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農產品價格遠高於國際市場,農民還是掙得少,怎麼破?

中國農產品價格遠高於國際市場,農民還是掙得少,怎麼破?

【觀察者網 文/張雅琦】9月23日,第三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復旦大學光華東輔樓202吳文政報告廳舉行,眾多學界專家、業界精英,濟濟一堂,共同洞察全球趨勢,剖析中國經濟。演講中,將農產品價格問題再次拉入讀者們的視野。

他指出,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即使國際市場的糧食全部被我們買進來,也滿足不了中國的需求,還會背上擾亂國際市場價格的罵名;另一方面,進口糧食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解決的,一定要慎重。

農產品價格高農民收入低

文中的一組數據鮮明地展現了國內外農產品的價格差。從2015年到目前,中國穀物的價格水平,大概要比國際市場平均高出30%到50%,大豆大概高出40%到50%,棉花高出30%到40%,糖高出60%,肉類,牛羊肉高出70%到80%。而奶類全球平均價格是1.85元/升,中國的價格是4.05元。

放眼國際市場,國內農產品的價格是如此之高,但觀網的讀者卻不這樣認為。

老扯︶ㄣ解讀

民以食為天,糧食供應安全乃國家安全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自力更生為主。現在的國內農產品價格並不貴,在下是過來人,從主食看,當年大米1毛多一斤,雞蛋五分錢一個,豬肉7毛6一斤。現在呢?一般大米2.3-3元一斤,雞蛋8毛-1塊錢一個,豬肉10-15元一斤,分別漲了20倍左右。我們的收入呢?當年多數人是35-45元一個月,現在呢?漲了100倍差不多吧?收入上漲大大超過物價尤其是基本食品價格上漲,這也是我們生活質量大大提高的原因之一。農民還是可憐,豐收跌價,漲價時肯定是歉收,所以,我們不要漲點價就一驚一乍大呼小叫。國家必須堅持惠農政策,鼓勵糧食生產。糧食不是一天一周一個月就能長出來的,一旦農民都不種糧,就算西方產糧大國不卡脖子,誰能供應我們每年6億噸糧食?

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

城鄉差距依然明顯。

在高價格農產品的現實下為什麼農民的收入還是太少了呢?

農產品的錢究竟被誰賺了呢?

圖片來源:中新網

有同學覺得是中間商。

null解讀

關鍵的問題是農產品向來是兩頭損,中間益。真正的農產品生產者辛苦幾個月,賺不到錢,城市市民吃不上便宜蔬菜,市民出了高價,農民沒得到實惠,錢去哪裡了?全讓中間商賺取了!這決不合理,必須治理。

觀網就曾經報道過一名上海的商戶靠著批發西紅柿賺了兩、三套房子,每年營業額毛利達一億元,個人利潤也在150到200萬元左右。

但是,就目前農產品的銷售模式,中間商的市場暫時是不會消失的。

五幀馬猴鹹魚解讀

每個行業都有這種做到頂端的人啊,而且這種蔬菜批發生意就是走量的,他起碼要在這個行業做了10年以上,每年毛利一億,個人利潤才150-200萬,肯定還有各種中間成本和流通成本,這也是為什麼早前就有各種電商想要打開生鮮o2o市場,因為大家都看到了這裡有空間,但是技術相對發達的今天,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凌晨正在批發蔬菜的市民 圖片來源:中新網

中間商是賺了差價,但農民收入上不去的根本原因還是在土地上。

缺乏水電設施

比如,想要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就得需要完善的水電基礎設施。

補刀解讀

路指的是農田道路,和你說的村間道路完全是兩碼事好不。在城市的傢具市場,賣家不包送貨的話你僱人搬五十米和十米的價格都不一樣,農田裡的蔬菜種植對路的要求遠遠大於大田作物,這是最簡單的農田裡對比。村村有電不等於田裡有電,拿井灌來說,一個井只能灌溉五十畝,一個井就得配套電路,幾個井得配套變壓器,變壓器和井之間得有地埋線或明線。滴灌、噴灌等方式哪個不需要電,和村裡拉根兒線完全是兩碼事。 這些統稱農田基礎設施,不懂不要張冠李戴。

圖片來源:中新網

基礎設施搞得好才會有人願意投錢進行大規模機械生產。

補刀解讀

地方對農業高喊現代化、農民城鎮化很多只是口號。現在的農業農民已近適應不了了,我的感覺只有有錢人才會種地。地方一般喜歡搞二產促三產,農業不出政績,一個地方更願意把城市搞得富麗堂皇,農業只要有幾個示範點就可以了。這樣的結果就是城市比歐洲都豪華,幾百億的搞市容整治,而農業的水電路一直停留在八十年代。科技育種既耕種方式難以進入,大型機械因散戶而只能種玉米等作物,束縛農民轉化種植方式和流轉意願。像銀川大力整治鹽鹼地,企業也喜歡那些水電路齊全並成片的耕地,地方不投錢給農業,農民的土地給人感覺稀稀拉拉。這就跟人們選商鋪一樣,農業投入大的地區就像繁華地段的商鋪,租金高客流多。而懶的投入農業的地區就像犄角旮旯的商鋪,無人問津還挨著廁所。錯誤的政績觀讓中央多少年中央一號文件付之東流,抓住的不多。

土地流轉困難

如果想要進行機械化的土地規模經營,得先把耕地集中起來。可是農民願意把手中的土地交出去嗎?

