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妝容 > 中美金融學術圈大揭秘

中美金融學術圈大揭秘

美國金融業的發達程度有目共睹,是什麼樣的學術環境造就了華爾街最頂級的金融精英?美國金融學術圈的現狀又如何?下面為大家介紹目前美國最好的十二個金融博士項目。

這十二所分別是是:哈佛HBS-Econ、芝加哥Booth、斯坦福GSB、伯克利Haas、哥大、杜克Fuqua、MIT Sloan、西北Kellogg、NYU Stern、Wharton、UCLA Anderson和耶魯 SOM。一般認為,這其中最強的三個學校是哈佛、芝加哥和斯坦福。大名鼎鼎的普林斯頓有著非常強大的金融教授,不過普林斯頓因為沒有商學院的緣故所以沒有設置專門的金融學博士項目,其金融系的老師也是附屬在經濟系下面。接下來首先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些這些學校內部師資的情況,然後再為大家具體介紹其金融博士項目的畢業去向。

哈佛:宇宙名校大H當然有著牛逼哄哄的教授,而且經濟系中也有諸多金融界大牛。因為哈佛HBS的biz econ項目是和經濟系的聯合項目,所以學生可以在經濟系和商學院的師資中選擇。大牛中,有行為金融界的大師 Shleifer,剛從美聯儲卸任的 Stein,在金融資產定價方面建立各種基本框架的Campbell,VC研究的大佬 Lerner和Gompers,還有在政策層頗有影響的 Scharfstein等等。青壯年中,大H也是人才濟濟:行為公司金融的大牛Baker,研究話題廣泛且有趣的 Cohen,對債券市場頗有研究的 Greenwood,研究banking的女教授 Ivashina,還有這兩年生產力爆棚的 Hanson等等。HBS的金融風格整體相對的reduced-form和behavioral,非常注重學生intuition的培養。畢業生往往口才很好,非常會講故事,同時項目內部的合作很多,所以形成了強大的校友網路。之前不太喜歡招中國學生,但這兩年招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雖然大多是美本,但今年有一位武大的本科生申請上了該項目,著實讓人佩服。

芝加哥:芝加哥Booth其實是有兩個不同的金融博士項目,一個是商學院的金融博士項目,另外一個是經濟系和商學院聯合辦學的金融經濟學博士項目,後者由大名鼎鼎的諾獎得主Hansen來負責。作為金融這一學科的老巢,芝加哥自然是聚集了金融各個領域的大牛:Hansen和Fama兩位去年的諾獎得住自然是鎮院之寶;等著那諾獎的Douglas Diamond和 Thaler;Shleifer的好基友 Vishny;公司金融界的大牛Zingales;經典教材Asset Pricing的作者 Cochrane;資產定價界的Pastor和Veronesi;而近些年來很火的Moskowitz、Sufi也在逐漸建立自己強大的粉絲團。不僅如此,青壯年也十分搶眼,每年就業市場上的很多明星申請者都會去Booth,比如前些年的Kelly Shue,今年的Michael Weber等等。芝加哥最厲害的在於,真的是什麼都厲害……有個傳統的印象是芝加哥不太喜歡行為金融,但其實Dick Thaler本人就是行為金融的奠基者之一,Moskowitz做的東西也有一些是偏行為金融的,近些年市場上也不乏有芝加哥的畢業生拿行為金融的文章來做自己的job market paper。還有一個刻板印象是項目內部競爭激烈,氛圍不好,師生關係疏遠;但這個批評貌似針對的更多是經濟系,金融系的師生關係聽說更為融洽,合作也更加頻繁。

斯坦福:斯坦福GSB的特點在於系小而精,技術性強,相比較芝加哥來說更討厭行為金融的東西(這些年的畢業生中幾乎都沒有做行為金融出身的),大部分學生的技術性都非常好。大牛有:資產定價理論的大牛Duffie;現任JF主編、金融計量大牛Singleton;剛剛從Kellogg挖過來的做金融中介的Krishnamurthy;還有Berk等……去年的job market start McQuade也在GSB。斯坦福GSB的金融項目幾乎是所有金融博士項目中畢業去向最好的,這些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人去前十的金融系。項目小,要求嚴格,淘汰率也相對會高一些。

伯克利:小編表示對於伯克利就不太了解了,只知道這裡的特點也是系小牛多,兩位行為金融的大牛Malmendier和Odean都在這邊,Malmendier的大牛老公DellaVigna也在這邊(經濟系),還有做household finance的Vissing-Jorgensen。新生代裡面的Garleanu這幾年做的很好,已經成為了JF的副主編之一。伯克利另一大優勢在於自己強大的經濟系。這兩年伯克利的畢業生去向(placement)非常好,幾乎每年都有市場上最大的star 。

哥大:身處紐約的哥大和NYU一樣憑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聚集了不少金融界的大牛,比如近年來很火的Andrew Ang;在業界和學界混的如魚得水的Daniel;金融計量大牛Hodrick(著名的Hansen-Hodrick Corretion)等等。青壯年裡面 ,有研究政府和金融市場的Fisman、研究VC的Sorensen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哥大的中國金融老師頗多,有專註於公司治理的Wei Jiang、做公司金融理論的Neng Wang、還有之前的Jialin Yu。也因如此,哥大的項目一直有招中國人的傳統。項目在某段時間畢業生去向不是很好,很多人回到了業界;但這兩年勢頭很猛,每年都有不錯的畢業生去頂級金融系。

杜克:杜克也是一所傳統的金融強校,前JF的主編Harvey就在這裡,還有公司金融里權威性任務Graham,公司治理大牛Brav等等,這麼看來貌似是公司金融這塊比較厲害了……項目不大,給錢很少,這幾年貌似動靜不多,而且網站上沒有明確給出畢業生的去向,讓小編無可奈何。

MIT:傳統的牛校,擁有各種在70、80年代做出頂尖成就的老師,比如Ross、Merton和Myers等等,不過這些老師現在已經不在金融研究的中心了。MIT的中國老師倒是真的很多了:老牌Jiang Wang和Jun Pan是兩位物理出身轉行做金融的典範;新生派的Hui Chen剛剛tenure,Haoxiang Zhu也是冉冉升起的學術之星。不過貌似這幾年MIT的placement不是很理想,網站上也沒有明確的記錄。這兩年貌似有從自己的Master of Finance的學生中招人,希望曲線救國的親們可以考慮採取這樣一條路線。

西北Kellogg:西北的風格也是系小而精,著名的大牛有資產定價屆的Petersen和HJ bound中的 Jagannathan (請原諒小編不是特別了解該校)。貌似沒有特別明顯的招中國學生的習慣。

