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協辦,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承辦的「傳承與變革: 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於2017年9月22—24日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召開。來自美國、日本、義大利、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大陸、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共60餘人參加了會議。

22日晚,南京大學凝眸文學社與重唱詩社先行邀請多多、歐陽江河、王家新、龐培、于堅和朱朱六位詩人參加了「船在海上,馬在山中——詩人見面會」。見面會由南京大學文學院傅元峰主持。當天晚上超過二百位學生來到現場,通過提問的方式與詩人交流。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23日上午的開幕式由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光芒教授主持。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徐興無教授、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系傑出教授奚密教授、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彬彬教授分别致辭。

徐興無教授在致辭中稱讚新詩的張力之美,認為新詩繼承了中國詩歌傳統中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與思接天人的宇宙意識,自覺承擔文化興盛的重擔,同時高度認可了年輕學者的學術成就,南京大學新文學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新詩研究作為其中的重要分支,已成為非常突出和靚麗的學術增長點。奚密教授在會前剛受聘為南京大學客座教授,她在講話中追溯中美兩國在過去新詩發展交流中的因緣,同時期待南京大學與加州大學兩校在未來更深遠的學術合作,推動建設中美兩國新詩研究交流的橋樑。王彬彬教授介紹了南京大學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的發展狀況,並借用胡適《兩隻蝴蝶》中「蝴蝶」這一美麗的意象,表達了對新詩未來發展的祝福。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開幕式後,南京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劉俊教授、南京大學兼職教授郭楓先生主持了大會主題演講,奚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系傑出教授)、秋吉收(日本九州大學副教授)、王潤華(馬來西亞南方大學資深副校長、講座教授)、李章斌(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家新(詩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于堅(詩人)、歐陽江河(詩人)分別進行主題報告,並分別由江弱水(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王彬彬(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教授)、楊小濱(詩人、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西渡(中國計划出版社編審)、朱朱(詩人)、龐培(詩人)、耿占春(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評議。

在主題報告中,奚密教授從文化場域的視角,揭示新詩在社會功能、文化意義、讀者群、美學模式等方面對古典詩的革新與繼承,以「創造性的轉變」來總結與肯定百年新詩的發展,江弱水教授在評議中認為新詩的起源需要從晚清更為繁複和隱現的寫作變化中追溯。秋吉收教授通過描述魯迅與佐藤春夫作品在文字、主題思想上相互影響的痕迹,試圖揭示魯迅的文學創作與日本文學之間的緊密關係,王彬彬教授在評議中肯定了這種文本、史料細緻考證、對比的研究方法,但也指出不宜將日本文學對魯迅的影響落實到每一部作品,這種研究思路也許會造成對魯迅創作中豐富多元的文學資源的生硬分割與簡化。海外五四新詩學,一直沒有在中國新詩版圖中得到重視,王潤華教授通過對海外五四新詩運動史料的挖掘,發現與建構了一條從香港至東南亞,再至歐美的海上詩路,楊小濱教授在評議中首先肯定這一視角,但也提出有關理論有待更為明確的區別與層次性論述。李章斌副教授分享了他近年來對新詩韻律學的研究成果與感受,認為當代詩歌韻律學研究內涵難以達成共識,過於執著於音頓構造的研究範式也不再適用於以自由體為主的新詩文本,這就急需研究者尋找新的關鍵節點,進行理論重構工作,評議人西渡先生則提示韻律分析理論在抒情詩、敘事性長詩等不同詩歌類型中有不同的試用範圍。王家新教授以詩人與翻譯家的雙重身份,結合個人閱讀經驗,對俄蘇詩歌中獨立自由、不依附於任何政治力量的詩歌寫作傳統表達了敬意與嚮往,進而反思中國新詩中何以沒能產生具有高度震撼力量的悲劇詩人,詩人朱朱在評議中提出中國當代詩歌寫作存在多採取二元對立的簡單立場的問題,這種立場實際上和意識形態同構,以此回應王家新教授的反思。詩人于堅提出新詩發展面臨全球化時代中同質化的問題,詩人龐培在評議中,就東西方詩人對世界認知方式的不同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探討了在全球化中,每一個詩人該如何自處的問題。詩人歐陽江河提出詩歌寫作與詩歌批評之間的轉化機制問題,對創作者與批評家在創作過程上的錯位提出憂慮,評議人耿占春教授則回應也可以存在一種與詩歌創作過程同在,將創作始終視為未完成狀態的詩歌批評模式。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在接下來的小組討論中,與會學者與詩人就百年來新詩詩體變革的回顧與展望、新詩規範詩學的建構路徑、西方詩歌譯介與新詩的發展、俄蘇、東歐與中國大陸詩歌比較、兩岸三地新詩比較、中國新詩與舊詩的關係探討等議題展開討論。

