段半螺旋狀的捲曲,使魚沿著石堤的形狀,又繞回了石滬內。

文化的象徵

攝影/庄信賢

在潮間帶建造這些可以抵擋風浪甚至是颱風的大型石滬,往往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與漫長的時間,所以修築一個石滬,往往需要一個宗族、社裡或是整個村的人力投入,這就使得石滬的經營與管理,變成了社區內與每個人休戚相關的大事。

漁獲的多寡則取決於設滬的位置、技術與規模,甚至於無形的超自然力量。所以圍繞石滬形成了特殊的撈捕、維護、分配、繼承與質押機制,甚至還有宗教性的拜滬儀式,祭祀特定神明,形成特殊信仰

在機械動力船舶尚未發展的時期,澎湖居民沒有石滬就等於沒有營生的資具,無法立業也無法成家。當時婚嫁的聘禮與條件,常以擁有石滬的股份來衡量。

由於石滬的巨大利益,使得管理制度變得非常重要,澎湖巡滬的輪替與更換稱為「滬匣」,即按照抽籤的順序逐日輪流,當輪到巡滬日時,滬房的權力屬於中籤者,其餘人僅能在自己的範圍內捕魚。重新抽籤更換「滬匣」的時間,由各村裡自定,常與村裡、宮廟神明的日期相合。雖然石滬股份因出資、人力多寡而有大小之分,但常留有公股,隸屬於宮廟、宗祠或村裡所有,以便照顧弱勢,或用於修築廟宇以及其他公共設施。

內容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8月

撰文/李明儒 攝影/李明儒 等

責任編輯/張璇 圖片編輯/孫毅博

你見過這樣的石滬嗎?

別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膠東海草房:正在消失的海邊童話
有一種遠行令人心馳神往,這50個古城鎮適合你!
北極明珠:斯瓦爾巴群島
從節氣里,追尋8地漸次遞進的秋色
超級微距下的海底景觀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