NYU Stern:系大,牛多,地理位置好——NYU這些年的上升勢頭一直是很猛。諾獎得主Engle(ARCH模型)在這裡,各種少壯實力派也在此雲集,比如前些年獲了Fisher-Black的Gabaix、RFS的主編Ljungqvist、和Baker一起為行為公司金融奠基的Wurgler等等,同時資產定價中也有不少非常強勢比如Savov等。傳說NYU整個系的氛圍壓力是比較大的,很多時候有教授來這邊講自己的paper,講完之後都沒有人鼓掌就走了……不過也可能正是因為這種比較嚴苛的氛圍使得這些年stern的學術一直走在很前端。有招中國學生的習慣,所以內地背景的學生可以好好考慮。

沃頓:大名鼎鼎的沃頓自然是聚集了不少金融界的頂尖人物,比較出名是前AFA主席Roberts、Long-run risk model的提出者之一Yaron、做資產定價理論少有的女教授Watcher、以及現任的AFA會長Stambaugh。小編非常喜歡的少壯派代表人物Alex Edmans貌似要跑到英國去了,公司金融大牛Franklin Allen貌似也要到英國去了……不過貌似沃頓前些年的金融博士項目去向不是特別好,這兩年有所起色。有招中國人的習慣,內地背景的學生同樣可以好好考慮。

UCLA:真是不了解……小編翻了一下他們家的網站,貌似老師大概只有10個人,但是每年在job market上面都有不錯的人,看來老師對於學生還是非常照顧的。去年有一個北大的畢業生在市場上表現搶眼,最終去了UT Austin。貌似中國學生還是不少的。

耶魯:提到耶魯,最容易想到的就Shiller,的確這裡是行為金融的重要陣地,行為資產定價理論的奠基人之一Barberis在這裡,大牛中還有前幾年從沃頓挖過來的Gorton和Metrick,兩人這幾年對於金融危機的研究非常有影響力。耶魯也是典型的系小人牛,畢業生少,但有強烈的招中國人的習慣(貌似現在項目里有1/3是中國人)。中國教授有兩個:國內大名鼎鼎的Zhiwu Chen以及非常低調的Hongjun Yan。

接下來,小編跑到了這12所學校的網站上,把2008-2014年所有的畢業生去向做了一個統計。這其中,杜克和MIT沒有公布他們畢業生的去向,所以從樣本中剔除了;耶魯在公布去向的沒有分清講清專業,但小編把所有學生一個個查了個遍;UCLA僅僅只公布了自己的學術就業情況,那麼去業界的也不在樣本中,所以也剔除了。這樣,我們就剩下9所學校做比較。另外要說的是,哈佛的biz econ中有兩個track(經濟和金融),小編在統計時根據其畢業論文的話題來判斷具體的track;芝加哥的畢業生非常多,因為小編統計了finance和financial economics兩個博士項目。

首先我們來看看項目的畢業生人數。如前文所述,芝加哥的項目畢業人數是最多的,主要因為我們統計了兩個金融相關的博士項目。剩下的學校中,項目規模比較小的是哈佛、斯坦福、伯克利和耶魯,平均每年的畢業人數在2人左右;剩下的4所學校每年的畢業人數在4人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來說,項目越大,學生畢業時都能找到合適教職的難度也就越大。

1968年,在耶魯大學一間密室里,小布希像他的父親20年前做的那樣,虔誠地親吻了一隻骷髏頭。從此他成為了這個美國精英圈子的一份子,在後來的總統選舉中得到了這個圈子裡的精英們鼎力相助。

圓而中空,謂之圈子。在人際交往中,引申而來的人脈圈子,卻決定了一個人事業的高度。

血緣、地緣、業緣,同鄉、校友、同僚、戰友等等,都是形成人際交往圈子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我們中國,在這些圈子裡,校友圈子又顯得比較特別,有人說,世界上能夠產生最好的朋友的地方是學校和戰場。

校友圈子在近十幾年來形成的中國金融投資領域裡開始逐漸凸顯。中國產生金融投資的土壤也不過20多年,對於新中國這個沒有市場化金融投資業務傳統的國家來說,更是催生了金融人才的爆髮式成長。

中國的金融投資人才也是在這些年裡逐漸積累壯大起來的。我們粗略地梳理後,發現中國在金融投資領域裡的大量優秀人才的教育背景都集中於十數所國內高校。

這些高校就是中國金融投資人才的黃埔軍校。在中國的金融市場這個平台之上,這些金融投資人士圍繞著自己的母校或清晰或模糊地在金融投資界形成了不同的圈子。

很多人都對自己的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畢竟這是他們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在這兒度過了人生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在金融投資界也不例外,很多人不光在大學裡學到了金融投資的專業知識,還對大學裡形成的人際圈子信任有加。

因此,他們通過撒滿中國大地的校友,形成校友圈,不僅敘舊話情,更是相互再次汲取養分。除了規模龐大的校友會外,還有一些在投資界聚攏校友的小圈子。

幾個熟識的同學平時的溝通和聚會是隨時的。同門間、同級、上下屆間的聯繫都比較直接。論壇、俱樂部、基金會等等,這些則作為聯繫校友圈子的良好舞台,一些相對活躍有影響力的校友在其中穿針引線,分享成功經驗甚至失敗教訓。

聚會敘舊那是自然,但金融投資圈的校友,每每都會從一些瑣碎的事項論及當前的經濟形勢,或是各自所在行業的發展狀況。互通有無,交流觀點,就像當年在學校讀書時一樣,對經濟前沿的動向、對實踐領域的事務尤為關心。

「在這個圈子裡,你可以不說話,但如果說就絕對不能騙人,如果騙人,很快你就會搞臭名聲。」五道口碩士畢業的李旭利在談及校友圈時說,「五道口的同學溝通大家的防備心都是很低的,彼此之間更為信任,沒有人會有意識地騙人。」

其實,這種對誠信、信用要求正式投資界繁榮的靈魂。投資界的校友圈,這裡雲集著財富,雲集著校友情,更雲集著榜樣的力量。

過去20多年,為中國投資界輸送人才的高校數量眾多,我們梳理了10所最具代表性的大學。無法迴避的是,現在中國投資界已經形成了以北大、清華、人大、五道口、中央財大、上海財大、西南財大、廈大、武大、北京工商大學等為軸心的中國幾大主要的投資界圈子。

圍繞著這些有深深學院烙印的投資界幫派,中國金融投資領域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

Part1:人大的「江山」

南浦江、北燕山,金融投資行業內兩大民間論壇在近年聲勢漸起。上至宏觀環境及監管,下至證券投資實務,討論議題緊隨熱點,為中國金融發展分析解讀、出謀劃策。

稍加註意不難發現,論壇發起者與參與者們,有著一個共同的標籤——中國人民大學(下稱「人大」)校友。人大經濟、金融學科的深厚教育背景,讓他們成為金融投資界的優秀人才。

而曆數國內金融投資行業內的高校圈,像人大圈這樣凝而不散、自成體系,甚至形成論壇規模的,確屬少見。在形式多樣、活躍的人大投資圈子的背後,蘊含著一種相同的積極主動、孜孜以求的精神與氣息。

