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宇宙最小時間,這是個啥概念?

宇宙最小時間,這是個啥概念?

時間續集接著說。上期說到時間刻度到底是咋來的,還有法國大革命中間插播了一段「時間革命」,結果自己的革命沒搞成,卻促成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時間革命。

從那以後,代表著人類最理性、最智慧的科學界,對於時間的追求,不再是試圖改造時間的計量系統,而是努力推動現有的計量體系,朝著更精確的方向衝刺。

這就是說,時間革命——不再是變著法地更換時間尺子,而是努力把時間尺子搞得越來越精確!

畢竟,科學體系已經從經典力學發展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科學家亟需把時間尺子打造得越精確越好。至於原因後文會說到。

先是在公元1954年,統管人類各種計量標準的國際計量大會決定:時間的基本國際單位是秒。

為什麼要用秒,作為時間的基本單位呢?

原因很簡單,剛才說了,科學界對時間的追求,正是朝著更精確的趨勢而努力奮鬥——越精確越好!而依據人類現有技術衡量,秒——是最有把握和最能精確搞定的時間單位。當然,秒還是人體感知時間最直觀的一種存在。

那麼,1秒又是如何定義的呢?到底怎樣才能搞得精確?

科學界依靠的是天文學,採用——1秒等於1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

不過,後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意識到,這個定義並不靠譜。

原本以為太陽一直處在太陽系的正中心,位置不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受到眾多行星小夥伴們的引力拉扯,導致即便是偌大身軀的太陽,也會在自己的舞池裡跳舞——跳著一種複雜多變的太陽之舞,這樣當然會影響測量太陽日,要想平均測量1個太陽日的1/86400,變得極為複雜,不再可靠。所以,只能目標轉移。

直到1967年,科學家們在國際計量大會上,重新確定了更精確的【秒】。

萬能的科學家竟然選中了原子序號為55的銫133原子,作為度量秒的刻度。

到底怎麼一回事?為啥測量物選的如此偏門?

先說說1秒鐘具體如何確定的:

儲存於氬氣中的高純度銫-133

秒殺你沒有?為啥科學家要如此費勁、如此怪異?

其實,就是為了確保在宇宙任何角落,都能夠重複實現這個精確的測量值。

要知道,銫133正好能夠完美符合條件。別看它熔點低,易衰變,但對於科學家來說,它能夠穩定發射特定的光譜頻率,這一點最重要。

宇宙基本法告訴我們,物理規律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適用於地球的物理規律,也同樣適用於整個宇宙。所以呢,找對測量物很關鍵。

這個由銫133測量出的秒,被認為是「人類目前所能達到的最精確的時間單位」,這也是製造原子鐘的依據。

儘管這種極端的測量方式,恐怕只有科學家才會喜歡,最高精度的原子鐘也只存在於身穿白大褂兒的實驗室里,但這確實代表了人類所能達到的超高精度時間。

原子鐘到底有多精確?有多牛?

自從第一個銫原子鐘在1955年建成後,科學家們可謂精益求精,精確不止——

銫原子鐘原理圖

先是精度達到2~3×10-14,這相當於每天誤差只有2納秒,或者說140萬年誤差1秒。納秒就是十億分之一秒。

後來紀錄又被刷新,精度超過10-15,這意味著從6600萬年前恐龍帝國覆滅一直到現在,誤差僅僅2秒。

而最新紀錄已經刷到——37億年誤差不超過1秒的最高精度!

為啥要搞到如此精度?有這個必要嗎?

當然有啦。比如,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里的粒子團,目前最短碰撞周期為25納秒,要想大幅提升加速器實驗能力,必須縮短碰撞周期一到兩個數量級,就需要超高精度的時間測量。

事實上,當科學家一頭扎進粒子物理世界後,就不斷對時間、長度測量提出更高要求,似乎索求無度,永無止境。

現在就讓我們玩把思想穿越,鑽進微觀世界,來感受微觀尺度下的時間感。

GIF/481K

1秒鐘,我們大約心跳1次

秒s——1秒鐘,我們心跳1次;蜂鳥拍動翅膀70次;閃電跨越3億米;宇宙大爆炸1秒後,進入核合成時期,中子與質子比例達到1:7,形成氦核。

毫秒ms——10-3秒,千分之一秒,數碼相機快門可達1毫秒;跨大西洋電纜信號有6毫秒延遲;蒼蠅拍動一下翅膀3毫秒;宇宙大爆炸1毫秒後,進入輕子時期。

微秒μs——10-6秒,百萬分之一秒,1微秒與1秒差距,就相當於1秒和11.5天之間的差距;光傳播300米需要1微秒;基本粒子μ子(渺子)壽命為2.2微秒;我們能夠聽到最高頻率的聲音,聲波周期是33微秒;宇宙大爆炸1微秒後,進入強子時期。

