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將軍百戰身名裂:李陵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將軍百戰身名裂:李陵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將軍百戰身名裂:李陵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姜生淵

古之名將,率千軍萬馬,征戰沙場,殺敵擴疆,建不世之功,成名將之業。班師朝廷,官拜將相,光耀門楣,青史留名。歷代名將,大多如此。如衛青、霍去病、李靖、劉仁軌、蘇定方等等。

但也有例外。他留名青史,卻不是因為戰功顯著,成名一戰幾乎全軍覆沒,身降匈奴,最終客死他鄉。多少年來,後人仍不住的想像,如果,如果不是年少輕狂,率五千步兵遠征匈奴;如果沒有遭遇匈奴八萬騎兵圍攻;如果有後援接應;如果兵敗之後能夠撤回中國;如果不是那個叫做管敢的叛徒出現;如果漢武帝沒有殺他全家,他能否「挾持單于以歸漢室?」是否能夠完成內心深處那份蕩平匈奴、建功立業的使命?

但是歷史從來沒有假設。建功立業重建李氏門楣的使命感,提五千步兵深入大漠的壯志雄心,投降匈奴後聞訊家人被自己忠心耿耿的漢室斬殺……一幕幕往事,如雲煙,都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他就是李陵。

李陵是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名將之後。漢武帝曾派李陵率八百名騎兵,深入匈奴境內兩千餘公里,記錄匈奴地形,李陵圓滿完成任務。因完成任務出色,漢武帝提拔李陵為騎都尉。其實,在此之前,李陵善待部下,精於騎射,武藝超群,在軍中已經非常有名氣,皆謂其「有李廣之風」。

天漢元年(公元前98年),蘇武出師匈奴,被且鞮侯單于扣押。大漢與匈奴的關係降至冰點。

第二年,漢武帝派大將李廣利率領三萬人馬從酒泉出發出征匈奴左賢王。李陵擔任李廣利兵團的後勤保障任務。

李陵內心深處一定還燃燒著建立像祖父李廣那樣功業的熊熊火焰,有著為李氏家族榮耀而戰的偉大夢想。於是主動上書漢武帝:我願意以少勝多,率步兵五千,踏平單于王庭。

將軍百戰身名裂:李陵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李陵的滿腔豪情感動了漢武帝,武帝隨即下令:李陵,率領五千騎兵出遮虜障(漢武帝時期在內蒙古額濟納旗所修建的防禦工程),目的地是東浚稽山南部的龍勒水(南蒙古杭愛山南部),沿途搜索匈奴騎兵,如果沒有遇到敵軍,就返回受降城(內蒙古白雲鄂博西南)進行休整。

九月。秋高氣爽。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征。

從後來的作戰經歷來看,李陵此次出征是有充分的準備,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身後的五千勇士。經過三十天的徒步行軍,李陵兵團到達浚稽山。

李陵命人將一路行軍所做的沿途標誌記載快馬送回長安,獻給漢武帝。武帝看到後,非常高興。

就在此時,李陵與匈奴騎兵遭遇。

匈奴偵察兵探知李陵僅有五千人,且全部由步兵組成。且鞮侯單于聞訊大喜:區區千人的步兵,怎麼經得住我騎兵部隊的碾壓?

稍有軍事常識的人的都知道,「步兵利山川,騎兵利平原」。平原作戰,步兵方陣對戰騎兵無疑就是自殺舉動,在騎兵高機動性和衝擊力面前,步兵沒有任何優勢。且鞮侯單于率三萬騎兵對李陵兵團發動進攻。

以李陵的軍事才能,深諳匈奴的騎兵戰法,而自己憑藉五千步兵,敢孤軍深入,就必然有應對辦法:前排戰士以盾牌擋住戰馬的衝擊,以長戟刺馬,戰馬紛紛倒斃,匈奴人只有下馬格鬥。

且鞮侯單于從沒見過那支步兵方鎮經得起騎兵的衝擊,心中一驚,命大軍全部壓上。

李陵見匈奴騎兵進入強弩射擊範圍,命前排勇士後退,連弩部隊壓上。連弩齊發,匈奴騎兵紛紛倒地(據記載,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連弩)。且鞮侯大驚失色,急命部隊回撤。

將軍百戰身名裂:李陵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此一戰,匈奴損失數千人。李陵初戰告捷,不敢戀戰,指揮部隊徐徐撤退。

