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武郎中:明清中醫八大家

武郎中:明清中醫八大家

從中醫藥發展歷史來看,秦漢時期是中醫藥奠定基礎的時期;唐宋時期中醫藥逐漸發展成熟,具有了一定的規模;明清時期,傳統中醫藥理論基本定型併到達高峰,是比較成熟完備的時期。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三次發展高潮。

一、時代背景

明清兩代,中央政權高度集中。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政治、科學文化等均取得快速發展。農業:明實行「屯田制」,清實行「更名田」和「攤丁入畝」,耕地面積擴大;手工業:桑蠶、紡織業高度發展,「衣被天下」;經濟高峰:「康雍乾盛世」;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工場手工業發展,形成一些行業中心(蘇州絲織,松江棉織,景德鎮瓷器,蕪湖漿染)。

二、社會文化環境

思想界:從明朝前期的程朱理學(客觀唯心主義)逐漸向王守仁的心學(主觀唯心主義)過渡。

文學藝術空前繁榮,歷史, 神怪, 公案, 言情和市井生活題材的章回小說層出不窮, 如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聊齋志異、儒林外史、隋唐演義、封神演義等;

科學技術取得多方面成就,航海業,鄭和七下西洋;大型類書的編纂: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 建築業:北京皇宮,圓明園,樣式雷設計,園林造景。

三、新的醫學流派誕生

明代前半期,朱丹溪、李東垣的學說影響甚廣,「滋陰」、「補氣」法的運用已近乎泛濫。明末清初,中國文化界又有一個短暫的復興時期,科學技術和哲學思想均有新的發展。經過諸多醫家在治療溫病過程中不斷實踐和完善,「溫熱病」終於逐漸從傷寒範圍分離出來,自成一說。溫病學說的建立和發展,是明清醫學中的突出貢獻。對此學說有貢獻的醫家即屬於「溫病學派」。

與以上兩個學派並存過一段時間,其特色主要反映在內科雜病診治方面的另一個醫學流派是「溫補學派」。明代以薛己、趙獻可、張景岳、李中梓等為代表,著力闡發脾、腎虛損的治法,對易水學派的臟腑病機又有新的發揮。

這些醫學流派的產生,活躍了學術空氣,豐富了中醫學的內容。其中溫病學派對溫熱病病因病機的探討,是中醫病因學上的卓越發展。它把臟腑病機學說引伸到衛氣營血的病理變化的新階段。溫病學說發展了張仲景《傷寒論》有關溫病的範圍和實質內容,形成了新的學說,填補了中醫理論體系的空白,是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最重大的進展和成就。

隨著醫藥實踐的不斷深入,醫學經驗積累的速度也不斷加快。為了適應這一醫學發展的需要,在明清時代各種總結性的或集大成的醫藥書籍不斷湧現。藥學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它集16世紀以前中國藥學之大成,在所收藥品種類和資料內容的豐富方面達到了一個高峰。書中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的某些錯誤,創用當時最先進的藥物分類法歸併藥物。《本草綱目》出現以後,對此後的藥學發展影響深遠,明末及清代的藥學著作大多從該書汲取營養,再加發展。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又再次補充《本草綱目》以後的許多藥物知識和種類。

四、八大代表醫家傳略

(一)「溫補宗師」張景岳——溫補學派代表人物

張景岳(1563-1640),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名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因其室名通一齋,故別號通一子。同時因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稱他為「張熟地」。他是傑出的醫學家,古代中醫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實際的創始者。時人稱他為「醫術中傑士」、「仲景以後,千古一人」,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景岳全書》(含《新方八陣》)、《質疑錄》等中醫學經典著作。

張景岳醫學思想體系的發展與宋明理學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理學思想是中國思想文化形態中最具哲學性的思想體系,集儒釋道三家於一身的理學構建了新的以「太極」為核心、理氣相隨的哲學形態,吸收了當時高度發達的自然科學成果,被譽為中國本土的有機自然主義萌芽。

