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雄踞江源第一橋 都江堰南橋的滄桑歲月(組圖)

雄踞江源第一橋 都江堰南橋的滄桑歲月(組圖)

美國人戴維·甘博於內江南崖東側拍攝的南橋。

南橋下放置巨大的木筏。

南橋進行維修。

南橋之下,碧波蕩漾。

《南橋》野水奔騰十丈濤,南橋力壓氣凌霄。西來天府稱雄踞,古蜀江源第一驕。

西蜀多山水,都江堰市尤甚。多水之鄉則多河、多橋。放眼都江堰城鄉,可謂百步一小橋,千步一大橋,或長或短或寬或窄的獨木橋、石板橋、拱背橋、弔橋、廊橋,什麼橋都有。古往今來,都江堰城鄉溝渠、江河上的橋建了又毀,毀了又建,但保存至今大大小小的橋仍不下千座、萬座。

然而,無處不橋的都江堰,竟然有著「灌縣出南門--無路」的民間諺語!無路自然無橋。這一歇後語在民間的形成和謬傳,實在是一樁「冤案」。因為,被譽為「西蜀第一橋」的都江堰南橋,從古至今,就守候在灌縣南大門,暢連往來。

丁寶楨等創建普濟橋

源自「積余歲修銀兩千餘兩」

南橋,原名普濟橋,因僅距老灌縣城南門百餘步俗稱南橋。登橋可望西嶺雪峰、離堆鎖峽、寶瓶飛波等壯麗景色,故遊人甚多。經一百多年來的重修和改造,如今的南橋已成為歷史名橋,被譽為「雄踞江源第一橋」。

清光緒以前,南橋的創建年代無確切記載,但在內江上建橋是古已有之。史書記載將南橋建成廊橋是在清代光緒初年。清吳之英所撰《普濟橋碑》載:「光緒戊寅(1878年)冬,令長陸葆德相可梁之地,直城數十步,壁其崖,對崖約半里,亦石其壁」,建成一座由石柱支撐、豐楹斗拱、上蓋小青瓦的廊橋「容三軌焉(一軌合8市尺)」。

與其他橋的修建不同的是,關於普濟橋的興建以及經費來源相傳有以下三種記載:一種說法是在光緒初年,丁寶楨大修都江堰,工竣余銀兩千餘兩,粟百斛,以此竣余修建了普濟橋(見光緒《灌縣誌》);另一種說法是在光緒戊寅(1878年)冬,由灌縣縣令陸葆德修建(見吳之英《普濟橋碑》);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南橋的修建得力於吳烈堂。

以上三種說法,事實上可以歸結為:清光緒初年,灌縣縣令陸葆德輔佐四川總督丁寶楨監修都江堰,當時任縣上出納的吳烈堂嚴格把關,積余了歲修銀兩千餘兩,粟百斛,交給了縣令陸葆德,陸葆德作主用此銀兩修建了南橋。

南橋的修建是李冰冶水造福於民的精神的再現。同時也表現了清代官員丁寶楨、陸葆德、吳烈堂等人為官清廉、純潔操守的優良品德。

百年南橋多變遷

近百名能工巧匠修復新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岷江大水,將普濟橋墩沖毀,廊房傾頹,縣宰陳偉勛,於當年冬進行了一次大修。1925年,駐軍旅長鄭世斌「重(改)南橋,稍加寬之」。1933年4月,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在成都展開毗河戰爭,殃及灌縣。當時駐灌縣的二十九軍軍長鄧錫侯為阻止劉文輝的進攻,將灌縣境內的柏條河一線橋樑全部拆毀,南橋中洞也被拆除,灌縣南門外再次無路。戰後修復南橋,增建「寨門」,白天開放,至晚關閉。

1958年夏天,岷江洪水暴發,漂木堵塞橋洞,南橋被毀,隨後由岷江水運處重建,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墩,正式更名為「南橋」。動亂期間橋身遭受破壞,改革開放後,1979年重建南橋,加寬了橋面,拓展了翼廊,加高了橋身及通道。通道寬13米,長50米,橋身為木樑鋼筋水泥柱,橋面為混凝土(後增裝飾木板條),換機制瓦為琉璃瓦,橋頭增建橋亭、石階、花圃,橋身雕樑畫棟,橋廊增飾詩畫匾聯,成為古廊橋式風景橋。

2008年經歷地震後,南橋被鑒定為危橋。經過近百名川西壩子的能工巧匠緊張施工,南橋於2009年改建完畢,屋頂的民間傳說人物彩塑,栩栩如生。現代彩燈裝飾使夜晚的南橋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橋·童年記憶

