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畫傳世名作中的春夏秋冬

國畫傳世名作中的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四季的輪迴變化,是大自然永不間斷的「演出」,是宇宙自然的生命力的呈現。在畫家的筆下,四季是怎麼樣美好地體現出來的呢?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畫起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和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雖是感到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同時,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明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拉開了序幕。

北宋 郭熙 早春圖

畫幅左側畫家自題:「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畫。」顧名思義,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榦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該畫有著明確的紀年,畫面左側題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畫。」畫作右上有乾隆皇帝御題詩:「樹才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閑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郭熙常論山的畫法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這幅《早春圖》確是再恰當不過了。

明 張路 山雨欲來圖

「山雨欲來」的畫題是後人根據畫面內容添加的,用於此圖可謂恰如其分。圖中繪高山深壑,泉石溪流,雲霧迷濛,樹枝搖曳,一幅大雨將至、風雲突變的情景。全幅以大筆潑灑,水分濃郁,用筆粗放不羈,水墨酣暢淋漓。山峰以大筆橫點融成,外圍輪廓呈現不規則的犬牙般曲線,大膽的用筆恰當地描繪了特定環境中風雨交加的自然景色。又以淡墨輕畫遠山,隱隱約約,給人以山外有山的感覺。山腳下,畫家不著一筆,留出大片空白,繚繞的雲霧拉開空間距離。作者採用毛筆亂點的手法畫樹葉,將風雨中飄搖的枝葉表現得生動而富有神韻。

明 文徵明 春深高樹圖

文徵明師沈周而不為所囿,博取眾長,自成一體。山水、花鳥、人物都極為精妙,為明代最為傑出的畫家之一。文徵明的畫,大體可分兩種:一為細筆,秀麗柔密,一為粗筆,蒼勁朴茂,都為人們所稱賞。他的及門弟子很多,畫風影響於後代很大。此圖描繪深山高樹,筆墨蒼潤勁健、朴茂多姿,同時又端莊工麗,是文徵明的經意之作。

元 王蒙 春山讀書圖

此圖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種平面化的山水樣式的產物。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乾澀且多為解索皴的筆觸完成的,絕無王蒙以往慣用的渲染和豐富的皴擦。然而卻有一種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視覺效果。此圖紙本。畫松林中茅屋數椽,有士人讀書其間,水邊茅亭里又有閑坐觀賞之士,環境十分幽靜。用筆凝練飛動,沉著有力,山石苔點全學巨然用破筆點出,益見山容的渾厚蒼茫。畫上自題七律二首,署款不記歲月,但書"黃鶴峰下樵叟王子蒙畫詩書"行書一行,藉知此圖當為作者隱居黃鶴山以後所作。

明 陸治 竹林長夏圖

此圖為描繪一老者坐於一奇峰下竹林邊納涼的青綠山水畫。畫面右上方一交錯扭動的奇峰直插天空,峰上一幽深的石澗,一股清泉蜿蜒流出,在前方化為細瀑瀉入山峪之中。奇峰下輕煙繚繞,遠方隱約著幾座山巔,開闊而幽深的竹林,遠處小溪緩緩流淌。整個畫面雖取豎直布局,但境界開闊,環境清幽,景物雖多,但主次分明,布置有序,可謂在構圖及意境方面的精心之作。圖右側畫陡山一座,懸崖峭壁。山腳高松叢竹,一高士臨溪而坐,意態悠閑自在,一童旁侍。山巒勾皴帶染,用筆方折尖峭,勁中帶秀,為陸氏山水畫代表作。畫左上方自題「竹林長夏」。