有同學覺得他們殷切地希望能交出土地。

補刀解讀

其次是農民不願出讓土地那是外行中的外行的外行加無數個外行。農民租也好賣也好,那殷切的心情外行的外行是不懂的。你願租還是願買,下到幾十畝上到幾萬畝我幫你聯繫。別搞商業只能農業,國家耕地紅線想動只能找國土部。大田種植一畝收益五百左右,租出去三百左右,農民是非常想要那三百而非五百,因為拿三百可是干別的或什麼都不幹。一畝算五百,我們這裡征地兩萬五到四萬。一年一畝五百,一百年才五萬,給你你願意現在賣還是每年累死累活去種地?你們這些外行會說土地以後會漲,是,但那是城市周邊,絕大部分土地離城鎮遠著呢,等發展過去孫子都有兒了,你們這麼有眼光那就發發善心來買耕地吧,我一畝只收你們一元中介費,並保證所得收入全部捐給失學兒童。收一萬畝,我給你介紹縣長縣委書記,收十萬畝我給你介紹市長市委書記,收一百萬畝我給你介紹省長省委書記。

但有同學認為,土地出讓仍是個現實難題。

看著像傻子解讀

說得這麼言之鑿鑿。但對很多規模耕種者來說,土地出讓就是一個問題。就我了解,最近幾年本地土地租金600—700每畝。收支平衡水稻產出要在1100—1200斤。如果一切順利,沒有病蟲害和天氣災害,畝產到1400斤,每畝純利潤在1000元,扣除租金就300元左右。70%的利潤都返給土地所有者了。對承包者來說,是不是希望租金降一些?對土地所有者來說,誰希望價格降下來?

而承包中最常見的就是價格談不攏,整片的田不能連在一起,很多機械工作不好開展。你不可能因為一塊田沒談下來把之前的都毀約,更不可能給那一塊田高於其他人的價格。

當然,如果你有大把錢,就肯定能拿到整片的田地,不過有這錢投資,多數是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或者花木。對於水稻來說,我還未見一個這樣的種植戶。

至於寧夏地區,我只到西海固地區半年,見得不多,說實話,耕地看上去真多,但是這樣的耕種條件,畝產只到利潤500左右,農民300元每畝樂意租出去,除去本地的種植大戶,有多少外來的種植戶願意來?做畜牧業比種植業有奔頭。從農戶拿的羊肉價格比我這養羊戶的價格便宜了一半,扶植好畜牧業才造福當地的農民。有些山坡坡的耕地,還是退耕還草,退耕還林的好。

圖片來源:中新網

據人民網報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截至2017年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35%左右。

而全國各地土地流轉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據人民日報報道,2016年6月,在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6億畝,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3的時候,我國某些東部沿海地區,流轉比例已經超過1/2。

總體而言,土地經營權流轉仍然是農村改革的重點。

離開土地難以立身

農民的土地為什麼難以出讓?最現實的問題就是,什麼能替代土地成為農民的立身之本?

燼天解讀

不解決一系列資源分配和社會問題農業人口不會大規模轉移,土地不會流轉,農業問題無從解決。土地是立命之本,中國農民實實在在得擁有土地得絕大部分權益才多長時間?農業人口在別的地方無法穩定安身立命誰會離開土地,有土地意味著不會餓死,有糧食心就不慌!糧食不足的恐懼才離開多長時間?經歷過三提五統的童鞋回憶一下。農業人口轉移城鎮,收入提高但生活成本成指數增長,從有祖產,大部分日常食材自給自足到還耗盡畢生積蓄背上房貸,什麼都要花錢,什麼都貴。這種情況下誰願意出來?這還只是最基本的生存?生存!生存!需求!其他的呢?其他的呢?其他的呢?SO農業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工業等非農業及資源有效合理分配實現。農業,農民,農村通過自己的犧牲同社會各界一起給城市,工業輸血。它們吃飽的時候農民吃不飽,他們吃肉的時候農民剛吃飽,他們電燈電話的時候農村的供電就是笑話,他們在討論幼兒園問題的時候,農村的孩子還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他們義務教育變成平常事情的時候農村的義務教育入學率和輟學率高的嚇人。他們在享受公共交通的時候農村還在騎自行車擠一天沒有幾趟永遠和相片一樣的黑中巴。去一趟15公里外的縣城就要披星戴月,不是沒車就是擠不上。當他們大病小病去醫院看的時候,農民還是小病抗大病死,小病抗成大病。他們在追求品牌的時候農民還是再說這是什麼洋玩意?要解決三農問題就先要把欠農民的血汗補上。別說什麼技能素質問題,他們在討論技能的時候農民還在為溫飽發愁,他們在談論素質的時候能完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得人只是少部分,上高中的更少,大學的那是鳳毛麟角,破天荒。所以,先補欠帳解決資源分配及價格問題,再解決三農吧。