「不完全統計,在金融監管部門,人大的局級以上幹部目前就有58個。」人大財政金融學院一位老師說,尤其是85-88級畢業的校友是主力。

「實事求是」的校訓鐫刻在人大校友東門內的巨石上,近70年來,這四個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鮮有哪個高校的自發校友活動如人大般成規模、成體系、成建設,他們仍在用實際行動秉承校訓,認真為人、踏實做事。

Part2:北大自由聯

在中國投資界短短的歷程里,如果北大的畢業生沒有一席之地,那是無法想像的事情。9月25日,北大經濟學院金融系成立20周年,圍繞著這段歷史的現實是,北大畢業生在金融投資界無論是基金經理、基金高管還是PE合伙人,人數應該都是最多的。

這一點並不奇怪,北大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吸引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學生。「北大投資界沒有特別緊密的校友圈子,因為北大畢業的優秀的人才太多了。」北大84級校友、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兼總經理羅飛說。

但是投資界這個龐大的北大畢業生群體,無論是本科、碩士、博士抑或是MBA、EMBA都享受著北大這個光環籠罩的虛擬大圈子。東方基金基金經理李驥認為在他離開學校之後的職業生涯中,碰到的最優秀的投資人依然是北大人。

提起北大投資人,很多人會想到明天系掌門人肖建華。生於1971年的肖建華15歲時便考上北大法律系,18歲成為北大學生會主席,27歲成為上市公司總經理,30歲掌控4家上市公司,成就了明天系資本帝國。這恰恰也被認為是北大人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

北大金融群,被稱為是「自由人的自由聯」,是由就職於金融業的北京大學畢業校友自發組織形成的非贏利性民間交流組織,於2008年7月1日在北京創立,目前群員已發展至300餘人,涵蓋經濟學院、光華管理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等數十個院系,覆蓋銀行、證券、保險等各個金融行業以及政府、法律、審計等相關行業,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城市。

光華管理學院的老師說「我們是培養領袖的學校」,一位學生則笑稱「北大畢業生可能都內心強大到不需要圈子」。

Part3: 「精悍」五道口

9月7日晚,上海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回到他畢業22年的「五道口」——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作為今年五道口的「財富管理實務專題講座」系列之一,戴志康是以校友身份給他的師弟師妹們做一個題為「文化力與管理力」的講座。

戴志康在投資圈內名聲在外,身價75億元的他,橫跨金融與地產,曾創立了國內第一支基金富島基金,如今還管理著20億元的私募基金規模。

戴志康的講座是由90級校友、劉鴻儒基金會與正在籌備的校友會安排的。像戴志康一樣,眾多五道口畢業的投資界人士都來做過講座。天圖創投高級合伙人楊輝生、南方基金CEO高良玉、九鼎投資總裁黃曉捷、景林資產管理公司CEO蔣錦志等等,這些人都是五道口鍛造的投資界風雲人物。

他們把資金在投資領域裡的成功經驗傳授給自己的師弟師妹們,同時自己也是這些五道口在校生的偶像。

在投資界,五道口的聲名赫赫,從事投資的畢業生幾乎遍及投資界。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銀行系統特別是央行是五道口畢業生的目標。因此,在現如今的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亦有不少五道口人執掌重要部門甚至高層。

但隨著90年代後期證券基金業的發展,一批人投身到了投資界,尤其是95、96級畢業生最為極致,這是因為,1998年中國誕生第一家公募基金南方基金,隨後迎來了中國基金業最蓬勃的時期,五道口這兩屆畢業生恰好踩在了這個時點上,集中地投身這一朝陽行業,成長為基金業的重鎮。

一位投資行業的人士笑稱,最鼎盛的時候,「五道口人」管理著中國一半的基金資產。而根據統計,最近三年的196名五道口畢業生,有80人工作去向為證券、基金公司。

據了解,五道口校友間的聚會活動也比較多,並不一定是定期舉辦有名目的聚會,由於人少、範圍小,幾個熟識的同學平時的溝通和聚會是隨時的。同門間、同級、上下屆間的聯繫都比較直接。

「在這個校友圈子裡,你可以不說話,但如果說就絕對不能騙人。」李旭利說,校友之間信息共享是隨時的,「與其他關係和圈子相比,和五道口的同學溝通大家的防備心都是很低的,彼此之間更為信任,沒有人會有意識地騙人。」

一位去年從五道口畢業的PE人士坦言,低調務實是五道口學習乃至工作的風格,出去後都不太提「五道口」,因為校友都很出色,也不願意藉此炫耀。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創辦於1981年,坐落於北京市海淀區五道口,是隸屬中國人民銀行管轄的高等學府。

Part4:厚積中財

在北京金融街(000402)的某個餐廳,經常會有這樣一群人聚在一起。他們基本都在附近的金融機構工作,或是來自於一行三會的中層領導,或是各大商業銀行的業務部門老總,還有券商、基金公司和信託公司的高管。他們談論的話題,無不集中於金融及資本市場範疇。他們都是中央財經大學的校友。

一位經常參與其中的證券界人士稱,很可能在某一天的下午,就會收到一條發起聚會的簡訊,只要沒有特別的事情,常聚的校友們都會參加,因為這是一個學習和探討的好機會。「大家聊的基本都是實實在在的工作中遇到的業務難題和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新的感悟。」

他介紹,聚會中,來自央行的朋友有時會聊聊個人對貨幣政策思路的理解和對貨幣市場走勢的看法,來自監管層的朋友有時會闡釋某個新政策的監管意義,來自券商、基金的朋友則常會講述資本市場的現狀及熱點。一個人說話時,其他校友會靜靜地聽,之後再討論。

「對其他相關市場和行業的理解能夠更好地促進自己的工作,」他表示,「我們不拉幫結派,也不會稱兄道弟,彼此視為良師益友,渴望同學習、共進步。」

據了解,目前中財校友的這種業務交流或者學術討論聚會並不少,更大規模的聚會則以校友會形式在各地開展。

目前,中財在各主要的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台灣)以及北美地區均成立了校友會,校本部則由校友總會主要運作,海內外中財校友10萬餘名。

有數據統計,中財培養了超過5位正部級校友,人民銀行總行有3位行長或黨委書記和4位副行長(或同級別),4位全國性商業銀總行行長,將近20位的商業和政策性銀行總行副行長,30位以上省級分行行長、副行長。

在銀行系統之外,全國社保基金理事長戴相龍、原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李予昂、中國保監會常務副主席李克穆、中國人壽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繆建民等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部門的領頭人也師出中財。其他各金融機構高管和業務部門領頭人更是數不勝數。

在我國資本市場2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財學子作為建設大軍中的一股力量功不可沒。

