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張之洞都想延攬張謇入幕,張謇卻選擇了回鄉讀書

李鴻章、張之洞都想延攬張謇入幕,張謇卻選擇了回鄉讀書


大家也許聽說過後來翁同龢、潘祖蔭瘋狂摸索張謇的卷子,先後四次誤選他人的故事,還有翁同龢不惜與殿試首席閱卷大臣張之萬翻臉,也要把張謇捧成狀元的豪舉?為什麼這幫朝廷大佬那麼看得起這個南通小販之子?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中國社會政治變動最大、局勢最亂的時期,政商兩界人物,能夠歷劫不倒、全身而退的,而且還能保持聲譽的,大約屈指可數。其難度,超過了五代時長樂老馮道。

張謇張季子當然是其中一位。他出身狀元,是天下讀書人的偶像,當過翰林,當過商部頭等顧問官,入民國後,任過農工商總長,同時又成為「現代南通之父」——有傳聞說,眉山將改名東坡,江油將改名李白,聽上去都甚不靠譜,但如果把南通改名為「張謇市」,理由要充足得多。據地方史料記載,民國時南通人有一段時間打牌,「大王」不叫大王,直接叫「張謇」。

李鴻章、張之洞都想延攬張謇入幕,張謇卻選擇了回鄉讀書

張謇

當我們回頭看那些亂世幸運兒時,很難分清楚,他們的幸運,有多少成分來自先天稟賦、後天環境與個人努力,又有多少是盲打誤撞的時勢造英雄。

比如張謇小時候,讀書並不出色,喜歡逃學,被塾師罵成「一千個人,取九百九十九個,那個不取的就是你」!居然後來中了狀元,而後來中狀元,又是因為當初讀書讀不好——聽著亂是不?要不咋說是亂世人傑呢。

張謇不是書香門第出身,他父親種過田,當過小販,所以才有「冒籍案」,他家好比是革命年代的「黑五類」,子女不能被推薦上大學,不對,沒那麼嚴重,梅蘭芳才是「黑五類」,倡優役奴,都有厲禁,不許參加科考。咱們熟知的梨園行,子女婚配,不喜歡找「外行」,恐怕有這方面的考慮。張謇家屬於「麻五類」,介於紅黑之間,當時叫「冷籍」,可以參加考試,但會頗受刁難。

不去說案子本身,只想點明,張謇和他的父親張彭年,對於日後無法讀書做官,是有心理準備的。張謇兄弟幼時,家裡有什麼耕作、建築,他們都得參與,這是中國「技不壓身」的傳統智慧。所以張謇如孔子自稱的那樣「多能鄙事」,這一點,在亂世,很重要。

張謇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一歲時,有賞識他的官員邀請他「作幕」。這又是一重選擇,好比本科畢業,是先工作還是先考研。考慮到張家的家底,以及張謇並不特別出色的讀書成績,最好當然是兩條腿走路,讀個在職研究生。張謇的確是這樣做的,他游幕的頭兩年在江寧發審局,事務輕閑,同時就讀於鐘山書院。

又過了兩年,張謇在南京文化圈,漸漸有了些名聲,他收到了淮軍大將吳長慶的邀請。一方面,這對於一名二十三歲的秀才來說,堪稱殊榮,但另一方面,時局正亂,入幕軍中,肯定影響讀書。是繼續充電,還是先行就職?張謇很猶豫。吳長慶愛才,把他的薪水從每月十兩提高到二十兩,又答應在自己府第後築茅廬五間,供張謇公餘讀書。張謇這才答允下來,畢竟科舉是「一命二運三人情」的事,游幕的前程要實在得多,做得好,還能軍功保舉。

李鴻章、張之洞都想延攬張謇入幕,張謇卻選擇了回鄉讀書

吳長慶

這一步,後來證明,也走對了。大家也許聽說過後來翁同龢、潘祖蔭瘋狂摸索張謇的卷子,先後四次誤選他人的故事,還有翁同龢不惜與殿試首席閱卷大臣張之萬翻臉,也要把張謇捧成狀元的豪舉?(不知道的人請去看拙著《野史記》:))為什麼這幫朝廷大佬那麼看得起這個南通小販之子?一來他是吳長慶幕府中的紅人,提拔他可以聯絡吳長慶及其舊部,從而制約淮軍領袖李鴻章;二來,張謇到過朝鮮,對國際時勢、軍務民情,都有基於第一手資料的發言權。其時朝廷文武對峙,最受歡迎的當然就是既有文韜、又懷武略的兩棲人才。吳長慶去世後,李鴻章與清流出身的張之洞,都想延攬張謇入幕,其聲望可想而知。

李鴻章、張之洞都想延攬張謇入幕,張謇卻選擇了回鄉讀書

翁同龢

這時,張謇卻選擇了「南不拜張,北不投李」,回鄉讀書。他可能還是有一種讀書正途出身的情結,總覺得當領導秘書的路子不夠光鮮。而且,政治局勢還不明朗,此時退步反而是向前,李、張幕府之門並不會因為他的拒絕而關閉,大可以學卧龍三顧,自高身價。即使入幕,以秀才身份,還是以進士身份,也大不相同。他在跟朋友的信里說:「吾輩如處女,豈可不擇媒妁,草草字人?」不肯輕出的意思很明顯。

李鴻章、張之洞都想延攬張謇入幕,張謇卻選擇了回鄉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早講史 的精彩文章:

租界外的洋官員蠻橫強硬,租界內的卻是法律正義的象徵
西洋人形象日益回歸普通「人」,而就不再是「洋人」
上海分不清哪裡是租界,哪裡是中國地界?看路平不平就知道
民國每年花四百萬兩,換得「辭位」二字
革命黨組織「已死隊」,服下二粒藥丸,十日內葯發必死

TAG:楊早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