明 劉珏 夏雲欲雨圖

畫幅上有沈周的題詩,畫面布局結石礬頭明凈,峰巒折落有勢,山徑脈脈可通,蓊鬱的樹木點明了夏景的特色。路上行人匆匆,渲染了避雨的心情。此圖畫夏日山景,層巒疊,叢樹幽深,山裡村舍星羅棋布,曲徑小路由山裡通向山角下,山腰濃雲升起,逐漸向四方擴散,一派山雨欲來之景。此圖構圖嚴謹,層次分明,氣勢雄渾。無款識,鈐「劉氏廷美」1印。畫右上角沈周題長詩,後識「右原本為夏雲欲雨圖,實出梅花道人之筆,所蓄夏太常所,劉完庵僉憲假臨幾月始就緒,當時示余,為之嘆賞奪真,僉憲公亦自珍愛」。

五代 董源 夏山圖卷 局部

此圖為傳世作品中最能說明作者「平淡天真,不裝巧趣」風格特色的典型傑作。嵐色蒼鬱,枝幹勁挺,小樹點綴而成,墨氣淋漓,其小山石謂之頭,山上多雲氣,坡腳多碎石,乃金陵山景。著色者皴紋甚少,用色甚淡。釋巨然傳其衣缽,世稱「董巨」。《夏山圖》畫一片崗巒重疊,煙樹沙磧的景緻,其間點綴了一、二人物橋亭,牛羊牧放的生活情景。畫中用點極多,蒼蒼茫茫,渾厚華滋,不斤斤於細巧;畫山上小樹,做到「淋漓約略,簡於枝柯而繁於形影」;畫山,畫陂岸,都不作奇峭之筆,且無雕琢習氣。畫中景物的高低暈淡深淺,都極自然,表現出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 局部

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豐茂,江水秀潤,雲霧顯晦,在董源之點染皴擦中盡顯,宋人評其畫作時認為「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作者選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過,在群山中時隱時現。使山體結構變幻無窮,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本幅的尺寸和質地似乎可與《瀟湘圖》相接,有海外學者認為兩圖本系一幅,是董源《河伯娶婦圖》中的兩個段落。此畫面以平遠取勢構圖,在平平淡淡的渾樸真實里"得山川之神氣"。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夏天景色。開卷處干沙淺岸,坡下溪流縈繞,布景空靈。 中幅結構縝密, 山峰層丘疊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壯。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展現出平遠遼闊的江景。

清 王鑒 九夏松風圖

王鑒臨古作品頗有功力。對於北宋董源、巨然,尤有心印,專心於「元四家」,多取法於黃公望。用墨濃潤,風格沉雄,還擅畫青綠山水,色彩濃麗而清潤,自具特點,遠筆沉著,功力較王時敏深厚。他的設色山水多作淺絳,也有青綠重色,但並非勾勒填彩,而將石綠,淡赭,潤墨融和在一起,產生「設色相和」,艷不傷雅的藝術效果。

元 趙 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並作此圖相贈。畫中呈現一片遼闊的沼澤地,極目遠眺,一望平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兩山之間錯落著楊樹、小松及不知名的雜樹,遠處一排杉樹,鬱鬱蔥蔥,但有些葉已略脫,樹枝分明可見,葉子染紅染黃,這是秋的信息。山羊五頭,散處在簡陋的茅草屋前嚙食。水邊扁舟數葉,舟上漁叟撐篙,岸邊一漁夫持竹竿敲水趕魚,正待提網。筆墨色彩交融中,帶給了友人周密一幅遙遠的故鄉夢境。鵲山在黃河北岸,相傳昔日每年七八月間,烏鵲飛翔,布滿山巔;又相傳先秦名醫扁鵲曾在這裡煉丹,死後葬此,故名「鵲山」。遠望鵲山,橫列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懸空欲飛。山上原有的鵲山寺、扁鵲祠等古迹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座傳說中的扁鵲墳。

現代 林風眠 秋山圖

《秋山圖》追求一種寧靜而有力的、講究形式和韻味的美,力圖將印象派的外光畫法和中國畫的水墨方法結合起來,或者將西方現代藝術的構成方法融入具象彩墨的描繪之中。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圖

