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如何看頻譜圖,來判斷耳機的好壞?

如何看頻譜圖,來判斷耳機的好壞?

對於數碼硬體設備,不拿參數來說明就是「耍流氓」,對於耳機也當然如此,肯定有人會說,耳機這種「玄學」世界的產物怎麼可能有客觀參數,無非是阻抗啊、靈敏度啊、單元振膜直徑之類的,能看出個啥?音質只能靠每個人不同的耳朵去聽啊!我們這種木耳朵聽不出個啥,沒法和整天聽火電、風電、水電的高端發燒友相比。

這類想把自己和發燒友「劃清界限」的言論已經聽到耳朵出繭子了,罪魁禍首應該是對「發燒友」這一身份的定義,從原來的對音質有較高要求的音樂愛好者已逐漸演變成「偏執狂」、「神經病」、「傻多速」等貶義代名詞,但絕大多數發燒友還是有著頗正常的審美,相對理性的挑選著適合自己聽音口味的器材,那些能聽出區別的所謂「神耳」也只不過是接觸的好耳機多了,聽音經驗豐富了,才能比普通老百姓更快的辨別出音質好壞,從初燒進化到老燒的過程大抵如此,多交「學費」罷了。

而這篇文只是為了讓新人少走彎路,所以把所謂音質用一種相對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就是頻響「瀑布圖」。為了說清楚這個「瀑布圖」,先來看下聲音和頻率的關係:

樂音=基音+泛音

判斷一個樂音品質的好壞,首先需要明白它的構成,咳咳,此處說得過於嚴謹,還是盡量簡單來吧:基音+泛音就是一個音的全部啦~一個音的產生一定需要有振動,發聲物體在振動時會有各種聲波,不同聲波的振動頻率各有不同,振動越長的頻率越低,其中頻率最低的那個音就是基音,而其它較高頻率的聲波組成的是泛音。

泛音=多個整數倍基音的疊加

例如陳奕迅唱的一個音基音頻率是220Hz,那麼他的泛音列理論上就有440Hz、660Hz、880Hz......這些泛音列被聽眾感知到多少,決定了歌曲的動聽程度,唱功優秀的歌手到第5、第6泛音列依然能有足夠的響應,所以聽起來洪亮無比、穿透力強,差一些的歌手只能到第3、第4泛音列,聲音發虛、發顫、不夠飽滿。

帕瓦羅蒂泛音列

基音決定音高、泛音決定音色

所謂音高,就是哆咧咪這樣的不同音階,而鋼琴的哆咧咪和小提琴的哆咧咪聽起來不同,就是因為兩者的音色不同,世間萬物同時發出一個音,卻會有不同的聽感,歸根到底是音色區別。不同基音,加上不同泛音,無數看不見卻聽得見的頻率相互穿插於我們之間,世界才會變得有聲。

不同頻率,發聲元素不同

人耳聽覺可感知範圍大約在20Hz-20,000Hz,在這段聽得見的頻率區間內,包含了你能聽到的整個世界,比如小提琴頻率範圍大概在170Hz-3.1KHz,影響聽感明亮度的頻段為7.5KHz-10KHz,琵琶頻率範圍在110Hz-1.2KHz,影響聽感豐滿度的頻段為600Hz-800Hz等。除了頻率範圍較寬的樂器之外,人聲也不例外,男聲基音區頻率範圍約為60Hz-520Hz,女聲160Hz-1200Hz,燒友常說的「齒音」區域大約在6KHz-7KHz段。

不同頻率,人耳敏感度不同

人耳天生對低頻段(20Hz-160Hz)和極高頻段(7KHz以上)的聲音不太敏感,而對於中間頻段更為敏感,也就是說,同樣的響度下(都是100dB),基音頻率在160Hz的音聽起來比1600Hz的音要輕的多,從下面的「等響度曲線」可以看出,人耳在大約3KHz處是最敏感的。

另外有個效應也不得不提——「掩蔽效應」。即一個響度較強的音會把一個響度較弱的音掩蓋掉,比如過馬路時,你朝對面的人大喊,對方也不一定能聽見,因為你的聲音很可能被來來往往的車輛引擎聲給掩蔽了。不同頻段的掩蔽效應也有差別:低頻純音對高頻純音的掩蔽效果更強,所以低音蓋高音更容易出現,而高音蓋低音效果並不明顯。

好了,說完了頻率和響度,終於可以說到「瀑布圖」了,所謂「瀑布圖」,就是在傳統的二維頻率響應圖的基礎上,增加了時間的維度,變成了參考價值更高的「三維頻響圖」,為何要加時間?這點尤其重要!因為考慮了聲音的衰減,各位應該都知道聲波在空氣中傳遞一定會有能量損耗,再大的浪最終也會變成風平浪靜的小水紋。頻率越高的波,在空氣中衰減越快,也就是高頻比低頻衰減更快,如果在還未被人耳聆聽到就衰減沒了,那麼即使這個高音存在也沒啥意義。

低頻段「掩蔽效應」嚴重

從Beats urbeats的「瀑布圖」能清晰看出,從中低頻段的200Hz到中頻段的1KHz處,它有個極為誇張的「滾降」,落差超過了15dB,而根據「等響度曲線」的響度補償,大約在12dB左右,人耳對不同頻段響度的辨識度在3dB,一旦超過3dB,就很可能產生「掩蔽效應」,所以Beats很容易出現較低頻段掩蔽較高頻段的聽感,會顯得「發悶」。

高頻段「過山車」般衰減

除了過量的低音之外,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在於Beats的衰減速度實在過快,大約在0.5毫秒之後,600Hz以上的頻段就基本衰減完了,而800Hz段對音色的力度有決定性影響、2KHz-3KHz既是人耳最敏感頻段、又是影響聲音明亮度的頻段,這些頻段缺乏足夠響度,導致的結果就是聽感不僅「發悶」,還「綿軟無力」、「朦朦朧朧」。

夠「平」才夠HiFi

優秀的HiFi級耳機是怎樣的呢?拿森海的經典全尺寸大耳HD650舉例,從頻響曲線的「平直性」看,就要比Beats好很多,低頻到中頻再到高頻滾降的幅度很緩,不會出現「掩蔽效應」,同時高頻段的衰減也緩慢的多,甚至到了1ms之後仍有足夠的響應(與0ms時的響度差只有10dB左右),高倍頻泛音更完整,因此無論人聲還是器樂的音色,聽起來都更為飽滿、自然,細節也更加豐富。

作者:林實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乙迷網 的精彩文章:

Beats:你們的頭戴耳機看上去像醫療設備
上篇:索尼金磚鎮場——北京燒友聚會壕耳機隨便聽(一)
這個小差別,讓索尼黑磚比ZX300貴了6000
鍾愛大耳難以自拔,一枚初燒的理想!

TAG:乙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