那如果將土地經營權流轉了,耕地都集中了,就可以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嗎?

不,還會回到最開始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

硬碟硬 軟體軟解讀

之前央視有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系列節目,講了多地的農業問題和正在探索的改革。

農業問題,糧食問題不是我們坐在電腦前就能明白的。比如文章中的土地流轉,現在很多人都講土地流轉後,就可以大規模採用機械化了,就可以解決問題了。但實際上流轉後仍然存在很大問題,央視節目中,承包土地的種植農戶連最起碼的水利都不願意修,等著政府來弄。原因就是水利投入較大,而承包戶投入後,經常會遇到第二年無法承包的問題,那他前期的投入就全打水漂了。

所以,文章里講的很對,就是堅定一條原則,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糧食安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而農業改革要全方面,謹慎地進行。

舉個具體的例子,據人民日報2011年報道,湖北省沙洋縣毛李鎮洪山村農民萬治法從村集體承包了近600畝地,可因為遭遇旱澇急轉,稻田邊的西荊河大堤被洪水衝垮,積水根本排不出去。只剩200畝地有正常的收成。「算下來,今年種糧投入20萬元,200畝地賣糧賣了二十四五萬元,雖然沒虧,但也只是保了本。」

但是同時他還得墊資12萬元修復大堤,「最近兩三年,我已投入二三十萬元興修水利設施,可光靠我們農民的力量,遠遠不夠。」

基礎設施還得靠政府投錢。

「十一五」期間沙洋縣農業局在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理、中小型水庫整險加固和小農水等項目共投入了10.22億元。但水利設施「最後一公里」問題還是比較普遍。「末端」水利設施建設還比較滯後,而且許多小水利設施即使有,由於平時無人維護,遇上旱澇災害就會「關鍵時刻掉鏈子」。

糧食豐收卻依然大量進口

如果沒法實現耕地的規模經營會有怎樣的問題呢?

中國糧食安全沒法保證。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大豆。

黑龍江農田 圖片來源:新華網

huohuo解讀

又和諧俺的貼!~!!!

美國製造的這種糧食「過山車」行動在大豆市場上最為典型,而中國在那場大豆戰爭中則非常慘烈。十年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產國,但隨著美國轉基因大豆對市場份額的搶佔,中國失去霸主地位。不僅如此,中國在大豆戰爭中的受挫其直接影響便是中國的大豆對外依存度從自給自足上升到了70%依賴度,這使得國內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非轉基因大豆的產量逐年遞減。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大豆主產國的地位本身,隨著大豆議價權的拱手讓人,03年,美國僅在糧食產量上做了做功課,便引起了大豆價格的過山車,「恰巧」當時中國正在與美國洽談大豆進口。價格的起落間,國內70%的相關企業破產。國際糧食巨頭也可以通過推高大豆價格引起中國食用油價格的大幅上升,這就是中國2006年食用油大幅漲價的根源。中國政府對食用油價格的上漲甚至無能為力。

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就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住了整個世界。」糧食和貨幣、石油一樣,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且互相緊密聯繫。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016年中國進口了8391.3萬噸大豆,比上年增長2.7%,目前自給率已經下降到13%。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當然大豆是比較極端的情況,三大穀物,水稻、玉米、小麥的自給率已經超過了98%。

但是,在糧食基本穩定增長的趨勢下,糧食自給率卻是逐年下降。據中國經濟網報道,2005年糧食自給率為100.9%,2010年90.21%,2013年88.68%,2014年87.09%,已經遠低於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保障自給率在95%以上的要求。

年年大豐收,卻依舊要大量進口糧食。這樣的困境中國農業該如何擺脫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觀察者網專訪滴滴程維:很慶幸生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一切都是剛剛好
美媒:中國的先進科技能夠拯救「正在滑落的出口王冠」
黑龍江貪吃貓頭鷹3闖大棚偷吃23隻鵝,被抓現行一臉無辜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