中央財經大學成立於1949年,是建國以後國家成立的第一所財經類院校,最初是主要培養財稅高級人才,曾長期直屬財政部,2000年中財才劃歸教育部管轄。1952年在高校院系調整時,中財又將北大、清華、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的經濟系「精英」吸納。經過60餘年的發展建設,學校在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積累了非常雄厚的資源,有「中國財經管理專家的搖籃」之稱。

有業內人士稱,中財的畢業生做投資非常有優勢和潛力,因為他們不僅專業能力強,而且在一行三會等與投資相關的重要機構的人脈資源非常廣,對政策理解和經濟動向的把握更為精準。

「中財畢業的學生在資本市場做得好的也非常多,有不少在券商投行部、基金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還有的自己成立的投資公司業績也做得非常好。」李憲鐸稱,「中財畢業的學生比較踏實,屬於應用型人才,但這並不是中財畢業學生的全部特點,他們創新能力、領導能力也很強。」

Part5:西財:江湖之遠廟堂之高

得名「光華村」、位於成都杜甫草堂西側的西南財經大學 (下稱「西財」),擁有一張伸向京、滬、深等金融重鎮的網。

這所地處西南的高校不斷地帶來驚喜,許多金融投資屆「大佬」畢業於此,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內投資界。

這些西財精英也有一張有力的人脈網,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是西財的這張網是學校主動出面結的,偏處西南一隅的西財,自知地理位置上的劣勢,反而更加舔犢情深,聚攏校友。

投資協會:圈子在延續……

老校友已經佔據投資界要職,甚至建立起核心圈子,在示範作用下,新一代西財人對圈子效應的理解似乎遠遠高過許多其他高校。

西南財大有一個「金融投資協會」,這個學生社團以證券期貨投資基礎培訓為主,其他金融相關培訓為輔。好似一個孕育中的財經投資小圈子,待成熟時,與校友會對接,日後,從協會走出去的校友或許便會在投資界產生髮散效應。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投資協會會長朱蕖告訴本報,「伊始,是因為大家都對財經很感興趣,有一些學術問題需要討論,於是成立貼近學院專業的金融投資協會。今年已是第十屆了。」

不過,協會僅限於學校內部的研討活動,尚未涉及實體投資運作;但是協會比較積極的在內部建立接近專業級別的研發機構,向金融行業輸出不同於一般畢業生的人才。

朱蕖坦言,協會的主要資源是西財老校友。目前主要是找以前的校友進行互動交流。「未來設想建立溝通機制,形成縱向與橫向的聯繫網路。」

據了解,該金融投資協會正逐步形成一個由對金融、投資領域有興趣的在校會員及從事相關工作的老會員構成相互交流、互相促進的圈子。協會雖然沒有參與實際的投資活動,但是有大量的會員通過協會這一平台與證券、期貨和銀行業內的老會員接觸,並不同程度地參與到了金融行業中。

事實上,投行人才輩出的背後,西財的教育實力與學科設置功不可沒。西財的證券與期貨學院構建以國家重點學科金融學為核心,以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三大領域為主體,多學科交叉、滲透和支撐的「大金融優勢學科群」。主要面向證券、期貨監管部門,交易所,證券、基金、期貨公司以及公司證券事務,開展有針對性的特色人才培養。

值得一提的是,西財證券與期貨學院兼職教授、國信證券總裁胡繼之主持創辦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博士後工作站,其主持開發的深圳證券交易所資金法人結算系統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此外,西財與實體的互動無處不在。如9月15日,國泰君安證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工作人員就主動來到西財證券與期貨學院尋求合作,商討共同建立學生實習基地等合作事宜。

西財證券與期貨學院書記李南成表示,國泰君安主動找學院洽談此事,是一件對於雙方發展都有利的好事,希望雙方就具體合作的細節事宜再做進一步商討。目前,雙方就建立學生實習基地、教學實踐基地、共同舉辦徵文活動等事項達成了初步意向。

此外,入渝以來,西財重慶教學部還攜手各大金融、顧問諮詢機構,整合在渝校友優勢資源,推出「投融資道」系列高管交流活動。

投行「名門」

作為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首批本科生,李建勇是西財最早的一批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後被聘為西財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曾因才華出眾幾次被證券公司邀請出山擔任要職,幾經波折,如今任廣發證券(000776)總裁。李建勇稱,「下海」至今,證券業是其唯一從事過的行業,從一個證券業的門外漢到投行名門,他是隨著中國證券行業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

同樣見證中國證券行業20年發展歷程的,還有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上海黃金交易所總經理王?;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副總裁宋安平;易方達基金創始人、總裁葉俊英;招商證券(600999)董事長宮少林;國信證券總裁胡繼之;東海證券董事長朱科敏、西南證券(600369)董事長蔣輝等……在這一長串投資界知名人士的背後都有一段共同的軌跡:在西財度過的歲月。

廣東校友會副會長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廣葉俊英也說,這種情愫把西財人「牢牢」地系在一起。

事實上,西財對於學子的呵護與幫助,或許也是西財人情系母校的原因之一。

作為活躍的核心校友,一位西財校友會副秘書長在校友總會尚未成立之時,就大力向校領導建議要全程跟蹤和輔助畢業校友。他表示:「當初我們畢業時,有很多同學想留在生活安逸的成都,而當時的校領導決定一律將優秀的學生"硬性分配"到北京。」作為頭幾批畢業的「資深校友」並被分配到北京的他,覺得校領導那時的決策很有遠見。

「當時學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創下名聲,而最早幾批校友進入重要國家機關和金融機構,則為以後的師兄師妹連起了一張人脈網。」他說。

在這張「人脈網」的籠罩之下,後來畢業於西財的校友們彷彿從來不會感受到「北漂」的落寞,研究生尚未畢業,就有老一輩校友協助安排好在重要金融機構的實習機會,並且有不少人最終被留用,進一步壯大了金融行業里的西財圈。

有了圈子,「名門」的後起之秀邁進投資界的步伐更加順風順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際,投行基本不招人,一些財經學院的就業率不到10%,用人單位縮減甚至取消了招聘計劃,但仍有西財學子簽了華泰證券、西南證券、長江證券從事投行業務,就業到央行、銀監會的也大有人在。

這主要歸功於西財金融專業憑藉其深厚的人脈根基,使得國內幾大銀行組織了一系列針對西財的專場招聘,「截至畢業,就業率達92%,基本上想找工作的都能成行。」西財一位姓陳的老師透露。

2007年10月,西財校友總會成立,經過三年的發展,目前西財在海內外已有校友會20多個,校友13萬餘人,正在形成覆蓋全國的校友網路。

校友總會成立以後,這種「圈子」作用開始更規範地發揮效應。「因為校友人數巨大,所以校友會組織聚會都要分學院、分年級,而有時也會按地域聚會,橫向縱向的聯繫非常充分。」一位西財校友稱。每次「兩會」的代表中都會有十幾個西南財大的校友,這位西財校友在北京作為「東道主」,都會召集大家一起吃頓飯。

