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典與爵士碰撞出的奇異花火!

古典與爵士碰撞出的奇異花火!

跨界、顛覆似乎是當今最時髦、最流行的熱詞,但早在20世紀20年代這些時尚的字眼就無處不在了。那時是科技的快速變革,傳統與現代不斷衝突碰撞,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的時代。在此期間,作為黑人民間文化典型代表的爵士樂蓬勃發展。鋼琴音樂領域開啟了古典音樂與爵士音樂跨界的先河。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著名作曲家、鋼琴演奏家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藍色狂想曲》便是在那個時代而生,那時的格什溫25歲,之後他就再也沒有與這部最偉大的作品分開過,他在鋼琴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藍色狂想曲》於1924年寫給獨奏鋼琴及爵士樂團的樂曲,同年四月,格什溫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這部作品,當時有評論說,「聽眾們受到了極大地震撼,他們為一個天才的出現而興奮不已。這個天才想對世界說的話,即是他個人的話語,也是一個民族的聲音。」

格什溫最大的貢獻是把古典音樂的風格與爵士樂和布魯斯的風格很好地結合了起來,確實可以說,他是一位民族作曲家,他創立了美國所獨具的音樂風格,成為美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

這部作品裡,黑人布魯斯音樂的調式及和聲因素、爵士音樂強烈的切分節奏和滑音效果,都賦予它與眾不同的色彩,不同情緒的段落安排,抒情性與戲劇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對置,頗具匠心。

格什溫的一生很短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年僅三十九歲。他未經過正統的音樂教育,卻以他驚人的天賦,《藍色狂想曲》成為了世界級的作曲家。

音樂小貼士

據說格什溫是在去波士頓的旅途中創作本曲的,他事後曾這樣描述:"那是在火車上,可以聽到鏗鏘的節奏和隆隆的撞擊聲……我經常在噪音深處聽見音樂。就在那裡,我忽然從頭至尾構築出--甚至是躍然紙上--……"從波士頓返回僅一星期,除了少數鋼琴獨奏的華彩樂段外,格什溫完成了全曲的鋼琴譜。至於那幾個華彩樂段,他準備留到首演時作即興創作。

樂曲完成後,格什溫為作品的標題大傷腦筋,直到離初演只有幾天時才最後定名。因為藍色(blue)同作品中所採用的起源於美國黑人勞動歌曲和靈歌的布魯斯(blues)曲調正好是同一個詞,故最終採用了"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之名。

(小貼士文字來源於百度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鋼琴網 的精彩文章:

鋼琴表演時突然斷片是一種什麼感覺?

TAG:環球鋼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