李陵兵團的作戰能力讓且鞮侯單于大吃一驚。且鞮侯單于緊急抽調匈奴左、右騎兵部隊助戰,匈奴兵力達到八萬。

面對十倍於自己的騎兵,李陵毫無懼色,指揮部隊且戰且退。

幾日以後,為提升士氣,李陵親率部隊對匈奴發起一次進攻。匈奴人根本沒有想到,僅僅五千人的步兵竟然能夠主動發起進攻,毫無應戰準備。匈奴騎兵被斬殺三千。

得勝以後,李陵繼續組織部隊向中國邊境撤退,部隊到達一片山麓林地。

進入山麓林地以後,匈奴騎兵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而漢軍依託樹林對匈奴進行射擊,這一戰,匈奴又損失數千人,還有一些被漢軍俘虜。

單于急於取勝,遂命:各路大軍,不分晝夜,採取車輪戰,拖住漢軍,消滅在這片樹林之中。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李陵兵團展現出驚人的戰鬥力,又斬殺匈奴兩千餘人。至此,匈奴約損失一萬餘人,而且逐漸離漢朝邊境僅百里距離。且鞮侯怕有伏兵,準備放棄對李陵兵團的圍剿。

就在這個時候,李陵兵團有一個叫管敢的軍侯,被兵團校尉欺負,便投降匈奴,向匈奴和盤托出李陵當前的境況:兵團現在沒有援軍,箭矢即將用完,傷亡也很慘重。

單于聽後大喜,速令騎兵追擊。李陵兵團靠著腳力輾轉十幾天。箭矢用盡。最終陷入絕境。

李陵於是下令將旌旗等盡埋於地下,接著說:大家化整為零,各自為戰,必定會有一部分人能夠殺出重圍,回報天子。

李陵帶數十名壯士突圍,在數倍匈奴追兵圍攻下,全軍覆沒。

但李陵沒有死,他投降匈奴。

將軍百戰身名裂:李陵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古之戰場投降,無非怕死以保全性命。但李陵的投降絕不是因為怕死。要不然李陵不會親率五千步兵遠征大漠,不會在面對十倍於自己的敵人面前鎮定自若,更不會身先士卒冒著刀槍箭雨衝鋒陷陣。李陵投降,更像是詐降,想仿效趙破奴一樣重返中國(趙破奴投降匈奴數年後返回中國,繼續為漢王朝效力,最終成為一代名將),他一定希望像衛青、霍去病一樣,再征大漠,戰功封侯,青史留名,他的內心還燃燒著重耀李氏家族門楣的熊熊烈火。

生死是一剎那之間的事情,而活下去,則需要更多的勇氣。所以,他不能一死了之,他肩負著太多太沉重的東西。

這一戰,李陵展示出極高的軍事素養,他精於繪製地圖,並且在實戰中能夠利用有利因素阻擊敵人,他開創了以少量步兵對抗騎兵的戰法先河,取得了以五千步兵,斬殺一萬多匈奴騎兵的輝煌戰列。

這一戰,也讓匈奴人認識了這樣的一位軍事奇才。

這一戰,李陵躋身歷史名將行列,足以留名青史。

然而,天妒英才。

長安。漢武帝聞李陵投降,大怒。朝廷官員也齊聲討伐李陵。

司馬遷這個時候站出來為李陵說話:李陵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大漠,征戰匈奴戎馬之地,膽氣無雙。對戰匈奴八萬騎兵,殺敵萬人,傷敵無數,令匈奴救死不暇。匈奴以傾國之兵追擊,轉戰千里,直到李陵矢盡路窮,士兵以空弩對白刃,仍然頑強苦鬥,效死報國,威震匈奴,即便是古代名將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司馬遷沒有說錯,但漢武帝聽後大怒,司馬遷被處以腐刑。

將軍百戰身名裂:李陵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李陵的悲劇還沒有結束。

漢武帝仍然愛惜李陵的才華,一段時間後,武帝派遣公孫敖出兵解救李陵。

公孫敖軍事才幹平庸,無功而返,卻把責任推到了李陵身上,他對漢武帝說:我在匈奴抓到幾個俘虜,根據俘虜的供詞,原來李陵投降後,就傳授給匈奴防備漢軍的戰法,所以這次出征,一無所獲。

武帝大怒,將李陵母親、弟弟、姐姐、兒女,斬首示眾。

遠在匈奴的李陵聞訊,慘叫一聲,當場吐血暈死。

遙想飛將軍李廣為了漢家天下一生征戰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是何等的瀟洒豪邁,誰會想到,李氏家族如今卻以這樣的結局收尾。

幾年後,大漢使者出使匈奴,李陵聲淚俱下:我身為漢朝將軍,率步兵五千,橫行匈奴,只是因為沒有援軍,以至於落敗,我有做什麼對不起大漢的事情,皇帝要誅殺我全家?

