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杜布菲:我相信野蠻的價值

杜布菲:我相信野蠻的價值

知其然現代大師系列 · 杜布菲

我相信野蠻的價值,我指的野蠻是直覺、熱情、情感、暴力與瘋狂。

——讓·杜布菲

2017年秋,佩斯倫敦畫廊(Pace London)將呈現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的個展。

這個杜布菲,在全球拍賣戰績最佳的藝術家排行榜中名列第26位。

但他最出名的卻是兒童畫。

讓·杜布菲,《景觀與阿格斯》,1955年

Jean Dubuffet, Paysage aux argus, 1955

有錢,任性!

杜布菲出身於一個酒商家庭,吃喝不愁,想學啥學啥,是個天賦滿點的富二代;

18歲,考上了朱麗安美術學院,但讀了半年就輟學了,因為受不了學院派;

再然後,他旅遊、服役,子承父業當過酒商,開過公司……

畢竟有錢,任性。

但41歲那年,他不折騰了,幡然醒悟,以畫畫作為終生的志向。

你別說,他這次半路出家,竟然成功得很。被稱為「二戰後出現的最偉大的法國畫家」的,就是他,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 1901 - 1985)。

讓·杜布菲

其實家境優渥的杜布菲,從小就是個學藝術的好苗子,語言、文學、音樂、繪畫,樣樣都通。但這些只是他的興趣。

因為懷疑西方藝術與文化價值,杜布菲有陸續13年的時間沒有畫畫,經營酒業。

回歸畫畫,完全是個任性的契機。

1937年,在「德意志第三帝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的提議下,舉辦了一場名為「退化藝術」(Entartete Kunst)的展覽。

1937年,退化藝術展覽

何謂「退化」?這自然是一種諷刺——

展覽上囊括了梵·高、克利姆特、席勒、康定斯基等等一系列藝術家的作品,排成一堆,然後再輔以漢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醫生從精神病院搜集來的病人畫作,旨在諷刺現代藝術的散漫、墮落、不成體系。

出乎意料的是,這個「退化藝術」展竟吸引了超過200萬的觀眾,是同期舉辦的官方藝術展「偉大的德國藝術」三倍多。

但正是這些精神病人的作品,讓杜布菲看到了新的可能。

致我所敬仰的精神病患者

杜布菲研讀了普林茨霍恩醫生《精神病患者的繪畫》(Artistry of the Mentally Ill)的著作。

書里那些病人的畫,讓杜布菲找到了野性的、天然的、極具張力的表達形式,他視若珍寶。

普林茨霍恩的著作《精神病患者的繪畫》

他也開始作畫,像精神病人一樣作畫,

線條紊亂,虛實交疊,緊張的情感力量卻迎面而來。

所謂任性,是拋棄畫畫的形式,去畫情緒,畫感受,這就是他所尋求的天然和原始。

讓·杜布菲,《樓房》,1946年

Jean Dubuffet, Building Facades, 1946

1945年,杜布菲由此提出「原生藝術」(Art Brut)這個觀念。

他去往在法國、瑞士以及歐洲各地,參觀精神病院與監獄,尋覓並收藏那些不被待見的「邊緣作品」。

原生藝術是指由默默無名的人、瘋子創作的素描、油畫等所有藝術形式。它們源於自發的衝動,收到幻想甚至精神錯亂的驅使,遠離常規的傳統藝術……它們呼喚著人性的本原和最自然、最個性的表達……

——讓·杜布菲

對杜布菲來說,瘋狂帶有一股原始的生命力,它比任何在美術館白牆內所展示的藝術品都更有力量。

在1947至1949年里,杜布菲三次踏入西非的撒哈拉沙漠之地。

暴烈的艷陽、滾燙的沙礫、次次席捲的塵暴,讓杜布菲沉迷了。

如何把它們裝載到畫面上去?如何讓畫更「接地氣」一點?

杜布菲抓起一把沙子,徑直抹在畫布上——

讓·杜布菲,《女人的身體》系列,1950年

Jean Dubuffet, Corps de Dame, 1950

這些女人的軀體巨大而豐腴,頂天立地充塞了整個畫面,

因為加入了泥土和礦物,畫面的顏色如大地般溫暖妥帖。

所謂任性,是人物從畫面隱去了,而自然的繪畫探索開啟了:

沙、石、樹葉、蝴蝶翅膀,或層疊粘貼,或直接入畫,

他顛覆藝術的陳規舊則,獲得了一種超乎想像的能量。

讓·杜布菲,《景觀與阿格斯》,1955年

Jean Dubuffet, Paysage aux argus, 1955

往畫面上添加自然界的種種物體,這個技法,杜布菲用了15年。

突破了形體的規範、材質的界限,也突破了所有人對畫的理解。

這時候的原生藝術逐漸被人所看見、所理解、所接受,原來藝術可以是這樣的。

自由,可以是這樣的。

但如果杜布菲就此止步,這就不是今天的杜布菲了。

他開始尋求創作上的再次突破。

野蠻?那是為了返璞歸真

我希望能讓創作成為連接當下日常生活的藝術。

——讓·杜布菲

1962年,杜布菲開始創作黑、白、紅、藍等顏色為基調的《烏爾盧普》(L Hourloupe)系列。

讓·杜布菲,《烏爾盧普》系列作品,1963年

Jean Dubuffet, Rue de l』Entourloupe, 1963

而這紛繁交錯的線條,靈感來源與哪兒呢?

——電話線,和兒童塗鴉。

這個系列,也讓杜布菲進軍雕塑行業,把不規則形狀的卡紙剪下來製成大型雕塑,

比起平面上的畫,這又是一次大膽而任性的新嘗試。

一堆亂糟糟不成形的紙片堆疊,孩子氣似的霸佔眼球。

至於這個奇怪的《烏爾盧普》,則是杜布菲自創的說法,意從「呼嘯」(hurler)、「狼」(loup)中而來。

從音韻上可以聯想到怪誕的人與獸,帶著低沉的呼喊和煎熬。

《烏爾盧普》系列雕塑作品「Coucou Bazar」

杜布菲覺得,這是無意識的兒童畫,但卻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創作,

他宛如把自己隔絕在文明之外,完全在獨立而自由的環境中創作,

用塗鴉、素描的形式,刻劃歪曲的人形、扭動交雜在一起的肢體,

向形似「野蠻」的兒童塗鴉和原始藝術致敬。

他設立了杜布菲基金會,把收藏的原生藝術作品全部捐給瑞士的洛桑市;

他自己的畫也輾轉在東京、米蘭、巴黎、日內瓦的各個藝術機構;

82歲高齡,他開始了「對焦」系列的創作,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並接受了榮譽表彰;

他的健康每況日下,但他始終牢牢攥緊畫筆,堅持繪畫。

1985年,在完成了最後遺作《衝動》(Pulsions)之後,杜布菲逝世,享年84歲。

如果你要問,杜布菲和他的原生藝術偉大在哪裡?

也許恰恰在於他的「有錢任性」,讓他衝破傳統的桎梏而來,任由自己的情感發散,去捕捉住純真、原始、衝動的力量,

偉大,是用那一股野蠻的力量,為人們帶來「啟迪」。

策劃團隊:其然團隊

撰文:陳元

責編:陳元

版式:C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其然 的精彩文章:

BLAST!一個展看遍當下最火的科幻劇
福利只想邀你出席亞洲頂級的藝博會
我們每天都在重寫歷史——專訪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弗朗西斯·莫里斯
福利兩周歲生日大調查!
福利專註藝術影像的頂級國際藝術博覽會來啦!

TAG: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