畫中高山崇嶺,茂樹清淡,山腳草堂臨水,水際荻花蕭瑟,堂內隱者怡然自得。表現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濕潤,創造出蓊鬱深秀、渾厚華潤的境界。畫上自題小篆書「秋山草堂」四字,下行楷書又識云:「黃鶴山中樵者王子蒙為畫於淞峰書舍」。

清 惲壽平 錦石秋花圖

此圖以「沒骨法」寫畫,純以色、墨直接點染出形象。畫作既具工筆花鳥的形態逼真之狀,又顯寫意花鳥的生動傳神之魂。畫面色彩明艷柔麗,顯現出一派金秋景緻。此畫中雁來紅、海棠等秋花圍繞太湖石生長盛開,運用沒骨法積染而成,設色清潤,明朗。作者以沒骨疊色漬染法摹寫湖邊一方玲瓏剔透的岩石,石旁海棠、雁來紅等秋花爭艷,搖曳多姿,生機勃發。惲壽平的畫在設色上有一個特點,就是色調淡雅,這幅畫也不例外,清新的設色顯得秀潤、明快,生動自然,而且畫意盡在自題詩中。這幅畫是傳統與寫生的完美統一。

北宋 趙伯駒 江山秋色圖

《江山秋色圖》長卷在明初就被認定為趙伯駒的作品,絹本,青綠設色,圖中所繪顯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綿密,層巒疊嶂,僅在卷之前部有一條長河曲折蜿蜒而遠逝,後卷但見崇山峻岭,錯落連綿而如龍脈,起伏顧盼,開合揖讓,虛實相生,盤桓而上。崇山峻岭,圍繞著一條主線展開,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盤桓的脈絡,因而能錯綜複雜而不亂。現代繪畫流行局部取景,似乎傳統的全景山水已經老朽,但是我們試用框架在全景山水圖中取一局部,就能發現即是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再簡單的局部山水圖,其實也離不開山石、樹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間的組合,也必須有其內在的脈絡。宋代的全景山水圖依然是極好的借鑒。

清 石濤 淮揚潔秋圖

石濤此畫上河岸邊的城牆中屋舍層層。河岸及城牆內外的叢樹以水墨點畫,垂柳與河岸邊葦草用白描畫法。田地與土坡以「拖泥帶水皴」畫出。垂柳和土坡上又有赭石作點,明凈雅潔。下方虛畫,雲霧迷漫。遠處淡墨渲染。畫面的上部有畫家一段富有詩意的題跋,敘述了古揚州的變遷,並抒發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畫面的氣氛,引人聯想。此圖布局新穎,靈活運用了各種筆勢,淋漓盡致地描繪出自然山水變幻莫測的風貌,形成了他自己獨特多樣化的風格。圖繪城垣一角。城內房屋人家,城外荒田坡岸,河川蘆灘。遠處崗巒延綿,煙波杳靄。水面輕舟一葉,一人獨釣。

明 鍾欽禮 雪溪放舟圖

《雪溪放舟圖》是鍾欽禮的代表作,畫中表現的是漁人雪後在寒溪上放舟的情景。畫面蕭寒清幽,遠處山峰積雪皚皚,山的輪廓用重墨線勾勒,樹枝勁虯彎曲,層次分明,深得雪骨水韻之妙。此圖畫雪景山水,溪中一舟,有人倚篷下,溪上枯林掩映茅堂,遠處高嶺隱藏寺觀。用硬筆勾皴,天水墨氣一色。構圖嚴謹,有開有合,帶有濃郁的江南山水特色。

南宋 夏圭 雪堂話客圖

此畫設色畫江南雪景,筆法蒼勁渾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線條丟筆直皴,從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藝術效果。夏圭在畫樹榦、樹葉時多用筆隨意點畫,筆法生動活潑,人物、樓閣已不像馬遠那樣工整細密,而是信手勾畫。由此可見夏圭用筆剛勁而趨於含蓄,這一特點在此幅作品中表現得比較明顯。全圖設色淡雅,構圖迂迥曲折,疏密遠近布置得當,為夏圭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南宋 馬遠 雪灘雙鷺圖軸

