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手絕密,文革剛結束時候的密照,太珍貴了

第一手絕密,文革剛結束時候的密照,太珍貴了

首先,請允許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文史類的微信公眾號

1976年10月6日晚,江青在景山公園摘蘋果。但當晚被捕,四人幫被粉碎。

1976年10月24日,北京市人民慶祝華國鋒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慶祝粉碎「四人幫」的偉大勝利的遊行隊伍。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全國億萬軍民,隨即舉行盛大的集會遊行,熱烈慶祝粉碎「四人幫」的歷史性勝利。「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至此結束。

76年,動亂剛結束,所以結婚證還是顯的比較粗糙,好像獎狀。

1977年冬天,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過問和大力支持下,中國恢復停滯了10年的高考。

1977年中國的大學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招生,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了十年浩劫和專制恐怖。中國美院,這所前生為「國立藝專」—中國最古老的藝術學院中77屆油畫系同學,是「文革」後從全國幾十萬考生中挑選出來的尖子中的尖子。

一位澳洲的攝影師於1977年在北京拍攝的照片。剛剛經歷文革浩劫的人們即將開始新的生活。在當時相機還是稀罕物的年代裡,這位照片中茫茫人流中年輕姑娘似乎還帶著一些戒備的心理盯著攝影師的相機。而她現在又在何處?

一九七七年一月在北京東長安街青年藝術劇院劇場前(位置在現東方廣場正中)掛出的「四人幫玩偶」。

燙髮經過十年「文革」後重新出現,一度成為街頭「美的焦點」。一九七七年夏,攝於北京王府井四聯理髮店。

這張「資產階級情調」的作品當時受到了批判。一九七七年攝於櫻桃溝。

1978年,電影《小花》攝製組成員,背景南京中山陵。左邊是唐國強,他是組裡公認的完美健康型帥哥,在《小花》中飾演趙永生,右邊是劉曉慶,她在影片中演趙永生的妹妹何翠姑,第一排中間是現在影視圈中少有的資深女性製片人李小婉,坐在後面那位瘦瘦的大帥哥就是後來拍出無數優秀電影的導演黃健中,站在後排英武的大男生是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演員李世江。這部《小花》當年很火,有一半的中國人爭先恐後去那些簡陋的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

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為彭德懷、陶鑄舉行追悼大會。

文革期間被打入冷宮的越劇戲曲片《紅樓夢》,1978年解禁。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媒體大談婦女解放、婦女半邊天,那幾年北京街頭公園裡,男的給女的背包、打傘一度成為亮麗的風景。舞禁初開時,對跳搖擺舞的時尚青年還有一種異樣的心理,觀看的人離得遠遠的,時而還能聽到幾句帶刺的議論。一九七九年攝於北京頤和園。

北京街頭最早出現的一幅最大的美人廣告,當時這幅手繪廣告畫的視覺衝擊力極大。一九七九年冬攝於沙灘大街十字路口。

星星美展――一九七九年九月在中國美術館外展出的來自民間的街頭美術展覽。此展覽與同時期的「四月影會」、「無名畫會」的迎春畫會展,文學創作中的《班主任》等等共同構築了新時期文化藝術的回歸與覺醒。

1979年的郵票,上面還是文革時改動過的國歌歌詞,看上去似乎戰鬥已經結束,社會主義的明天一片光明。

1979年,日本電影《追捕》在中國引起巨大的轟動。「文革」十年讓中國人的奴性暴露的淋漓盡致,以至於「文革」結束後,中國的女性因為一部日本電影而開始尋找真正的男子漢,中國的男人因此而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部日本電影叫《追捕》,裡邊的主人公檢察官杜丘由日本影星高倉健扮演。高倉健因為高大、沉默和冷俊而成為那時中國女性心目中真正的男子漢,個別偏激的女性甚至要求自己的丈夫要象高倉健那樣。這種對外在硬漢形象的片面追求,其實是對「文革」剛結束時,中國男人集體精神萎敗的心理補償,現在回過頭來看,確實有點可笑。

一九八0年夏遊故宮的人,不看國寶、不看宮殿,圍觀外國遊客。同年在上海外灘亦有更甚者,聽說一九七八年一個外國旅遊團在蘭州被十萬蘭州人圍觀。

戴哈蟆鏡,保留鏡上作為進口貨標誌的商標,曾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北京街頭和公園裡的一道時尚風景。當時的媒體曾加以公開批評。今天看來,它其實是品牌意識的最初覺醒。一九八O年攝於北海公園。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年輕人結婚辦理結婚證時,可以領取購買一件傢具的票證,憑票證領號排一夜的隊,就可以買到一件傢具。這是一對新婚夫婦買到傢具回家的情景。攝於一九八O年夏。

1980年12月4日,特別法庭第一審判庭開庭,對張春橋進行庭審調查。徐景賢(左)就張春橋製造上海康平路武鬥事件出庭作證。 (在文革期間徐景賢可是大名鼎鼎,是四人幫的得力幹將,在文革期間,張春橋、王洪文調北京,徐景賢稱霸上海,紅極一時。)

故宮、紅旗轎車與初期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初期面對權力羞答答。一九八O年冬,攝於北京故宮。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羊剪絨帽子、大拉毛圍巾、軍大衣、進口蛤蟆鏡一度是北京時尚青年的最愛。一九八O年三月攝於北海公園。

那個時代沒有今天琳琅滿目的飲料,在北京前門大街賣大碗茶發家的尹盛喜先生,安排返城知青做這項工作,又解決了就業,又方便了群眾。大碗茶,當年二分錢一碗,曾經是北京的街頭一景。一九八一年攝於北京故宮午門前。

由於「文革」禁錮的打開,人們在一些場所開始划拳、行令、放音樂,於是「禁忌」又開始回潮。一九八二年冬攝於頤和園知春亭餐廳。

西單民主牆是在粉碎「四人幫」後出現的,「文革」中興貼大字報的習慣,讓老百姓找到一個窗口。最早期的大字報大都是要求給一九七六年平反,要求鄧小平同志出來主持工作及群眾訴寫的冤案控訴。

第一個「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在這次大展中,曾有行為藝術家向自己的作品「電話亭」開槍,造成「美術館開槍」事件。這是藝術家們在「不準掉頭」的標識上展示創意。

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及全國女青年終於敢以夏天穿紅色裙子、冬天穿紅色羽絨服為時尚,曾有一部電影叫「街上流行紅裙子」。

說起李斌,也許一些人不怎麼熟悉,但說他是連環畫《楓》三位作者的其中一位,40歲上下的畫家就都知道了。《楓》是在文革結束後最早對文革進行反思與控訴的作品之一,當時在連環畫雜誌發表後轟動了全國。轟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作品裡江青和林彪的形象是客觀的,「萬惡的四人幫」竟然沒有被醜化,在當時是大事。

「文革」結束後,為了增進青年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交誼舞會成為重要的社交方式,錄音機里播放得最多的就是《青年圓舞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風傾城 的精彩文章:

告訴孩子這就是貴族精神!
朝鮮脫北詩人的文字,看哭了
淝水之戰,一場英雄的對決!
我國唯一沒有紅綠燈的城市,竟還不堵車!
做清朝「太監」真的不容易,出宮後的歸宿竟然是……

TAG:古風傾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