在按照學院、地域等形成的大圈子之外,還有一些更小的圈子進行著更頻繁的活動。譬如說「一行三會」、商業銀行都存在西財校友的「核心圈」,而這樣的圈子則更像「會員制俱樂部」,「核心圈子的成員都是資歷較老,已經在金融界做出一些名堂的校友,想進這個圈子,還得有老校友的提攜介紹才行。」一位在北京的西財校友說。

至於目前的影響力,李建勇說,當西南財大的畢業生被普遍認可,求職擁有更多選擇權,在高薪職位上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肯定就是母校知名度和品牌再上一個台階的時候。正如,世界知名大學之所以知名,在於其培養的學生為社會所認可。

Part6:清華「哥們兒」

沒有神秘的聚會,也鮮有刻意的維護,但清華遍布投資圈的力量總是會在關鍵時得到體現。

對於清華出身的投資界人士,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張幃把他們大致分為兩個派系,其一是理工科背景出身,他們有技術背景和創業的經歷,對產業技術的發展非常敏感,這是投資界的最早一批弄潮兒;另外一系則是經管學院出身,這批人算是清華在投資界的第二批人馬,他們對金融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對各種商業模式瞭然於胸。

這些人都被烙上了明顯的清華印記,清華嚴謹的作風,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實事求是、做事穩健,而清華對創新的追求使他們對於市場和技術有很好的洞察力。

他同時也強調,清華很重視團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清華人更具團隊合作力,相比個人英雄主義顯得更為全面。

創投圈

「這個圈子裡到處都是清華的人,從上到下,大約有一半的人都能和清華扯上關係。」一位活躍於創投圈的張姓獵頭稱。誠然,強大的理工科教育資源讓清華為創投圈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這個圈子也有很多是清華經管學院MBA出身。

「我們校友之間關係都不錯,但大家也很少刻意專門聚過。」清華經管學院MBA畢業生、信中利資本董事長汪潮湧說。

創投圈中活躍的清華人比比皆是,鄧鋒、倪正東等也是這個投資圈中清華人聲名在外的代表。

在汪潮湧看來,清華在投資圈的校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間的「圈子」文化,因為人太多,要形成一個小「圈子」都是件難事,但清華人之間的默契和信任可以隨時體現出來。

「創投圈清華人的特質是務實得有點悶騷型的感覺,清華的人不會像北大的那樣整天嚷這嚷那,他們非常具有實幹精神,很多都是走技術路線,這也決定了清華人不會刻意注重建立和維護自己的圈子,但真正需要幫助時,就能體現得非常明顯了。關鍵時刻從來不會掉鏈子。」一位清華電子系畢業的創投基金合伙人稱。

清華人之間會非常注重分享,當有好的項目和有看不懂的項目時,他們會時常拉來「哥們兒」們分享,但這些哥們絕大多數是清華人。

「做創投本身需要接觸大量的項目,而清華校友的平台是個巨大的項目庫,非常有意義。」一位清科集團的人士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1989級學生張帆就很突出地展現了清華校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在2002年,創辦了空中網的周雲帆和楊寧找到了時任著名風險投資基金德豐傑投資副總裁張帆。周雲帆是張帆的清華校友,電子工程系畢業後赴美留學,在斯坦福結識了楊寧。

當時,空中網正在尋找風險投資。在和周雲帆促膝長談後,張帆非常認可他的創業想法,就將這個項目向美國總部彙報時,卻未獲得認可。

為此,張帆兩次返回德豐傑總部,向投資委員會詳細闡述自己的看法。最終,張帆為周雲帆爭取到了80萬美元的投資。當時互聯網正處於寒冬之中,這筆投資無疑是為周雲帆「雪中送炭」。

「我在清華有一個紀錄,跨越幾個年級認識的人是最多的,來清華時上到77級,離開清華下到89年入學的都認識,所以到現在人緣都很廣。」對於這點,鄧鋒頗為驕傲,這也為他的投資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和資源。

清華甚至還有了自己的創投平台,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的馮冠平的另一個身份則是力合創投董事長。馮冠平幾乎每年都會不定期宴請清華校友多次,相互交流和分享。他的創投目標很特別,大部分是清華教授們的研究成果。

據統計,大多數創投中的核心團隊中都不乏清華人的身影。紅杉資本的24位投資團隊中有5位清華人,北極光創投中15人的核心團隊中則有4人出自於清華,如IDG、聯想投資、KPCB、經緯創投、青雲創投等都有許多清華的人。

「創投圈還是太小了,和證券、基金、銀行這些大金融部門相比,創投圈的清華人也算不上多。」汪潮湧說。

經管圈

事實上,在證券、基金界,清華系的人也遍布其中。

公募基金中最牛的投資人王亞偉,私募基金中的新同方投資劉迅,前高盛董事總經理胡祖六、瑞銀投行亞洲區副主席李山、中國區主席趙駒、摩根大通證券(亞太)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方方……

在這一連串名字背後隱藏著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都有清華經管學院的紐帶。

一位基金業人士稱,證券、基金公司里有很多清華畢業的人,他們很多都是從研究員逐漸成長為基金經理,而研究員之間會進行調研、路演等,所以經常有一些志趣相投的清華人聚在一起交流。

「我們班有一半在證券、基金圈,一般兩三個月會有一次小聚,主要是吃飯,飯桌上聊。」一位清華畢業在招商證券投研體系工作的人士稱。

劉迅稱,清華在二級市場投資圈有非常多的人,平時會有小範圍的交流,但大規模的聚會很少。但他認為,母校在師生情誼傳承、學長帶學弟學妹方面一直有非常好的傳統。清華經管學院在維繫師生、同學關係,推動校友交流上一直表現得不遺餘力,這成為了清華經管文化的一部分。

經管學院每年都會有一次固定的校友聚會,由於校友眾多,經管學院設置了值年校友輪流回母校的規矩。

今年4月份的值年校友聚會上,出現了許多投資圈重量級別的人物,中信證券投資銀行部總監劉隆文、上海博潤投資管理公司總裁胡志斌、瑞銀投行董事總經理汪韌、中國證監會規劃發展委員會委員李樹憬、博時基金量化投資總監張峰……

「與學弟學妹話前程也是這種聚會的一個主題內容,我們還經常能夠遇到專門從校外來參會的人。上次就遇到了幾個準備運作自己公司上市的企業家進來交流。」上述招商證券人士稱。

經管學院還專門按照行業的劃分設立了不同的俱樂部,金融俱樂部就是其中之一,人數已超過300人。

張幃還提到金融俱樂部,「那些小孩兒都挺厲害的」,他笑道,這個俱樂部從創立至今,慢慢完善,由學生自己組織安排,時常舉辦一些活動,並且不時投入到真正的實務操作當中。

「校友之間的交流很重要」,張幃道,清華的平台是很好的,在投資方面,有企業家協會、有清科,每年還會舉行創投的峰會,創業和投資的校友們濟濟一堂、相互溝通,有時碰上一些案子也會抱團合作。