看到李陵泣不成聲,使者亦為之動容,說:只因公孫敖將軍稱李少卿教授匈奴人防備漢軍的戰法。

李陵悲慟的說,教授匈奴人兵法的是李緒,不是我。李陵為此而痛恨李緒,便刺殺了李緒。

李緒因傳授匈奴兵法,深受匈奴人器重,地位也在李陵之上。李陵殺李緒後,匈奴太后極為震怒,要殺李陵。但單于愛惜李陵的才華,李陵因此逃過一劫。後來,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封李陵為「右校王」。

很多年以後,李陵與蘇武的兩次談話,更加證明了李陵的投降是權宜之計。

李陵投降匈奴十年後,單于派李陵去勸降還在北海牧羊的蘇武。李陵與蘇武曾經同為漢帝國的侍中。老朋友相見,相談甚歡。

將軍百戰身名裂:李陵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李陵說了這樣一段話。「人生苦短,就像朝露一樣,子卿兄(指蘇武)何必折磨自己。當初我兵敗投降的時候,內心狂亂恍惚,既痛心愧對國家朝廷,又牽掛著被收監的妻兒老小。我不想投降匈奴之心,恐怕不亞於子卿兄。不想皇帝聽信讒言,竟然誅殺我全家,致使李陵肝膽俱裂,萬念俱灰。如今,皇帝年事已高,法令無常,且莫說大臣無罪被夷滅全族的多達數十家(公孫敖、公孫賀、劉屈氂、李廣利、趙破奴等),連太子和皇后都不能倖免。子卿兄啊,你卻在這裡受盡苦難十餘年,又為的是誰?」

幾年以後,漢朝派使者解救蘇武。蘇武回漢朝之前,李陵設宴為蘇武送行。李陵又說了這樣一段話。「子卿兄,你此番歸國,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古代竹冊帛書所記載的英雄人物,丹青濃墨所繪的偉人,何有過於子卿兄!李陵雖然駑怯,但倘若漢室寬宥陵的罪過,保全老母妻兒,陵願意忍辱含垢,奮起武士之心,效法齊魯曹柯之盟中的曹沫,劫持匈奴單于以歸漢室,這是李陵往昔的夙願。可是漢室家族竟然誅殺我家室,屠戮之慘狀,陵每思之,心中滴血,痛心疾首,我還有回頭路嗎?一切都過去了,只想讓子卿兄知道我心中的悲痛。」

蘇武聽後,也不禁一陣欷歔。

從以上兩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陵是詐降,李陵投降的動機是「效法齊魯曹柯之盟中的曹沫,劫持匈奴單于以歸漢室。」但是「不想皇帝聽信讒言,竟然誅殺我全家,致使李陵肝膽俱裂,萬念俱灰。」於是,詐降成為真降。

漢武帝去世後,漢朝使者任立政出使匈奴。任立政與李陵是同鄉好友,勸說李陵回漢朝:少卿兄,現在時過境遷,朝廷上下都希望你回去,繼續為漢朝效力,你意下如何。李陵說:回中國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遂拒絕任立政。

公元前74年,李陵死於匈奴,享年六十歲。

將軍百戰身名裂:李陵的悲劇是否能避免?

假使李陵是一位普通的年輕人,興許能夠扛著鋤頭在田間地頭幸福的度過一生。但他不是,他從出生那刻起,就肩負則復興家族門楣、效命大漢王朝的使命,對於李陵而言,這份使命是天性使然,不需要外界強加,這應該就是李陵悲劇的根源:心憂天下,意欲匡扶漢室,即便縱有不世英才,但無奈時運不濟。李陵最大的悲劇在於,他忠心耿耿的漢王朝不了解他,不理解「(李陵)效法齊魯曹柯之盟中的曹沫,劫持匈奴單于以歸漢室」的夙願,而聽信流言,誅殺李陵全家,也斷絕了李陵再還中國的可能。

願天下,不再有李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間諜在甲午戰爭起什麼作用?關鍵還有清朝這個「神助攻」
敦煌文物血淚史:中國教授被日本懟哭,《泰晤士報》直播偷寶
劉墉紀曉嵐斗和珅?別被電視劇忽悠了,這位狀元才是和珅最怕的人
教師節:培養出大唐開國11位文武重臣的,竟是一位隋朝山村年輕老師?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TAG:我們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