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梅瓶:瓷器中的高肩美人

梅瓶:瓷器中的高肩美人

梅瓶是中國傳統器型之一,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因梅瓶瓶體修長,口小適宜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最初是作盛酒或其他液體的用器,宋時稱「經瓶」,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西寧藏家席凱先生喜歡收藏瓷器,從席先生收藏的瓷器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不同時代梅瓶的風韻。

木葉梅瓶:天然入畫

在宋代的陶瓷窯中,江西吉州窯,以創燒了剪紙貼花及木葉紋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而鶴立瓷壇。在眾多的吉州窯黑瓷中,最具藝術魅力的就是木葉天目了。

席先生收藏有兩隻木葉天目梅瓶,雖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但兩者在形體上有明顯的差異,一隻瘦而高,腹部線條趨於直線,另一隻矮的略顯渾圓,腹部線條收縮明顯,有明顯的開片。兩隻梅瓶通體施黑釉,瓶身上分別有兩片紋理清晰細膩的金黃色木葉。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瓶壁漆黑釉色的映襯下,金色木葉的絲絲經脈清晰生動,像是舞動著生命的靈性。這種裝飾手法,達到了天然去雕飾的藝術效果。

席先生介紹,吉州窯在南宋時期,以黑釉瓷器最為聞名,裝飾技法多種多樣,木葉紋是其中之一。木葉紋黑釉梅瓶是將天然樹葉用水浸泡,除去葉肉後保存葉莖和葉脈,然後貼在已施黑釉的梅瓶內,再施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一次燒成,所用樹葉多為葉脈清晰。可以說,木葉紋裝飾是古吉州窯的陶瓷藝術家們智慧的結晶,是古吉州窯的窯工們獨具匠心創造了一種天趣和詩意完美結合的陶瓷藝術精華。

「如今,吉州窯木葉瓷是無數陶瓷收藏者夢寐以求的器物,一般的藏家,即便是得到完整木葉的殘件,便是如獲至寶了。」席先生說。

磁州窯梅瓶精品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各地瓷窯均有燒造。席先生收藏有宋代不同窯口的梅瓶,其中有一隻河北磁州窯刻花纏枝牡丹、蓮紋梅瓶,這隻梅瓶高約30厘米,白釉黑彩,蘑菇翻卷小口、短頸、豐肩、收腹線條流暢、內凹足,造型端莊挺拔,風姿綽約,形體飽滿、勻稱,富含風韻,是北宋典型的梅瓶器型。

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席先生收藏的梅瓶在裝飾上主要採取黑白對比的方法,運用刻花技法,在白色的釉底上畫出黑色的纏枝牡丹、蓮花紋,滿工的纏枝牡丹、蓮花枝葉並茂,生動多姿。

席先生說:「宋代,文化藝術非常發達,磁州窯技藝受當時社會倡導的格物精神熏陶,創造出器型端莊工整,紋飾典雅秀美的梅瓶。」磁州窯梅瓶無論造型,還是紋飾,都給人以無盡美感與藝術享受,美不勝收。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開創了中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突破了當時流行的單色釉的局限,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北宋磁州窯梅瓶白釉黑彩的風姿綽約不同,席先生收藏的另一隻南宋定窯白釉梅瓶則以淡雅清麗取勝。據席先生介紹,河北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中以白定和紫定為佳,定窯單色素雅,具有不飾粉黛、洗去鉛華的自然之美。

這隻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至足跟,釉色柔和潔凈,白中泛黃,具有玉質感。這隻梅瓶的器型為小口折沿,短頸,窄肩,肩下收斂線條弧度較大,圈足較小,宛如亭亭少女玉立之姿,讓人心儀。席先生說:「宋代的梅瓶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傾斜,足部長而接近於直線,底部比較小。而南宋梅瓶多為窄肩、瘦長的雞腿式。」

另外,這隻梅瓶釉面上清晰可見手工製作的痕迹以及燒造時流淌的「淚痕」,席先生說:「這種『淚痕』都是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造成的,這也是定窯的顯著特徵。」

梅瓶的奧妙

梅瓶,作為一種具有儲酒實用、陳設裝飾、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從唐代開始出現時就已受到人們的喜愛,到宋代時已很流行,元明時期隨著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趨風行。

梅瓶在唐代時有部分器型因腹部細瘦類如雞腿而被稱為雞腿瓶,宋代時稱其「酒經」或「經瓶」。據文獻記載,「梅瓶」之稱謂晚清方始出現,因其小口僅能容一形態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並非專用於插梅花。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梅瓶多用於盛酒,常有用其盛「梅醞」酒而得名。而前一種說法更為人們所接受。

關於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表現。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隻宋代磁州窯梅瓶白底黑花梅瓶,一隻腹部開光書寫「清沽美酒」,另一隻腹部書寫「醉鄉酒海」。

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甚至梅瓶還常被作為冥器隨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證。這些梅瓶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誌和風水寓意的象徵。

明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亮寶樓 的精彩文章:

攝影師高空鳥瞰航拍,上帝視角原如此扁平
秋風、秋雨、秋月夜,十首唐詩十種秋景!
午後,那一抹桃花嫣然……
你的樣子像是有話要說……
十多歲時他們都畫出了什麼?

TAG:亮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