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個為人類未來收集種子的人走了

那個為人類未來收集種子的人走了

■本報記者 姜澎

復旦大學鍾揚教授,是那個曾說過,要給一百年後的上海留下一片紅樹林,在上海造出一條美麗海岸線的人。他果真花了十年在南匯的海邊篩選出一批樹種,如今已有一片小小的紅樹林初長成,而且不用再生活在暖棚里了。他也是那個花了十多年時間,默默在青藏高原收集種子,為了給我們的後代保留足夠生物多樣性的人。

就在上個月,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還興沖沖地說:「我想好了一百個小故事,要為小學生們錄下來。這些故事都是從一個問題開始,既有趣又有科學性,引導孩子學會提問。」他還想好了,第一個故事從「長頸鹿會不會游泳」開始。

可是,這些紅樹林不會再等到鍾揚周末抽時間去看它們了,而這一百個小故事也很難再繼續下去了……因為這個一輩子都在收集種子的人,在昨天清晨6點多從內蒙古鄂爾多斯趕往銀川的出差途中,遭遇車禍,永遠離開了人世。

「鍾老師幹活,真的太拼了!」

當消息傳到復旦大學,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鍾老師幹活,真的太拼了!」早晨6點多就趕路,這對鍾揚來說並不稀罕,他的工作時間常常要到凌晨三四點,常和他打交道的人往往會在半夜一兩點收到他回復的郵件、修改的文章。

鍾揚算得上是一位傳奇人物。過去十多年中,他為國家和上海的種子庫,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四千萬顆種子,在他看來,是為人類的未來儲存下了希望,也是豐富的基因寶藏。

援藏期間,他為西藏大學申請到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為西藏自治區第一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培養出西藏大學第一位植物學博士,帶出了西藏自治區第一個生物學教育部創新團隊。他曾說:「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所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

前年,他因長期太過疲勞導致腦出血,住院很久。痊癒後,他和身邊同事說,自己已作出三個承諾:第一是不再喝酒,因為長期在青藏高原野外考察,天冷時晚上會喝酒禦寒;第二是短期內不再乘坐飛機出差;第三是暫緩去西藏考察。可是,「除了第一個承諾他做到了,另外兩個承諾沒過多久就被『打破』了。」與鍾揚同年被引進到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盧寶榮教授告訴記者。今年,又有一位鍾揚指導的藏族博士生畢業了。

遵從內心,聰明而有大智慧

1979年,鍾揚初中剛畢業,就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去年,他以自己的藏族名字「索頓」為筆名,為本報撰寫了《一個招辦主任兒子的高考》一文,回憶了這段往事。學了五年信息科學,畢業後的他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一待就是15年,並由此愛上了植物學研究,還擔任了副所長。

2000年,他放棄一切待遇,來到復旦大學任教。他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人就是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能不負人生。我對植物學感興趣,在高校搞研究,想去哪兒就能去哪兒。只做個普通教授又怎樣呢?」

不久後,鍾揚被複旦大學聘為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2001年,他又放棄副院長職務,到西藏大學擔任一名普通教授。他說:「青藏高原有2000種特有植物,一顆種子可以造福千萬蒼生。那是每個植物學家都應該去的地方。」

提起鍾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年輕教授李輝說:「鍾老師是有大智慧的人。做科學研究的人很多,但真正有科學思想、能稱得上科學家的人不多。鍾老師就是那種對自己的研究對象有宏觀理解和哲學思考,並且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自己的研究領域,同時能做出出色研究,並做精彩科普的人。」

個性鮮明,最關心人才培養

在西藏十多年,為了調查和保護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在海拔2000多米到6000多米的高原上,鍾揚一年要行走3萬公里。為了趕時間,他的工作沒有固定的時間表,休息更是只能見縫插針,常常只能在累的時候打個盹。

除了研究,鍾揚最關心的就是人才培養。「研究生的『水課』太多。」鍾揚幾次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這一點。但要解決這個問題,談何容易?身為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鍾揚想盡辦法,設計了研究生FIST課程項目,在寒暑假邀請學術大師為研究生密集授課。「也許我不能改變所有課程的質量,但可以藉此提高研究生的學術品位,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好的學術。」

鍾揚的實驗室里,有研究生、本科生,甚至還有初中生。不久前,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他的實驗室也對中學生開放。「只要學生肯花時間,沒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他們可以在這裡親眼看到、並且感受到科學研究的成功與失敗的過程,這比給他們講授一些空洞的道理更有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全球共慶「世界表情日」 「真人表情包」創世界紀錄
孫悟空打破了吃桃的潛規則
處於這個世紀的我們,可能遭遇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變革
以電視受眾,延展中國傳統戲曲的生命線
民生碼頭:讓厚重與輕盈在此交織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