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片變喜劇片,我雙手奉上五星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你認識他嗎?
別說沒興趣,這個夏天,你的命都是他給的。
威利斯·開利,美國工程師及發明家,最需要感謝的是,他發明了——空調。
很偉大吧。
其實不只是空調,手機、電梯、交通燈……任何一樣東西消失了,對我們的生活來說都是災難。
最近有部日本電影,講了一件聽到都讓人顫抖的事——
假如世界沒有電。
《生存家族》
サバイバルファミリー
如果說鋼筋水泥是城市的軀體,電力就是城市的血液。
血不流了,軀體馬上就癱瘓。
城市變成了失去秩序的荒島,在東京生活的鈴木一家,決定騎自行車去鄉下。
為了求生。
日本電影素有「被害妄想症」。
無論是天災、人禍,你想到的、沒想到,都被拍了個遍。
瘟疫。
《感染列島》
怪獸。
《新哥斯拉》
甚至全國完蛋。
《日本沉沒》
《生存家族》呢?
同樣是災難片的設定,卻拍成了貨真價實的喜劇片。
我們看別的災難片,都有英勇保護妻子、孩子的男主。
而《生存家族》里的父親……真的大丈夫?
像這樣——
一個憋屈、猥瑣、窩囊的中年男人。
在原來正常運轉的社會中,也就是沒斷電的時候,他是一成不變的加班狂,單位的小領導,家庭的頂樑柱。
停電了,公司提前下班,他一萬個不情願。
豬豬日劇字幕組,下同
對工作過分熱情,生活里毛病一堆,嘮叨,自負,還愛面子。
因為沒有電,一家人難得在一起看天上的星星。
他心血來潮,想浪漫一把。
長期被冷落的妻子不領情,在他伸手過來的時候,果斷把手拿開。
在求生的旅程中,原本的毛病更加凸顯出來。
家人說過的話當作耳邊風,自己出錯也要發泄在家人身上,自認為經驗豐富卻一點派不上用場,還很傲嬌地不願意接受他人的援助。
子女對他的不滿終於爆發,妻子卻冷冷地說了一句——
「不是早就知道了嗎,他就是這樣的人。」
尊嚴一掃而光。
他一直以為自己是「我負責養家」的那種好男人。
可實際上,他脾氣壞、忽視家人、喜歡發號施令。
這不過都是些找存在感的方式——
是我養的這個家,我實在太了不起了,以至於我在其他方面可以隨便做得有多差。
太容易把自己當一回事。
《生存家族》就是在用一場啼笑皆非的災難,撕破文明社會中種種虛偽的外衣。
有錢,了不起?
落魄的富人來到米店,企圖用勞力士和瑪莎拉蒂交換糧食。
語音剛落,就被米店老闆娘趕了出去:「這些東西能填飽肚子嗎?!」
相反,原本在社會中被拋棄、被遺忘的人們,重新煥發了光芒——
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在停電之後,自由自在地抓起了池塘中的魚。他的生活水平不但沒有被停電影響,反而直線提高了。
幾位盲人奶奶在失去照明的隧道做幫人帶路的生意換取水和食物。本就習慣黑暗的她們,在黑暗之中為人們指引方向。
最為明顯的,是電影中的老農民。
城市人早已瞧不上的農耕智慧,終於派上了大用場。
沒有冰箱,就把肉類熏制保存;沒有自來水,傳統的水井重新發揮了重要作用;貨幣的失效,這裡也恢復了最原始的交易模式——以物易物。
在這種生存模式中,城市病嚴重的鈴木一家,開始反思。
就在電影的開篇,獨自生活在東京的老婦人,無依無靠,只等到逝世,才喚回子女遲來的陪伴。
現代科技便捷了我們的生活,但也讓每一次情意深重團圓和離別,在便捷中被稀釋。
和男主一樣,我們被自以為了不起的東西騙了——
以為感情,也會在現代化中,變得充足而高效。
很遺憾,恰恰相反。
你也許瞧不起過時的生活方式,但別嘲笑那種特有的緩慢、詩意和人情味。
影片尾聲,老式蒸汽火車在過隧道之前,經驗豐富的老人早早地關上了窗戶。
而鈴木一家被煙氣熏得一臉烏黑。
所有人看著彼此「傻樣」,不由開懷大笑。
在這笑聲中,Sir聽出了他們的自嘲。
那是對自以為是的生活經驗,與偏頗觀念的自我否定。
用幽默的方式向老一輩的生活智慧表示尊敬。
說實話,讓我們都不用電,回到原始社會,這現實嗎?
不現實。
離開城市,生活就會更好嘛?
不見得。
但這不妨礙,我們在當下抽身片刻——
看看好像什麼也不缺的自己,怎麼就是笑不起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電影首發站有汁源
編輯助理:哥譚鎮民兵排長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戲精常有,陳冠希不常有
※這部反轉高能劇不火才沒天理
※港劇不變才完蛋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