南橋下的魚窩子 樂壞了大人和孩子

從小在南橋河邊長大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馬及時,今年71歲,每當回憶起自己當年在南橋邊的點滴童年舊事,他的眼睛裡總是流淌著眷戀與喜悅:

翻開上世紀50年代灰濛濛的童年記憶,關於家鄉的南橋,總是有許多歲月抹不掉的印痕。童年記憶里的南橋是木頭的南橋。

那時古樸的南橋橋面、橋礅、橋柱、橋樑、橋頂、橋欄,到處都是木頭。南橋河水裡漂的木頭更多,龐大的攔漂木的「單梯子」,像長長的浮橋一樣仰卧在水面,而從南橋橋孔里順流而下的漂木,洪水季節,千千萬萬根漂木爭奔而下,蔚為壯觀!

童年矮矮的我常常斜倚橋欄,望著水面一望就是半天,不停地數那些永遠數不清的漂木,一面痴痴地想:上游阿壩州十幾個森工局的幾十萬伐木工人叔叔,他們日日夜夜地砍樹子,該不會把山上的樹子砍完呵?

童年記憶里南橋下的回水沱是魚的天堂。那時的灌縣,魚多人少,不像現在,岸上的人多,河裡的魚少。

每年冬天都江堰都要歲修,待上游魚嘴處放榪槎將內江攔斷流,下游南橋河水一干,遍河都是提著魚網、魚叉,腰掛魚簍的捉魚人了。南橋橋礅下的回水沱,困住的魚也就多,簡直成了魚窩子,麻花魚、細甲魚、鰱巴郎、黃辣丁、紅尾巴、石爬魚多得起堆堆,樂壞了老灌縣捉魚的大人和孩子。

童年南橋河裡捉的野魚,無論燒、煮、燉、炸,不管咋吃都香!記憶中,那魚的香味整個冬季都不散,童年的魚味,至今還香在我晚年的夢裡。

不過,每年南橋河干後,沿河老老少少千人下河捉魚的動人場景,與1958年的「跳魚」奇觀相比,實在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1958年那場罕見的大洪水,濁浪滔天中,上游巨大的漂木橫衝直撞而下,滿河、遍江的漂木,壘砌在橋孔前,阻塞了下游多座橋樑,且有越積越多、最終釀成洪災之慮!要炸橋放漂木的謠傳,攪得灌縣城人心惶惶。

不僅岸上的人們嚇壞了,水裡的魚兒更是嚇破了膽,一條條一尺多長的白晃晃的細甲魚,從漂木擠窄的橋孔的水簾中奮力往上躍,一跳就是二三尺高!這下,樂壞了岸上的男人們,轉瞬間,就有人拿來了背篼,一長一短拴兩根繩子,迅速放到跳魚的橋孔邊。水中的魚兒不知道岸上的人有那麼狡猾,一跳進背篼里,立刻就被拉上岸了。

南橋和蒲柏橋的橋孔邊,一條又一條閃爍著銀光的岷江細甲魚,不停地衝出水簾,在空中劃一道美麗的弧線,最後射進了背篼大張著的嘴。岸上很快就聚集了數百個看熱鬧的人,熙熙攘攘地,吼聲震天。那天,南橋、蒲柏橋一帶看「背篼舀魚」的人,幾乎壓斷了橋,人們全然忘記了橋下洪水可能帶來的危險。

1958年的大洪水,南橋被衝垮,蒲柏橋最終沒有被衝垮。後來,夏日洪水陡漲的時候,南橋、蒲柏橋橋孔處又有幾年跳過魚,又有人用「背篼舀魚」。只是近年細甲魚逐年減少,且一年比一年瘦弱,再大的洪水,魚兒們也無力騰空跳躍了。南橋河跳魚奇觀遂從此銷聲匿跡。

馬及時 王國平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實習生 武明 圖片由王國平和署名作者提供

原標題:雄踞江源第一橋 都江堰南橋的滄桑歲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緒 的精彩文章:

光緒帝對枉法害民官吏的懲戒
光緒在日記中寫了什麼?慈禧看到破口大罵,李蓮英到死都戰戰兢兢
一根頭髮指出光緒帝死因,兇手究竟是誰?慈禧太后還是袁世凱?
光緒皇帝的崇陵多次遭挖掘,墓中1件黃綢包裹的東西,卻無人敢動
光緒和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妃子真實照片,有一張最能對比顏值!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