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戶口本長啥樣?黃籍是原住民,白籍是流動人口

古代戶口本長啥樣?黃籍是原住民,白籍是流動人口

戶籍,又稱戶口,是用來記載和留存住戶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文書,也是每個公民的身份證明。戶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入學需要戶籍,辦理身份證需要戶籍,結婚需要戶籍,購房也需要戶籍……那麼戶籍究竟起於何時?最初又有什麼作用呢?

寫在竹簡上的戶口本

關於我國戶籍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尚書·多士》載:「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意思是說,當時的殷朝(商朝)先人,就已經有書冊了。而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也有許多關於人口登記的記載,稱為「登人」或「登眾」,如:「辛巳卜,貞,登帚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登人三千呼戰」等。商朝的戶籍主要是為了臨時徵集兵員,不是面向所有的人,算是戶籍制度的萌芽。

到了周朝,戶籍登記制度逐漸成形,並推廣到了全國。《周禮·秋官·司民》載:「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辯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詔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

司民就是專門負責統計和呈報人口數的官員,他們對居民的人數、居住地點(國、都鄙、郊野)、性別,以及每年出生、死亡等情況都要作詳細的登記,整理好後呈報給司寇,司寇再上報給國君,而國君行拜禮後方能接受,然後收藏於天府。當然,除了國君手中的那份原本外,內史、司會、冢宰都存有副本,以供不時之需。通常情況下,嬰兒開始長出第一顆牙齒時,就要到司民那裡登記入籍。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之間長年征戰,需要大量的兵力和財力,各國都十分重視戶口數,並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如:「書社制」和「上計制度」。書社制規定:百姓二十五家為一社,社之戶口,書於版圖。上計制規定:郡、縣長官每年於年底前將下一年度的農戶和稅收的數目做出預算,書之於木券上,然後報送國君。商鞅變法規定: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秦始皇規定,凡男子無論是否成年,一律登記年齡。

古代戶口本

從漢朝開始,戶籍制度趨於完善,漸漸成為立國之本。漢朝的戶籍雖說是沿襲前代舊制,但也有也許多創新,是政府制士處民,徵收貢賦,製造器物,規定祿食 ,興發力役,組織軍旅的基本依據。每年縣、道官吏都要負責進行登記驗查戶口,稱為「案戶比民」,或「案比」。在「案比」的基礎上,縣、道編造戶籍。戶籍的內容包括每戶男女人口、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等。

西晉出現了「黃籍」,即:用經過藥物處理的黃色木牘作為戶籍,相當於最原始的戶口本。而東晉又出現了「白籍」,所謂「白籍」,就是專門為僑居江南的北方流民設立的臨時戶口。凡入白籍者 ,免徭役賦稅。此外,依附於門閥士族的部曲、佃客也在「白籍」之列。自從戶籍與賦稅掛鉤後,做假、逃亡的現象層出不窮。於是,為了加強控制,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歷朝歷代都建立了審查制度,不僅要求戶籍登記具體詳細,還要求相關部門明查暗訪,嚴懲弄虛作假者。

發展到後來,戶籍漸漸失去了職業、賦稅、徭役等功能,僅作為人口統計和公民身份的認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察堂 的精彩文章:

西南的這座皇城,比北京紫禁城早400多年,恢弘大氣
1920年代的圓明園老照片,許多建築依然存在,為何今天都沒了?
她是中國的「居里夫人」,卻在美國研製原子彈,所取得的成就沒算在中國名下
多數人沒有注意到故宮的這些神秘釘眼,看看皇帝用它來做什麼?
輝煌的民國教育,已經消失的九所世界級大學

TAG:察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