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iPhone X支持的FLAC無損音樂格式,到底好在哪?

iPhone X支持的FLAC無損音樂格式,到底好在哪?

首先聲明,本人偽果粉兼偽索粉一枚,喜歡蘋果的操作系統,也喜歡索尼的音頻產品。眾所周知,索尼是CD標準的制定者之一,也是SACD的發明者之一,可以說是音頻從模擬(黑膠時代)到數字(CD時代)的先驅者。如今數字音樂大多數都是用虛擬的數據文件存儲,玩實物CD、SACD碟的已經越來越少。本人雖然家裡堆著100來張碟,不過已經很少拿出來聽,畢竟正襟危坐放碟聽碟遠沒有掏出手機點兩下就能聽歌來的方便。

售價超600美金的頂級播放軟體Amarra,從5M的MP3格式到300M的DFF格式均兼容

快餐時代的產物——「有損音樂」(代表格式:MP3、AAC)

5M一首歌,說的大多便是MP3或者AAC格式,當然還有WMV、OGG等格式,這些音頻格式的共同點便是——基於無損的一種音頻壓縮格式。「壓縮」的即是體積、也是音質,所以有損格式的優缺點十分明顯:體積小、不佔存儲空間、大多數播放器或者播放軟體都能聽,然而音質相比無損有不同程度的縮水。

舊版QQ音樂播放界面,HQ(高品質)格式選項即為320kbps MP3,理論上碼率越高音質越好

以最常聽的mp3舉例,利用MPEG Audio Layer 3技術,壓縮率約在1:10,以MP3格式存儲。壓縮的是什麼呢?主要是高頻,因為人耳對高頻聲音信號不敏感(人耳聽力範圍在20Hz-20KHz),大部分人從18KHz往上就無法聆聽到。所以mp3對高頻加大壓縮比(甚至在20KHz以上直接一刀切)、對相對較低的頻段使用小壓縮比,相對保證音樂信號不失真。

碼率為128bps的某首mp3歌曲,從頻譜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從15KHz就出現了「一刀切」

相比MP3格式的簡單粗暴,AAC的壓縮方法就要高明的多,更高級的壓縮演算法、更先進的運算規則、更高的採樣率和比特率,都是其優勢所在。第一次接觸AAC是在蘋果iPod上知道的,所以一直以為是蘋果發明的,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是由杜比、AT&T、索尼等公司共同開發,目的是取代MP3的格式。當時AAC普及率並不高,驚喜的是自用的諾基亞5320XM手機居然可以兼容!同樣碼率下,實際聽起來總覺得AAC音質比MP3更好,怪不得蘋果有底氣把256Kbps碼率的iTunes正版AAC標上0.99美金/首的高價。更小的體積、更好的音質,對我來說,AAC無疑是最佳有損格式。

被稱為「MP3取代者」的AAC(中文名:高級音頻編碼)格式,1997年推出

不妥協的高享受——「標準無損」(代表格式:WAV、FLAC)

說到無損,就不得不提「最接近無損」的WAV格式,其實在很多人眼裡WAV就是無損的代名詞。這種格式由微軟發明,編碼規範以PCM為主,是最廣泛的多媒體音頻格式,以三個參數表示聲音:採樣位數、採樣頻率和聲道數。一般以PCM編碼的WAV文件採樣位數是16bit,採樣頻率是44.1KHz,立體聲為雙聲道,所以一段1分鐘的WAV音樂,佔用的數據量是16*44100*2*60/8(位元組=8bit)=10584KB=10.584MB,所以一首4分鐘的歌大概就有40MB。

無損雖然體積很大,但音質明顯好於無損,從頻譜圖可看出,高頻一直延伸到20KHz

對於容量不大的播放器,比如10年前主流的1GB內存播放器而言,如果都裝WAV格式的話只能裝25首,這時「無損壓縮」就是相對兼顧音質和體積的最佳選擇了,典型的無損壓縮格式包括FLAC和APE,限於篇幅,我就只談下更為主流的FLAC。