納秒ns——10-9秒,十億分之一秒,1秒包含的納秒數量相當於30年包含的秒數;光傳播一米需要3.3納秒;宇宙大爆炸1納秒後,進入弱電力分離時期,弱核力與電磁力分離。

皮秒ps——10-12秒,萬億分之一秒,宇宙大爆炸1皮秒後,X玻色子衰變生成粒子和反粒子。

飛秒fs——10-15秒,千萬分之一秒,光傳播0.3微米需要1飛秒;可見光振蕩周期1.3~2.57飛秒;宇宙大爆炸1飛秒後,反正粒子湮滅後,物質開始比反物質多。

阿秒as——10-18秒,十億分之十億分之一秒,這是目前人類實驗測量的最小時間尺度;光行進3個氫原子的直徑需要1阿秒;電子圍繞原子核一周需要150阿秒;宇宙大爆炸1阿秒後,夸克-反夸克對,生成並湮滅。

仄秒zs——10-21秒,宇宙大爆炸1仄秒後,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生成。

幺秒ys——10-24秒,光行進1個質子直徑需要6幺秒;W、Z玻色子的壽命是0.3幺秒;宇宙大爆炸1幺秒後,反夸克生成,夸克-反夸克對生成,X玻色子生成。

幺秒的一億分之一——10-32秒,宇宙大爆炸一億分之一幺秒後,進入夸克時期。

幺秒的千億分之一——10-35秒,宇宙大爆炸千億分之一幺秒後,進入暴脹時期,我們的可觀測宇宙從一個質子的十億分之一大小,突然膨脹到玻璃球那麼大。

最小時間尺度,就此到頭了吧?!

——當然沒有。

數年前,有些科學家建議把幺秒稱為【時間子】,認為這就是最小的時間跨度,光行進1個質子直徑需要6幺秒,這已經最小的時間單位了,因為當時認為質子就是基本粒子。

時間子,從基本粒子到可觀測宇宙,都可以看作是若干個時間子的組合,的確這是個相當開腦洞的想法。

GIF/34K

但隨著夸克模型的建立,量子物理世界打開了一個比質子小得多的粒子世界,於是,以幺秒為基準尺度的時間子,隨即被掩埋了。

GIF/3325K

超弦理論最基本的弦模型

當弦論尤其是超弦理論掀起第二次革命時,隨之而來的是,人類抵達最小尺度的時空——

這就是普朗克時間,理論上所能達到的最小時間單位,5.4×10-44秒。

——光在真空中行進一個普朗克長度所需一個普朗克時間。一個普朗克長度被定義為1.6×10-35米。這是一個比質子直徑還要小一千億個十億倍的最小尺度。

理論上空間、時間、能量的最小尺度,由大名鼎鼎的普朗克最早提出

理論上的最小時間——普朗克時間與人類可測量的最小時間——阿秒,兩者相差多大?相差17個數量級。

人類終於進入了終極時間——量子時間。

宇宙間沒有什麼能比普朗克長度還小的東西了,也沒有什麼比普朗克時間還小的時間存在了。

從這個尺度看一切,一切都是最小長度+最小時間的組合,時空——空間與時間是無法分離的。

甚至,理論上的額外維度和多維時間,也是由普朗克尺度搭建的。

事實上,整個宇宙都是由最小號的樂高積木——普朗克尺度搭建的。

時間到底是什麼?且看續集。

GIF/9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體引力波 的精彩文章:

鍾揚老師,我們的問題,永遠不可能有回答了
時間的規矩為啥要這樣子定?
用不著嫉妒,美艷總會變成平庸的,只需上億年
來自土星使者的生前遺作,絕殺那些爛長甜膩
60億年後的太陽什麼樣?瞧一瞧這個絕美的星雲就知道啦

TAG:三體引力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