在整個中醫理論發展史中,張景岳的醫學思想體系居有重要地位,代表著中醫理論的新的發展階段。他的以溫補為主的思想體系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進步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進一步完善了氣一元論,補充並發展了陽不足論,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火命門說,對後世養生思想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傳染病學家」吳有性——我國傳染病學研究開創者

吳有性(1582-1652),字又可,漢族,吳縣東山人。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1642年,大明崇禎15年,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 。南北直隸、山東、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間益盛,「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醫生們都用傷寒法治療,毫無效果。吳又可親歷了每次疫情,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推究病源,潛心研究,依據治驗所得,撰寫成了全新的《溫疫論》一書,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他以畢生的治疫經驗和體會,大膽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在世界醫傳染病學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因此贏得後人的廣泛尊重。

吳氏突破了六氣致病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新的傳染病病原觀點。這些,已被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所證實,這是吳氏對溫病學的一大貢獻。創立了溫疫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的溫病辨證論治綱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學術見解,充實了祖國醫學溫熱病學的內容。他的邪氣侵犯途徑對葉天士的溫熱學說有一定的啟示。其學術思想使溫疫學說獨立成體系,對祖國醫學的貢獻是應當充分肯定的。

(三)「醫林狀元」龔廷賢——兒推及養生學專家

龔廷賢(1522~1619),古代醫家名。字子才,號雲林山人,又號悟真子。江西金溪人。父龔信,字西園,一說字瑞芝,任職太醫院,撰有《古今醫鑒》8卷。廷賢幼攻舉業,後隨父學醫。他承家學,又訪賢求師,醫名日隆。曾任太醫院吏目。1593年,治癒魯王張妃臌脹,被贊為「天下醫之魁首」,並贈以「醫林狀元」扁額。

一生著述極豐,其中《小兒推拿秘旨》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兒科推拿專著,《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流傳最廣,最令人稱奇的是他十分注重養生,活到92歲,這個年齡放到現在也是可觀的,在當時絕對是老壽星。

17世紀中葉,他的學生戴曼公將其著作攜人日本,美國國會圖書館也藏有《雲林神彀》全書。其弟龔廷器、其子龔守國、其侄龔守寧以醫知名,弟子門生吳濟民亦得其傳。龔廷賢學術影響深遠,至今醫界名門多以《壽世保元》作為臨床指導而珍藏,對龔廷賢極為崇敬。

(四)「葯聖」李時珍——東方醫藥巨典,世界記憶名錄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人尊稱為「葯聖」。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五)「外治之宗」吳尚先——中國第一部外治法專著

吳尚先(1806-1886),清代醫學家。名樽,原名安業,字尚先,又字師機,晚號潛玉居士、潛玉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著《理瀹駢文》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外治專著,對中醫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統治百病」的論斷,被後世譽為「外治之宗」。

著有《理瀹駢文》(又名《外治醫說》),書以駢文寫書,為一冊治療各種疾病的外治法專書,內容豐富。門類排列,包括敷、洗、熨、熏、浸、盦、擦、坐、嗅、嚏、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種治療方法,總結古代應用的經驗和民間流傳的秘方,兩相結合。書中很重視使用膏,稱「膏可以統治百病」,「膏中用藥味,必得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病外出之品為引,如姜、蔥、韭、蒜、白芥子、花椒,以及槐、柳、桑、桃、蓖麻子、鳳仙草、輕粉、山甲之類,要不可少,不獨冰、麝也」。書中許多內容和治療方法,值得現代醫學應用並深入研究。

(六)「天醫星」葉天士——溫病學派創始人

葉桂,字天士,號秀岩,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

史書稱其「切脈望色,如見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他自己也說:「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當時的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可見當時其知名度之高。後人對其醫術總結說:診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藥每有奇效;治療常多變通。史書亦稱「當時名滿天下」,為眾醫之冠。民間則普遍傳說其為「醫痴」、「醫神」、「天醫星下凡」。