雄厚的教學資源

清華畢業生如此出眾不僅與學校一直提倡講究科學、注重實幹的校風分不開,更重要的是其其雄厚的教學力量和資源。

清華在理工科方面在國內高校位列第一。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清華大學本部共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4個,國家工程中心5個,在國內高校中均位列第1位。此外,清華科研經費在近年來一直是全國高校之首。

清華教育比較重視工科,這為需要嚴密邏輯和推理的金融實務打下了基礎。當年所學大量知識與數學、物理學、概率論、運籌學和計算機密切相關,嚴密的邏輯與推理訓練,則在其後的專業競爭與管理實踐中大顯功力,摩根大通證券(亞太)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方方感概道。

經過多年努力,清華已經擁有了一支國際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現任全職教授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有3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34人,兩院院士總數佔全國高校第一位。

「人生離不開大學時代師生、摯友真情的終生鼓勵與慰藉,此情此誼不啻為伴隨一生的寶貴財富。」中國證監會規劃發展委員會委員李樹憬在今年的值年校友聚會上對其師弟師妹們感概道。

清華大學是中國最高學府,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在歷次重點大學建設中均被列為重中之重的建設序列。

Part7:上財的上海灘

「財大人本身也是受到上海文化的地域影響,性格比較內斂,而且做事情謹慎,注重細節,講究誠信,這些本身都是經商之道。」上海財大金融學院院長、MBA學院院長戴國強如此評論財大人。

「但是由於財大本身的學科特色比較專,所以有時候缺少宏觀思維,從發展的角度,也受到了局限。」他補充道。

雄踞上海灘

炎炎烈日,上海黃浦江邊一家高檔會所,龔方雄正侃侃而談。而台下坐的人幾乎全是上海金融、投資圈大佬。從四大國有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到基金公司總經理都悉數列席。

這是每兩個月一次的上海財大組織的「金融傢俱樂部」論壇。除了金融傢俱樂部這一可供校友交流的機會外,財大的校友聚會也比較頻繁。

據戴國強介紹,每年學校的校友會、校友聯誼舉辦會次數很多,而各個圈子和行業的聚會更多,比如四大行上海分行行長俱樂部式的聚會,幾乎每月一次;基金經理圈子的小聚會也十分頻繁。他仍然記得在2007年上海財大建校90周年慶典上,各地校友來了3000多人,金融學院來了200多人。

「不過聚會歸聚會,財大人做事比較本分,很少形成一種勢力,再講究彼此的感情,仍然是按照常理出牌,也不大會聯合做一些灰色地帶的事,所以現在財大人一般在金融界混個中層很容易,但是高層的卻比較少。」一位財大校友表示。

但是,昔日上海財大78級的金融班畢業生現在幾乎都聲名顯赫,有些甚至導演了上海灘乃至全國資本市場的大風大浪。

78級學生共59人,龔浩成就是其中一員。他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直接創始人和設計者之一,曾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分局局長、上海證券交易所常務理事和上海證券期貨學院院長。此外,78級的畢業生還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創始人及首任總經理尉文淵、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總裁馮國榮、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總經理貝多廣等。

「當時大家都是從各個地方來到財大,有的從農場來,有的從工廠里來的,歲數相差也比較大。當時貝多廣讀書就特別用功,那時候財大條件很不好,貝多廣還在工棚里住過一段時間。」同是78級畢業生的戴國強回憶,「大家當時感情也很好,畢業之後互相都很親近,來往也很頻繁。」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在198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朱基的推動下開始建立。朱當時建議成立三人領導小組作為具體工作的推動者,而龔浩成成為該小組的實際領導者。正當龔浩成一時找不到人選做交易所總經理的時候,昔日校友尉文淵主動請纓。儘管那時候,尉文淵對證券交易所幾無所知道,但是鑒於對尉文淵的了解和昔日的校友情,龔浩成還是欣然同意。

正是有了龔浩成的提拔和信任,才有了所謂上海灘資本市場的三猛人,尉文淵、闞治東、管金生,其中前兩位都畢業於上海財大。

「龔老師就像是財大人的精神導師,那時候闞治東總是到龔老師家做客。龔老師,為人謙和平易,生活也很簡樸,幾十年一直是一個樣子,反映了財大人的踏實務實。」一位財大校友評價稱。「也幾乎從那個時代,財大就在上海有了隱性的圈子文化吧。我覺得財大人的所謂圈子,並不是那種拉幫結派的,而是彼此之間一種樸實的信任,還有就是財大精神的踏實。」他說道。

上海財大為投資圈培育了一批優秀人才。被評為中國基金經理第一人的江作良,原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副總裁即是上海財大畢業,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平更成為價值投資的堅持者之一,富國基金投資總監陳戈也是為數不多的在上海工作,卻在全國的基金經理中相當有影響力的實力派人物。

而在上海的本地券商、基金公司的高管幾乎都由上海財大人包攬,像王益民,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國榮,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浩明,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等等。這幾家上海本地券商多少年不溫不火,鮮有大變,頗有上海財大人穩紮穩打的特色。

歷史傳承

作為培養金融人才的四大財經大學之一,上海財大起源於1917年6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辦的商科,是國內設立最早的商學院,也是中國甚至遠東地區最好的商學院。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曾任該校教務主任。解放後,在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的背景下,學校改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一時之間,名士雲集,群賢畢至,如當今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就是由上海財大首任院長孫冶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1985年9月,學校更名為上海財經大學。

在繼承歷史傳統基礎之上,上海財大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經、管、法、文、理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重點大學。在全國財經院校中,上海財大最早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也是首批設立社會科學 (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的高校之一。學校的會計學、財政學和金融學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

上海財大的師資力量也相當雄厚。目前,學校的教授、副教授有530餘名,如金融學院的院長戴國強教授、會計學院的院長陳信元教授、金融學院副院長周繼忠教授等在業界都有很高的威望。

「財大人本身也是受到上海文化的地域影響,性格比較內斂,而且做事情謹慎,注重細節,講究誠信,這些本身都是經商之道,但是由於財大本身的學科特色比較專,所以有時候缺少宏觀思維,從發展的角度,也受到了局限。」戴國強分析認為。

除了為投資界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外,上海財大更重要的是為國家金融系統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根據教育部的一個抽樣調查,上海金融系統的局級以上幹部,有60%以上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處級以上幹部,80%以上畢業於上海財大。

上海財經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經管法文理協調發展的國家重點大學。

Part8:廈大「葛家軍」

深圳是廈大畢業生除廈門外,多年來就業人數最多的單一城市。在會計和金融專業,一個班中甚至有超過一半的人都選擇了深圳。

身為廈大深圳校友會會長的深圳廣電集團總編輯陳君聰說,深圳有一種說法,沒有廈大的畢業生,深圳開不成證券公司,也辦不成銀行。深圳金融證券一半以上的骨幹來自廈大。

但由於校友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繫,他們沒能形成一個有效地影響投資界的圈子,其影響力也只停留在潛力上。

