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人類消失之後的世界:為什麼時間可以抹平一切?

人類消失之後的世界:為什麼時間可以抹平一切?

曾經在朋友圈看到這樣的話:「有人問我,你相信什麼?我說我只相信時間,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時間不會騙人,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切,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時間,就像一塊可以鑒別一切的試金石。在時間的擦拭之下,任何虛偽,如何假裝,都會被暴露出原來的真面目。如果說有什麼可以真正撫平傷痕,唯有時間,在時間的沖刷之下,快樂或是悲傷,痛苦或是興奮,最終都將重新回歸於平淡。平平淡淡方是真,方是可以恆久長遠的常態。

2008年,美國推出了一部記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講述失去了人類活動之後,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在時間的沖刷之下會呈現什麼樣的場景?影片得到了工程學、植物學、生態、生物、地質、風土學和考古學等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支持,畫面真實度非常之高。

大自然需要多久才能將人類留下的痕迹全部抹去?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20萬年。人類滅絕20萬年後,將再也找不到人類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痕迹。

人類消失後20年,大街和農作物將接著消失,鄉村道路會被野生植物覆蓋,田野中將雜草叢生。人類建築也將快速腐朽。

首先是那些木製房子,所有這些房子都將在100年內消失。而由玻璃和鋼筋建造的城市摩天大樓,將在200年內倒塌。磚、石和混凝土結構的房子將持續更久,但也將在1000年後坍塌。

如果沒有地震,橋樑也許能支撐200年,但即使是世界最大的拱橋最後也會在1000年後倒塌。250年內,人類建造的水壩也將坍塌。人類留下的重金屬污染數百年後也將逐漸被稀釋。

即使像紐約這樣的繁華大都市也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大自然瓦解,生命力頑強的樹根會頂翻無人踩踏的人行道路面和撕裂地下管道,紐約中央公園將有成群的野狼出沒,商業酒吧的啤酒池內則蛙聲四起。

為地鐵抽水的水泵一旦停止工作,極劇上漲的地下水會將公路和人行道下的泥土沖走,從而使公路和人行道變成溝壑,就像1609年的曼哈頓一樣,紐約至少有30到40條河流。

布魯克林植物園副園長史蒂文·克萊曼斯稱,200年內所有紐約公園的排水溝內會落滿數噸落葉,如果避雷針銹壞再遇上雷擊,中央公園或其他任何地方几十年未割過的齊膝雜草將在瞬間引燃,從而使整個紐約遺址付之一炬。

千年後地球回歸到蠻荒世界 ,而幾千年後,地球將會變回到史前蠻荒世界。沒有了空氣污染,城市的牆壁上會布滿青苔、爬山虎、毒葛,曾是人類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如胡蘿蔔、花菜、捲心菜、芽甘藍、花椰菜等都將退化成野菜。

人類從地球上消失後,幾乎所有人類留下的文明遺迹都將在2萬年中消失殆盡,5萬年後,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遺迹都將成為難以追尋的考古性線索,因為玻璃和塑料將全部消解。

只有放射性物質和很少幾種人造化學污染物會存在得更久——它們是人類看不見的遺產。不過,人造化學污染物也將在20萬年內土崩瓦解,從而使得地球上再也找不到可以考察到的「人類產品」。

雖然核廢料等放射性物質的壽命可以延續200萬年,但在一片蒼茫的大地上,沒人會將它們和人類聯繫到一起。事實上,如果人類從地球上消失20萬年後,將很難找到人類曾生活過的證據。

新媒體管家

人類,曾經是地球上這麼繁盛的一個物種,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明。但是無論我們在地球上留下了多少痕迹,也都會在時間的消解下統統歸零。這個零,才是地球雋永的常態,而它卻只是人類的起點,行動的基礎。

《道德經》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我們挖開本來就很低的地面,把土石磊建成高樓大廈,這不正是使低者更低,高者更高嗎?而天之道卻不是這樣,我們在野外挖一個坑,幾十年不去管它,慢慢它就會回復常態,與地同高。因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但是我們卻「損不足以奉有餘」。

所以往往是這樣,一個人在某方面有了長處,得了名聲,就會被繼續稱讚抬高,以至名不副實。而一些在某方面有了缺陷,被人看不起的人,卻往往會被貶損至一無是處。這不正是本來就多餘的反而讓他更多,本來就缺少的反而讓他更少嗎?誰能把多出來的東西重新歸還給天下人,唯有得道的聖人。

然而為什麼人類的行為與地球雋永的常態會互相背離呢?難道我們是為天道所不容的嗎?難道我們要一直去對抗根本無法戰勝的時間嗎?時間,就像道之使者,它執劍而行走天下,高者抑之,有餘者損之,亭者毒之,勇於敢者殺之,強梁者死之,皆歸於——遠者返之。把一切脫離常態的東西,再歸於常態。

所以《道德經》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返本,復歸於我們最初出發的起點,才是我們最終的宿命嗎?有修鍊人士不服,要逆天爭命,要逆天成仙,要與天抗爭。但是從古到今,未見有成功者,皆是黃土一抔。

故而《紅樓夢》說:「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故而唐寅作《桃花詩》:「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故而《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而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他們都發現了這天地間的常態,感受到了天地間這張弓的不可抗拒,故而主動向其靠攏。林黛玉解說自己喜散不喜聚:「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清冷則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

這不正如老子所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嗎?平淡、無事、無味,方是長久的常態,所以自古「情深不壽」。一如「相忘於江湖」的平淡,想必才是可以長久的吧?

隨感而發,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歡迎關注、交流、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站在《道德經》的體系上,來看康德的「二律背反」
《道德經》的八個冷知識,你知道嗎?
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科學家給出答案,看完有點想哭
解老:《道德經》第四十三-四十五章 知足不辱
感悟天地自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