(七)「山陽醫派」吳鞠通——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吳鞠通(1758-1836),中國清代醫學家,名塘,字配珩,鞠通乃其號。江蘇淮陰安楚州人,他是一位傑出的中醫溫病學家,清代山陽醫派的創始人。故居位於楚州區河下鎮。吳鞠通有感於當時醫生墨守傷寒治法不知變通,撰寫《溫病條辨》七卷,提出溫病的三焦辨證學說,對溫病學說貢獻很大,是繼葉天士、薛雪之後的溫病學派重要代表人物。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是溫病學的一座里程碑,不朽的中醫著作。《珍藏醫書類目》評價《溫病條辨》「頗有條理,可為治溫病之津梁也。」《意園談醫書筆記》讚揚「此書為溫病所必看之書。」……由此可見,《溫病條辨》確是清代中醫溫病學的一部傑出之作。

吳塘對中醫學的貢獻,在於對中醫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論上的完善,尤其對於溫熱性疾病的治療,他對於理論的發揮和留下的諸多方劑,可以說使得中醫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熱性病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在劃分中醫「四大經典」的時候,有一種劃法,就是將吳氏的《溫病條辨》與漢代的《黃帝內經》、《傷寒論》和《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中醫必讀的「四大經典」。可見該書在中醫理論發揮上的重大意義。吳鞠通,是中國醫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設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八)「解剖學家」王清任——創立活血化瘀傳世名方

王清任(1768-1831),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醫家。字勛臣。直隸玉田(今河北玉田)鴉鴻橋人。出身武庠生,捐資得千總銜。精於醫術,嘉慶、道光年間,名噪京師。他強調醫學要了解人體臟腑,否則「本源一錯,萬慮皆失」。主張著書立說必親臨其症,反對脫離實際和徒具虛名。他發現古書記述的臟腑存在許多謬誤,「嘗有更正之心,而無臟腑之見」。30歲時(1797),他在灤州(今河北灤縣)稻地鎮一義冢,連續10天觀察了30餘具小兒屍體,後又在奉天(今遼寧瀋陽)和北京先後3次親臨刑場,察看刑餘屍體。經過42年的不懈努力,他把所了解的人體內臟繪成臟腑圖42件,連同其他醫論,於1830年著成《醫林改錯》(2卷)。英國人德員曾把是書上卷的一部分譯成英文,刊登於1893年和1894年的《博醫會報》上。

王清任對解剖學和某些生理功能的認識,以及氣血的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方面,都比前人有新的發現和創造。在解剖學方面,他發現了許多前人沒有記述過的重要器官,糾正和批判了前人關於臟腑的一些錯誤論述,並對三焦和心包絡提出了懷疑,進一步闡發了人的「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主張,認為耳、目、鼻、舌等的功能都與腦相關。儘管王清任的解剖觀察和論述存在許多謬誤,但他在中國醫學史上仍不失為具有實踐和創新精神的醫學家。

王清任論病立方也多獨見,尤其強調氣血相關的重要性,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因而提出補氣活血和逐瘀活血兩個治則,並主張應根據瘀血的不同部位而立方。他在《醫林改錯》中根據自己對於氣血的認識和解剖學的觀察,創新方31首,其中「活血逐瘀」方22首。這些方劑在近現代治療瘀血引起的疾病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源:武郎中工作室

有匠心|有溫度|有療效

武郎中工作室

紫雲霜】快速止癢,用於濕疹、痱子、蚊蟲叮咬、嬰兒紅屁股、輕度燒燙傷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郎中 的精彩文章:

一次性把中國茶講清楚!
胃腸痙攣的中醫急救法
武郎中:中醫臨床思維模式
平價的「黃精」,卻是一味寶貝中藥
武郎中:中國近代重大社會思潮對中醫倫理的影響

TAG:武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