缺乏緊密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基於月餅文化的當地特色的民間習俗。因此,每到中秋節前,舉辦博餅活動也成了廈大校友們難得的大規模聚會。

9月18日晚,廈大深圳計劃統計系校友舉行了中秋博餅活動,當天有來自南方、易方達、融通、寶盈、鵬華、招商等多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和券商的投研人士參加。

「那天我們也邀請了一些高管身份的校友參加,最後都沒來,來頭最大的是一家小基金公司的副總」,一位參與了博餅活動的廈大校友稱,這項活動開始的時候也聯繫過其他系的校友,想多組織一些人參加聚會,但後來發現他們興趣都不大。

實際上,廈大深圳計統系的校友這種稍大規模的機會一年一般也就一到兩次,他們當中還有很多人都叫不出對方的名字。而那些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路上的會計系的廈大校友們彼此之間就更加陌生了。

據了解,招商證券、國信證券和各大券商在深圳分部中有大量來自廈大的畢業生。其中,寶盈基金甚至一度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來自廈大,實際上,有一段時間該基金公司的高層全部來自廈大。寶盈基金也形成了每年去廈大招聘的慣例。國泰君安在深圳的投資銀行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來自廈大會計等專業。

潛力有待提升

在投資界,知名度最高的廈大校友是被業界稱為「陽光私募基金教父」的趙丹陽。不過,趙畢業於廈門大學自動化系。

「投資界的很多人都沒有見過趙丹陽,我也沒見過他」,招商證券資產管理部的一位廈大校友稱,他曾經還給趙丹陽打過電話,但是沒人接。

此外,現任職港交所總裁的李小加、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興業證券董事長蘭榮等都是畢業於廈大。

上述招商證券人士稱,南方的學校畢業的人和北方學校的風格不太一樣,南方人更獨立,自我意識更強,相互不怎麼搭理,北方人在深圳更容易抱團,而且更有合作意識和生意頭腦。

儘管在深圳的廈大會計系牛人甚多,但是如今在深圳的廈大會計校友很少相聚。作為校友基本交流的曾經非常活躍的廈大深圳校友會的網站已經停止運行,最新的消息也是停留在2006年。

在深圳,清華、北大、人大的畢業生有更天然的優勢。早期的深圳券商和基金、銀行高管全部來自證監會、銀監會等監管部門,這些從北京過來的高管們不可避免地對本部門有所傾斜。比較突出的例子是,寶盈基金基本都是廈大的,而易方達基本都是清華的。

而且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這些北方畢業的校友中的成功人物願意出面召集學弟學妹舉辦講座等活動。深圳一位北大畢業的知名創投人士近期還給北大的學生舉辦過講座。在他的公司中,很多人都來自北大。短短兩三年時間,他投資的企業已經超過100家。

但是,廈大每年為深圳輸入的畢業生接近千人。廈大就業中心的數據顯示,深圳是廈大畢業生除廈門外,多年來就業人數最多的單一城市。在會計和金融專業,一個班中甚至有超過一半的人都選擇了深圳。

一位廈大校友稱,如果廈大深圳校友聯合起來,足以影響整個深圳乃至全國的投資圈。

會計專業優勢

在注重會計和法律知識的投行,一些券商在深圳的華南投行分部招聘了大量廈大會計專業畢業生。據國泰君安一位廈大畢業的投行人士透露,會計目前主要的就業方向是會計師事務所和投資銀行。國泰君安2007年有一半都來自廈大,在興業、華泰聯合等券商界,活躍著大量廈大校友的身影。

精通會計知識和基本的財務分析技術是一個優秀的投資人所必備的條件,而廈大的優勢就是其特色而強勢的會計專業為中國投資界輸送了大量精通財務知識和技術的畢業生。

廈大的一位校長曾說過,我們培養不出一流的CEO,但是我們可以培養出一流的CFO。正是基於廈大在會計上的全國專業優勢和對華南地區的接近性,廈大校友在深圳才具有廣泛的基礎影響力。

廈大會計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是全國第一批碩士點和博士點之一。提到會計,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葛家澍。

廈大的會計專業在全國常年排名第一,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廈大是國內會計學專業名師匯聚之地。在中國最早的四名會計學博導(分別是財科所的楊紀琬、上財的婁爾行、廈大葛家澍和餘緒纓)中,廈大獨佔兩位。此外,潘序倫、楊時展、李寶震等近五十名國家著名會計學專業名師也都長期在廈大執教。

自1945年畢業廈大並留校任教,已年滿90歲的葛家澍培養了一支目前身居重職的「葛家軍」,其間創造了好幾個新中國「第一」——「第一個經濟學和會計學博士」、「第一位審計學博士」和「第一位會計學女博士」。

深圳市東方富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瑋是師從葛家澍的1994級廈大會計學博士。他曾任中國本土最大的創業投資機構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CIVCFund合伙人、中新基金董事長,以及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會長等職。陳所在的東方富海是第一家有限合夥制的創投。

多年來,作為會計學科重鎮的廈大會計系培養出眾多優秀人才。目前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的會計學研究,基本上是廈大人在支撐;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院長,大陸復旦大學會計系主任,都是廈大培養的博士;從北方的北大、清華,到南方的南大、上財,都有廈大會計人的影子。

Part9:北工商:期貨大鱷家族

從1990年開始起步的中國期貨市場,經歷了試點、整頓、規範發展、迅速擴張等階段,如今已經迎來它的第20個年頭。

與之共同萌生和成長壯大的是期貨行業人才,而這個人才體系與資本市場的其他體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的主體是一個「家族」式的樹形結構般的網路,諸多期貨公司高管、央企衍生品專家、交易所監管機構「智庫」……形成期貨業關鍵節點的繁茂枝葉,其匯聚根植的則是北京工商大學(下稱「北工商」)這片肥沃的土壤。

著名經濟學家童宛生及其弟子常清和胡俞越在北工商共同創建了我國最大的期貨人才培育基地,主導了中國衍生品人才的本土培養格局。北工商輸送的人才及研究成為推動期貨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不斷壯大的期貨業也為北工商的畢業生提供就業及成長平台,從業校友還會將資源和疑問帶回來。如此的良性循環,令這個圈子保持著新鮮和熱度。

衍生品生力軍

中國的期貨業私下規模最大的聚會,常常和北京工商大學扯上關係。

百人以上規模的聚會一年兩次,從期貨公司高管到央企衍生品專家、交易所監管機構智囊團,期貨業大腕濟濟一堂,而將這些人凝聚到一起的只有一點:他們都曾在北京工商大學證券和期貨研究院(下稱「研究院」)「拜師學藝」。

