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我爸躺在地上,而我只能在手機通訊錄里

我爸躺在地上,而我只能在手機通訊錄里

「如果不是因為那件事,我還不知道父母竟然如此孤獨。」

昨天看了一則令人心酸的故事:

三個月前的一天,65歲的朱阿姨癱瘓多年的老伴兒突然從床上掉到了地上。

朱阿姨忙活了半天,發現自己根本沒力氣把老伴扶到床上,「我摟著他的腰,想把他抱到床上,可坐著抱我站不起身,站著彎腰抱我抬不起胳膊。」

朱阿姨打開手機通訊錄,看看遠在成都的獨生女,再看看親戚朋友,明明存了100個電話號碼卻不知道該打給誰。凌晨2點多,剛強了一輩子的朱阿姨,抱著老伴哭了。

五年來,朱阿姨一直獨自照顧老伴(圖/光明網)

人生有一種無能為力叫做:「我爸躺在地上,而我在手機通訊錄里」。

離家的孩子,哪怕名字可以排在手機通訊錄里的第一位,身體也無法在父母遇到麻煩的時候第一個趕到。

為人子女一場,最心酸的就是小時候從父母那裡得到了一切,長大後能給予他們的卻太少太少。

01

孩子給予父母最少的,是陪伴。

柴大爺今年79歲,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他之前拒絕了大兒子「一起住」的提議,理由是「孩子都忙,老人就當個過客吧。」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愛惜身體。因為生病要花錢不說,還要讓孩子們放棄工作回老家照顧他,「就是添亂啊,」柴大爺說。

柴大爺努力把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廣場舞、散步、老年班……可等到晚上回到家的時候,他看著空蕩蕩的屋子,還是有種深深的孤獨感。

可他也只能在孩子打來電話的時候,說句「一切都好」,因為他知道,孩子正在某個地方為了生活奔波,為了房貸勞累。若是回到自己身邊,孩子便沒辦法實現夢想;如果想要實現夢想,便只能離開家鄉。

柴大爺這樣的空巢老人,是一半中國老人的縮影。他們忙著很努力、很用心地生活,騙過了子女,卻騙不過內心的無助。

他們忙著假裝生活,是為了不打擾孩子;

孩子忙著認真生活,卻忘記了父母在等待自己打擾。

圖/光明網

比起陪伴,有些父母一年到頭連孩子的面都見不到幾次。

就像遠嫁他鄉的小陳說的那樣,「從結婚之後,見父母一面就成了奢侈。」幾年前,她為了愛情義無反顧地來到老公的家鄉——一個距離老家1000多公里的地方。

老公眼裡的美麗家鄉,於她而言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剛來的時候,她吃不慣這裡的麵食,除了老公以外沒有一個朋友,最喜歡去菜市場和小賣部,因為那裡可以和別人說說話。

後來有了孩子,回家的次數更是越來越少。小陳越發覺得對不起父母,「他們只有我,我卻選擇了離開。」

對於父母來說,最幸福的莫過於早上揮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高高興興地回來了。可他們為了成全女兒相濡以沫白頭偕老的幸福,哪怕再捨不得,也選擇了放手。

遠嫁的姑娘,註定是父母丟失了的孩子。

孩子為了自己的幸福,選擇了離開父母;

父母為了孩子的幸福,選擇了委屈自己。

和陪伴、見面相比,孩子給父母更少的其實是理解。

前段時間,北京朝陽中山公園的相親角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有人評價那裡是「巨大的子女買賣交易市場」,每位來到這兒的父母都拿著自己的籌碼,想從中挑選一個合適的兒媳/女婿。

在一片爭議聲中,我們都忘記了:

相親角里的這些父母,也只是普通子女的普通爹媽,拼勁全力想要為子女的終身大事努一把力而已。

只可惜這樣的努力,在孩子眼中變成了古板、荒唐、老頑固。

父母也許用錯了方式,可他們真心想做的,也只是想幫你過好這一生。

《奇葩說》討論過一期辯題,題目是「父母提出去養老院,我們該不該答應」。其中,認為不該答應的人說了這樣一個觀點:

父母想去養老院,只不過是不想讓子女為養老費心;

父母主動提出想去養老院,只不過是不想讓子女產生負罪感。

父母盡全力地迎合、理解、幫助,子女卻一再地排斥、否定、拒絕。

那些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說出口的解釋,沒能認真坐下來交談的想法,最終成了跨越在父母子女之間的一條鴻溝,父母想過去,子女想逃走。

馬薇薇曾說,「父母真心說出口的不一定是實話,也有可能是情話啊。」

哪怕想念時只能默默看著照片,也會在打電話的時候告訴你,「不用擔心,家裡一切都好」;哪怕心裡一千個一萬個捨不得,也會勸你「抓緊找個合適的人嫁了吧」,因為生怕等到自己老去,再也沒有人能照顧你。

他們嘴上說著「不用挂念」,可他們對你的牽掛和思念,卻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02

父母的牽掛和愛,裝在你離家前的行囊里。

之前網上有過一個討論,「離開家的時候,父母給你裝了什麼?」

有人說裝了護身符,是為了祈禱工作生活平平安安;有人說裝了家鄉的土,為了想家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看;還有人說帶了滿滿的家鄉特產,為了分給同事和朋友,因為「出門在外一個人不容易」。