雪崖枯枝,蘆竹寒汀,灘旁四隻白鷺,均做瑟縮之狀,寒天的景緻,令人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而濃淡墨色畫出的樹石、遠山和蘆草,對比於留白的積雪處,和幾不見墨痕的白鷺們,在黑白之間,充分表現出清冷的意趣,達到了畫雪得其清的境界。另從岩壁上伸出的枝幹,曲折延伸,勢如蛟龍升騰遊動,這種筆勢往下拖垂,形成長而斜向伸出的畫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馬遠」風貌。此圖為江湖小景,梅枝斜出崖上,梅取折枝特別突出遠折枝」成為他的突出風貌。桃樹枝幹虯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水邊的幾隻鷺,實際上是作為點綴物。畫面境界十分幽遠開闊。

北宋 范寬 雪景寒林圖

此幅採用全景似構圖,畫面層次分明,中心突出。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縈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地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皴擦多於渲染,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皴余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

清 弘仁 西岩松雪圖

大山兀立,山石如刀削般險峻而清朗,岩石上的偃松則冷竣靜寂,整幅作品,布局精密,結構嚴謹,而無板滯之感,得風神懶散、氣韻荒寒的奇致。一場繽紛的大雪之後,天與地之間的一切彷彿都變得一塵不染,聖潔而空靈。面對著弘仁的《西岩松雪》圖,我們的心靈似乎得到了一次凈化,變得平靜而又清爽。止咐此刻,已不覺都市的喧囂紛亂,取而代之的是那份久違了的靜寂與安寧。這就是藝術的神奇魅力。這幅畫中,巍巍群峰,高聳雲際,十分壯觀。看這畫中的山岩,像是錚錚鐵骨的偉丈夫,傲立於天地之間,昂首挺胸,凜然不可侵犯,作品營造出的那種高潔曠達之意境,正是作者心境的寫照。

元 黃公望快雪時晴圖

黃公望畫水墨雪景山水,層岩疊嶺,奇峰寒林,白雪皚皚,寒氣襲人。山下房舍數間,山間升起一輪紅日。天空用淡墨渲染,以烘托雪的潔白,山石用乾筆皴擦,枯樹用濃墨意筆寫之。筆法蒼勁雄奇,線條簡練嫻熟。無款印,黃公望於卷首自識「余以遺景行」,說明此圖為黃氏所作。《快雪時晴圖》畫面除一輪寒冬紅日外,該畫全以墨色畫成,描繪雪霽後的山中之景。通幅用筆柔潤如羽,令人稱奇的是黃公望竟能運用這種極其柔潤的線條建構如此宏大的山石結構,並且使之穩固清晰。

————————————————————

看了上述這麼多幅四季的名作,問題來了,如果將同一個地點的四時景色入畫,分別是什麼樣子呢?春秋哥曾經精心創作了一組這樣的四季山水,對比著看一下,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言「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是不是非常地形象?

趙春秋 《四季山水——春》

趙春秋 《四季山水——夏》

趙春秋 《四季山水——秋》

趙春秋 《四季山水——冬》

不久前,春秋哥又創作了一組四景山水新作,春秋哥曰:春山歸漁、夏山聞瀑、秋山讀易、雪山伐樵,四時之變幻也奇矣,而心不變!

趙春秋 春山歸漁

趙春秋 夏山聞瀑

趙春秋 秋山讀易

趙春秋 雪山伐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春秋 的精彩文章:

簡單四招,清除電水壺裡的水垢
山水畫這麼美,為什麼「看不懂」
哈嘍,親愛的毛驢子
不禮佛 不茹素的海派奇僧——虛谷
趙春秋教你畫霧凇

TAG:翰墨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