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打破口臭困擾,從吃什麼開始

打破口臭困擾,從吃什麼開始

口臭是導致別人遠離你的可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口臭會使不認識你的人,第一次與你見面時的人對你的影響大打折扣,因為別人會認為你是一個不講衛生的人,一個連個人衛生都不注意的人,當然是很難得到別人的喜歡的。可是有口臭這個現象的人都知道口臭並不是自己不講究個人衛生,而是一種無論怎麼刷牙都刷不掉的味道。因此杜絕口臭困惑著很多有口臭的人,那麼要為你們排憂解難,首先就要從口臭吃什麼開始。

一、 口臭的自我檢查方法

要知道很多的人患有口臭但是自己卻不知道,因為口臭是從口腔內部產生的,它不會傳至鼻腔,因此我們自己很難發現自己有口臭。所以很莫名其妙的就落單自己還不清楚原因。那麼光說口臭吃什麼可以解決是沒用的,因為首要的任務是你要先發現自己有沒有口臭。讓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方法吧!

1、自我感受法(用手掩住口鼻,口呼氣,再自己聞呼出的氣體有無臭味。

2、親近人的反饋法: 根據親人、朋友或配偶的反饋意見來評定。

3、專業醫師直接的鼻測法:是口臭的客觀評價方法中較易執行,且較準確的一種。這是有專門的醫生來診斷的,用 0~ 5 的記分標準來衡量口臭的程度, 結果的重複性好。

前兩種方法可能有些不準確,因為可能是因為你剛剛吃過什麼東西而暫時性產生的異味,所以需要在口腔乾淨的情況下進行測試。要是你還是有所懷疑就去醫院用專業的器械進行測試。

二、 口臭是如何引起的?

介紹口臭吃什麼可以解決之前,我們先來

口臭是如何引起的,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大家在吃能夠改善口臭的食物的時候再注意自己的生活規律不要一邊消一邊生。

1、口腔疾病。"85%的口臭其實源自口腔本身的問題。"葉瑋說,患有齲齒、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人,口腔內容易滋生細菌,尤其是厭氧菌,其分解產生出硫化物,從而產生口臭。

2、胃腸道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等,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鼻竇炎、咽喉炎、扁桃體炎等,都可能伴有口臭。

3、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女性,卵巢功能還沒有發育齊全,性激素水平較低,口腔組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從而產生口臭。

4、長期便秘的人,會因體內產生的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排出,而引起口臭以及腹脹、食慾減退、易怒等癥狀。

5、服用使唾液分泌減少的藥物,如某些鎮靜葯、降血壓葯、阿托品類葯、利尿葯以及具有溫補作用的中藥等,易導致口臭。

6、節食減肥,或婦女在月經期間出現內分泌紊亂時,都會導致口臭。

7、心理壓力過大,會影響神經系統工作和分泌唾液的習慣。經常憤怒的人很容易有口臭。

三、 口臭吃什麼可以解決?

1、檸檬:性酸,味微苦,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的功效。可在一杯沸水裡,加入一些薄荷,同時加上一些新鮮檸檬汁飲用,可去口臭。

2、酸奶:最新的研究表明,每天堅持喝酸奶可以降低口腔中的硫化氫含量,因為這種物質正是口腔異味的罪魁禍首。按時喝酸奶還可以阻止口腔中有害細菌的產生,這些細菌會引起牙床疾病或牙菌斑。但是,只有天然的酸奶具有這樣的功效,含糖的酸奶起不到這種效果。

3、金橘:對口臭伴胸悶食滯很有效,可取新鮮金橘5-6枚,洗凈嚼服。本方具有芳香通竅、順氣健脾的功效。

4、柚子:除酒後異味可治納少、口淡,去胃中惡氣,解酒毒,消除飲酒後口中異味,有消食健脾、芳香除臭的功效。取新鮮柚子去皮食肉,細細嚼服。

5、在兩餐之前,吃些維生素豐富的含水分的水果可有助於避免或減輕口臭。

6、丁香:丁香2克,分數次含於口中,可除口臭。

7、花生:去皮花生仁燉開水,常服有除口臭功效。

8、蘆根:取40克鮮蘆根、10克防風,加適量冰糖,煎湯飲服,每日3次,連服數日,即可去除口臭。

9、山楂去除口臭:山楂9~12克,煎湯當茶喝,可除口臭。

10、桔皮甘草白糖:等量桔皮、甘草、白糖,開水沖服,常服可除口臭。

11、蜂蜜葵花子:將葵花子搗爛與蜂蜜調成丸,含在口中,可除口臭。

12、橄欖明礬水:取10克明礬,溶於100克水中,再放入10個搗碎的橄欖,浸泡半小時後,用來漱口,每天3~4次,每次15分鐘左右,連用2~3天,一般即可去除口臭。

13、茶葉:慢慢咀嚼若干片茶葉。可暫時消除口臭。(2)堅持每天喝1杯新茶泡的茶水,半月左右可根除。

這裡提醒大家並不是關注掌握了口臭吃什麼之後就可以完全的清除口臭了,因為前面提到口臭的引起的緣由,你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比如飲食有規律,作息規律,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減輕自身壓力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周刊 的精彩文章:

趕快學學如何辨別緻癌金針菇
中秋節,盤點吃月餅的五大誤區
潤肺的食物有哪些?快吃這9種食物幫你清清潤肺!
哪些食物有利於大腿減肥了?
水痘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TAG:健康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