沉甸甸的行囊里,裝了太多的囑託,牽掛和不舍……

一位大叔行李里裝滿了老母親親手做的煎餅,結果讓行李超重30多公斤。

女兒說想吃一個雞蛋,媽媽卻準備了17個,生怕她不夠吃。

爸爸攢了好幾個月的知了,讓媽媽用一晚上熬夜炒熟,只是為了讓孩子坐火車的時候能吃個夠。

@老鄉開門我們真的是八路

怕孩子因為工作太忙不按時吃飯,行李箱里塞的都是已經做好、可以直接吃的食物。

@餓貨王營長

擔心兒子離開家就吃不到熟悉的味道,光是臘肉就打包了66斤。

@狼跡天涯110

離開家的那天,89歲的爺爺說一定要塞滿行李箱再走。

@GaGamuamuamua

也許父母沒辦法給我們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但是他們卻把能給的一切都給了我們。

有網友說,「每次回家,帶的是一箱子要洗要換的衣服;可拿回來的,是一箱子吃的用的。父母總是生怕你要的不夠,生怕自己給的不多。」

越長大就越發現,父母是我們花心思、花時間最少,卻最愛我們的人。這世間,恐怕不會有其他人像他們一樣對我們好了。

如果說,父母身體里僅剩下一點溫暖,那也一定會用在子女身上。有時候覺得他們不夠了解你、不夠體諒你,其實不是的,父母已經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

03

不管離家多遠,父母其實從未離開過你身邊。

最近有一檔被譽為「年度最佳」的綜藝節目,談論的就是普通子女和父母之間關於成長,關於離別,關於牽掛的故事。

它的名字,叫做《兒行千里》

就像主持人何炅說的,《兒行千里》不煽情,它只是在講最普通的父母和最普通的子女之間最普通的事兒。

現場每一位觀眾身上,都帶著一個標著數字的名牌。從1公里到3000公里,這是每個人離家的距離。

離家2000多公里的何江,父母在湖南農村,他在美國哈佛。雖然家境貧寒,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父母言傳身教,從小就帶著何江和弟弟一起讀書。

為了供兩個兒子上學,何爸去過無數地方打工,「哪裡工錢高就去哪裡,什麼賺錢快就幹什麼」,愣是咬著牙負擔了兩個孩子高額的學費。

《兒行千里》讓很多人意識到,愛就像柴米油鹽,每天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雖然可能不曾察覺,但它其實一直都和你相伴相隨。

離家841公里的張嘉琳說,自己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手機沒電了,當時沒有在意,等手機充完電了才發現,有二十多個未接電話,全都是媽媽打來的。

離家1082公里的何嘉文說,自己每次要離開家的時候,父親雖然不會說什麼,卻會一直站在那邊,默默地看著她。

兒行千里,父母擔憂。每個離開家的孩子,在推門離開的那一刻,都帶走了父母身上的一些東西,那些東西叫做牽掛

同樣的,父母身上也有一些東西,會伴隨我們每一個人,那些東西,叫做家風

何江從父親那裡學到了「天天陪伴」的重要性,所以哪怕如今身在異國,也會和父母「天天聯繫」

謝仁慈從母親那裡明白「要活出自己最好的樣子」,所以哪怕失去了一條腿,仍然活得自信而勇敢。

陳若行從父母身上看到愛情最美的樣子,所以她懂得了淳樸愛情的寶貴。

就像網友@Edith說的,「那些平凡的大多數,亦有讓人動容的偉大。你的原生家庭,才是你最開始的全部。

父母和子女的聯繫,從剪掉臍帶的那一刻便早已註定。這種聯繫,無關距離,無關年紀,而是一種血濃於水的牽絆。這種牽絆,讓你不管走到哪裡,身上都帶著父母的影子。

所以千萬不要害怕父母不在身旁,你身體和血液里的某一部分,早已刻上了他們的烙印。

04

龍應台曾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遇,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為了分離。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成長就註定要以他們的衰老為代價。

父母也曾擁有過無牽無掛的自由,也曾嚮往過詩和遠方,也曾想過擁抱整個世界,是因為有了你的出現,讓他們從此有了牽掛,不再追逐詩和遠方,只想陪在你的身旁。

因為知道無法陪你走完全程,所以他們能做的就是努力把你送向很高很高的地方,哪怕你去了就不會回來,哪怕你走了就忘記了他們。

回望父母這一生,才發現他們似乎只做了兩件事:把你養大,讓自己變老

「父母在,人生還有去處;父母無,人生只剩歸途」。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人還在等我們回家;最無奈的事情,就是沒有人能知道,幾年之後還會不會有人等我們回家。

時間不會等人,孝順一定趁早。工作再忙,也記得常給家裡打個電話;離家再遠,也記得常回家看看;事情再多,也記得坐下來陪爸媽吃頓團圓飯,說上幾句家常話。

中秋國慶假期近在眼前,希望每一個遠離家鄉的孩子,都能走在回家路上,推開門就見到最想念的臉龐。

一定要記住,不管是在回家路上,還是仍舊忙著四處奔波,都一定要記住:

總有一份愛,能穿越山川湖海,伴你千里之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方學軍 的精彩文章:

做人,請記住別人的好
其實,人這一輩子會遇見兩個真愛
女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明白99%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TAG:方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