FLAC是專門專門針對PCM音頻的特點設計的壓縮方式,全免費,最新的iPhone 8和X已經公開表示支持FLAC格式,幾年前的索尼播放器也敞開胸襟「擁抱」FLAC,相比小眾的TTA、TAK,蘋果自家的AIFF、ALAC,以及非開源格式的APE,FLAC的兼容性要好得多,雖然壓縮率略低於APE,不過相比臃腫的WAV也能瘦身25%-45%。而音質上幾乎毫無差異。目前FLAC的音源並不難找,通過購買正版CD抓軌直接通過Foobar2000等軟體轉換成.flac文件即可。

一首5分鐘的FLAC歌曲,採樣率為785KHz,相比WAV壓縮了近一半,音質卻無縮水

向模擬時代致敬——「超級無損」(代表格式:DFF、DSF)

為何膠片就是好看?為啥黑膠就是好聽?原因很簡單:因為都是模擬唄!理論上模擬就是最接近真實的,也是最貼近自然的。其中的關鍵便是:細節!為何廠家和消費者都在追求高像素?追求更多的細節唄!人眼大約有5.76億像素,所以看到的世界才如此真實,對於音樂來說,人耳聽到的永遠比通過耳機或音箱回放的要真實,黑膠唱片也永遠比CD唱片更真實——黑膠採用模擬記錄方式,和模擬錄音母帶記錄內容完全一致,但CD是用二進位數字記錄方式,與模擬錄音母帶相比多了一部轉換,有轉換,就必然有丟失。

為了儘可能接近模擬錄音的真實感,在CD的基礎上,飛利浦和索尼聯手,推出了SACD格式,經由DSD系統錄製,單一碟片容量為4.7GB,是CD(0.7GB)的六倍以上,採樣率高達2.8224MHz,是CD(44.1Khz)的64倍。並把原始錄音的模擬信號量化為1bit數字音頻信號,還原出的波形與真實波形極為接近,遠比CD(44.1KHz/16bit)的波形更加完整。另外SACD的信噪比更高,在20Hz-20Khz頻率範圍內動態範圍高達120dB,CD僅為96dB,從理論上看,SACD清晰度無疑更高、包含的細節也更加豐富。目前不少播放器和軟體都已經陸續支持DSD編碼的音頻文件,比如本人自用的索尼錄音筆PCM-D100,就配備了AK4480解碼晶元,可實現DSD硬解,而一般的播放軟體通過安裝插件也能實現DSD軟解。

從上圖可以明顯看出,採樣率越高,波形就越接近模擬,聲音也就越HiFi(高保真)

而從實際聽感上,300MB一首的DSD編碼無損歌曲,細節表現驚人,有種把高頻段細節填滿的感覺,所以高頻段的樂器泛音也更為自然,目前SACD的正版碟絕大多數都是古典唱片,更自然的高頻泛音,使器樂聽感更為自然,同時可以營造出更為真實的空間感,閉上眼睛能感受到更規整、更宏大的聲場(人對聲場的判斷基於不同時間不同方位聽到的聲音,因此泛音表現對聲場營造尤為重要)。相信說到這裡,各位應該對5M的音樂和300M的音樂之間的區別有了較為清楚的了解了。打完收工~~~

SACD碟片市場魚龍混雜,為保證質量,只建議到官方正規渠道購買唱片

作者:林實工

關注我們

微博:乙迷官博

今日頭條訂閱號:乙迷

即可加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乙迷網 的精彩文章:

下篇:20000元級旗艦間的較量——索尼金磚「尬聊」 AK380
Beats:你們的頭戴耳機看上去像醫療設備
如何看頻譜圖,來判斷耳機的好壞?
上篇:索尼金磚鎮場——北京燒友聚會壕耳機隨便聽(一)
這個小差別,讓索尼黑磚比ZX300貴了6000

TAG:乙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