Part10:志同道合武大人

從武大畢業的學生,大多都有戀校情結,「每到五一、十一回來很集中。」武漢大學校友總會辦公室主任李燕飛說,「以班級、年級、院系各式各種的形式搞聚會的都有。」

除了這種相對正式的聚會,同窗好友間私下的小圈子更為密集和普遍。一個可以佐證的現象是,國內的私募基金界已經形成了武大系,如武當資產、金中和資產、從容資產幾家業內聲名顯赫的私募基金,合伙人或者創辦者均為幾位武大校友。

「武大不是做官的文化,而是一種自由文化。」上海從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投資總監呂俊說,所以武大的畢業生喜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奔深圳特區。

對活躍在國內投資界的武大系人物來說,武大自由開放的校風以及劉道玉、董輔、鄒恆甫等大師的言傳身教,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烙痕

志同道合

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是,在陽光私募這一群體在國內剛剛出現時,便有一批武大畢業生率先響應。武漢大學深圳校友會一位人士認為,「陽光私募作為一種新的形態,比較符合武大人追求自由、喜歡創新的氣質,可能這是目前私募界不少高手都出自武大的原因之一。」

在深圳發端而如今已成燎原之勢的陽光私募中,武大系的確被稱為學院系中的第一大系。

在深圳金融投資顧問協會的統計中,目前活躍國內私募界的幾大明星基本出自武大,如深圳市天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掌門人康曉陽、北京市星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暉、上海景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蔣錦志、深圳市武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榮華、上海從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呂俊等。

除此之外,還有上海景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蔣錦志、上海智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伍軍、深圳智誠海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冷國邦、深圳南方匯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波、深圳展博投資公司總經理陳鋒等人,都是武大畢業,如今也都是投資界的活躍人物。

在私募領域,武大校友之間的「志同道合」也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2007年,在田榮華創建武當資產時,與他一起籌建的搭檔便是田在武大的同窗原鵬華基金基金經理易貴海。從容投資公司的另一位主要籌建者也來自武大。江暉成立星石投資時,也選擇了武大校友羅敏搭檔研究總監。

最為典型的是2008年熊市取得正收益而聲名鵲起的金中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公司首席執行官曾軍、投資總監鄧繼軍及研究總監彭迅是武漢大學國際金融專業的同窗,公司董事長黃明皓女士的丈夫也和他們大學是同一個籃球隊的。

「這跟國外一些對沖基金一樣,很多合伙人都是校友或者前同事的關係,大家比較了解,溝通起來也很順暢。」金中和董事長黃明皓解釋。

記者了解到,這些各自創業的武大人同樣有著密切的聯絡,如同在上海的呂俊和伍軍關係熟絡,而都在深圳的田榮華、曾軍、劉波等人也常有交流。據統計,在深圳工作的武大校友有兩萬餘人之多。

「與曾軍、伍軍、田榮華等等很多校友都經常聯繫,很親近……」呂俊談起校友時言語中流露出難以掩飾的快樂。

「我們會經常交流,從來不談個股,交流的主要是對大市的看法,宏觀經濟,探討一些投資體驗與心得。我不太願意跟客戶、跟朋友談個股,覺得投資是很私密的事情。我們曾經一起開玩笑,稱那些專門靠傳遞消息選擇個股的人為"吵股票"。」伍軍言語中不忘偶爾詼諧。

對武大的投資圈中的個性化,呂俊解釋得很直白:「大家都強調個性的發揮,強調自己闖出一條路來,在投資決策中獨立思考。如果投資方法甚至是選擇個股都一樣的話,那就不是武大的文化了,那也就不是出自武大的了。」不過,呂俊同時也認為「武大系的各投資流派中的相互借鑒蠻有意義」。

事實也是,例如強調絕對收益的江暉與主張和市場保持磁性接觸的呂俊,雖然同出自武大,但風格和選股迥異。

「相對來說,我們是個自然而然的圈子,沒有刻意去組織,但更多是出於志同道合。」武當資產一位人士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吧。」

此外,在公募基金領域,武大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如易方達基金總裁葉俊英、副總裁劉曉艷、大成基金總經理王灝、泰信基金總經理高清海、嘉實基金副總經理戴京焦、南方基金副總經理鄭文祥等都畢業於武大。

珞珈山的傳統

雖然也有不少從別的院系畢業後轉行投身金融行業,但大部分金融圈的武大畢業生畢業於珞珈山上的經濟與管理學院。

有著110年歷史的百年名校武漢大學,早在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自強學堂」時期就成立了「商務門」,其後幾經更迭,「經濟系」、「商學院」並最終更名為現今的「經濟與管理學院」,活躍在國內投資界的武大系人物多數出自該院。

在武大的諸多院系中,經濟與管理學院是最大的一個院系,學院設有8個系、4個研究所及若干研究中心。經濟與管理學院中,首屈一指的學界泰斗就是2004年去世的董輔。一向驕傲的鄒恆甫也認為,「董老師是我回到中國後交到的最好的師友。」

另外一位不得不提的傳奇人物是鄒恆甫,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第一個哈佛經濟學博士,在武漢大學進行了全新教育改革實驗,全套引進西方最先進的教育模式,使武漢大學的數理金融經濟學教育為世界矚目。

如果說董輔、鄒恆甫等薪火相傳的名師為武大經管院培育了深厚的學術土壤,而劉道玉則為武大創造了一個自由寬容的學習氛圍。

對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讀於武大的學子來說,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劉道玉同樣是他們不會忘記的大師。1981年至1988年間,學生們在路上可以輕易地攔住他們的校長,討論問題,學分制、主輔修制、插班生制、貸學金制這些國內首倡的做法讓武大享有「高校界的深圳」、「自由的武大」等聲譽。

對於武大文化,呂俊如此形象描述:「武大建在山上,混在樹叢之中。武大校風可以說是非常自由,強調個性,鼓勵開拓。所以那時深圳特區成立後,很多武大畢業生跑過去了。武大不是做官的文化,而是一種自由文化。」

與呂俊差不多同期在武大讀書的伍軍認為,「武大相對於武漢其他學校更加開放,開放性對我幫助很大。其實投資是學習的過程,不斷會有新的東西需要學習,在投資中保持開放思維,開放心態。基金經理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根據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武漢大學,這所擁抱著珞珈山,斜倚著東湖畔的大學,被稱為全國最美麗的大學,全國最自由的大學。現任武大校長劉經南在他上任之際,就什麼是武大精神與珞珈文化說過,「武大人的文化和精神面貌,特點是"求異",求異體現了學術自由的文化氛圍。」

私募工場ID:Funds-Works所載信息和資料均來源於公開渠道,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私募工場ID:Funds-Works所推送文章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一切與產品條款有關的信息均以產品合同為準。私募工場ID:Funds-Works不對任何人因使用私募工場ID:Funds-Works所推送文章/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來源:經濟金融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募工場 的精彩文章:

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介紹
賭徒的基本功
趨勢追蹤策略最全攻略
系統化投資的優勢

TAG:私募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