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解老:《道德經》第四十九-五十一章 出生入死

解老:《道德經》第四十九-五十一章 出生入死

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沒有自己固定不變的主觀意志,而是虛以待物,順時應勢。所以聖人不會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行施加於民眾,而是順應民眾的意志。

對於明道的人,和不明道的人,我都用符合道的行為去對待他們,這樣才能把道施行於天下,讓天下人都得到「道」。同樣的:對於誠信的人,和不誠信的人,我都待之以誠信,這樣才可以讓天下人都得到「信」。

所以得道的聖人行走天下,會像嬰兒一樣,收斂自己的主觀慾念和偏私;治理天下,會像嬰兒一樣,用一顆渾淪的心對待天下萬物。

百姓不論長相美醜還是聰慧愚魯,在聖人眼中都是同等而無差別的。聖人就像親善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善他們,一視同仁而並無偏私。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出離母體為生,重歸母體為死。從出生到死去,有十分之三的人是自然死去,得了善終;有十分之三的人是遭受意外死亡;還有十分之三的人,是本來可以得到善終,但卻自己找死的,以其妄動所致。

生之徒,是指沒有遭受意外夭折的人;死之徒,是指遭受意外夭折的人。但還有一些人,想要讓自己得到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長久,結果反而遭到橫死。為何?因為他們太過注重對自己的進補增益了,欲求不滿,慾望過重。

被主觀欲求控制了頭腦,往往就會失去本心清明,拋棄根本而追逐外物,以致看不清形勢,妄動入死地而不自知,這正是導致他們橫死的原因。

我聽說有一些很善於保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用躲避犀牛老虎之類的猛獸;在軍隊之中不用披掛鎧甲。對他犀牛用不上自己的角,老虎用不上自己的爪,兵器用不上自己的鋒刃。為什麼呢?

因為他知道天下的運行規律,故而可以洞觀形勢,知道哪裡安全哪裡危險,知道如何做安全如何做危險,所以不會陷入必死的局面。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本章參照帛書乙本內容,改「物形之,勢成之」為「物刑之而器成之」)

道生成萬物,而用德來畜養它們,淺薄之人刑傷萬物,把它們做成供自己使用的器具。

沒有樹願意被刀劈斧砍做成器物,也沒有人願意被強行改造成別人想要的樣子。所以萬物之所以尊道而貴德,並不是因為道和德被賦予了高貴的名號,而是因為它讓萬物得以保全天性,自然成長。

因此道生成萬物,而用德來畜養它們,萬物由此得以成長、發育、繁榮茂盛。成熟之後本體萎落,但又留下新的生機在孕育之中,從而又復歸於欣欣向榮。如此周而復始,則萬物得以生生不息。

生養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榮發萬物而不自恃為恩德,成就萬物而不去主宰它們,這就是道所表現出來的至高德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解老:《道德經》第五十二-五十四章 以身觀身
人類消失之後的世界:為什麼時間可以抹平一切?
站在《道德經》的體系上,來看康德的「二律背反」
《道德經》的八個冷知識,你知道嗎?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