在23日下午第一組的討論中,龐培與評議人歐陽江河對目前新詩內部發展與外部環境做出了具有較強當下性的反思。劉俊說明紀弦「橫的移植」論是在發生學而非本質論的意義上提出的,澄清了過往研究界對紀弦這一理論的誤解,得到評議人王潤華的高度認可。楊小濱提出詩歌的戲劇化對新詩主體性表達方式的影響問題,認為應有衝突化、有豐富層次的詩歌表達。冷霜認為對「傳統」認知方式和闡釋的不斷變化,實質上涉及新詩的文學、美學資源選擇,指向對新詩的評價及其前途的判斷、闡說或干預。胡桑(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方岩(《揚子江評論》編輯)論及了新詩現代性的問題,胡桑在對現代性進行梳理以後,試圖建立一種適合於解釋新詩的理論框架,評議人方岩提出重返與觸摸理論歷史現場的閱讀方式,認為對「異化」等問題不要過於急迫地進行價值判斷,這也許可以成為文本閱讀新感受力的來源。朱西(漢學家、多多詩歌義大利文譯者)則以文本細讀與對比的方式,展示郭沫若《天狗》和多多《再會》兩首詩歌中反應時代的不同方式之間的變動細節,王家新在評議中認為她的歷史性眼光頗具啟發性。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在23日下午的第二組討論中,江弱水認為能夠自如創作自由詩與格律詩的詩人才是真正的大詩人,張光芒在評議中指出新詩中並不存在真正的格律詩。耿占春提出修辭這一意義實踐活動,處在「集體圖式」和「個人感知」之間,王珂在評議中認為修辭是詩人在特定的環境下,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手段。西渡認為應該探索一種將內在規律性與自然音節有效結合的詩體,評議人奚密肯定了這一思路。顏煉軍指出當代新詩缺乏共識性判斷的問題,評議人易彬補充了自己關於新詩對傳統開創問題的看法。王凌雲考察了當代詩人對技術的書寫,認為相比於理工科背景的詩人對技術的擁抱態度,部分人文學者對技術的極端否定造成詩歌寫作範圍的愈加狹隘,評議人李松睿認為這一探討恰逢其時。王文勝在對詩歌本身的美學研究中引入了信仰的維度,評議人李潤霞則指出其研究中對現狀關注的不足,繼而論及讀者對宗教背景的詩歌的接受問題。

23日晚,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禮暨詩歌朗誦會在南京大學眾創空間舉行,由詩人黃梵、舒羽主持,40餘位詩人和批評家出席,近200位觀眾聚集在現場,近7萬人觀看了頒獎禮的網路直播。奚密、歐陽江河、谷禾(詩人、《十月》雜誌詩歌欄目編輯)分別為榮譽獎獲得者多多、主獎獲得者蘇奇飛和校園獎獲得者星芽宣讀授獎詞,朱西、賈夢瑋(江蘇省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鐘山》雜誌社主編)和王家新為三位詩人頒獎。音樂人背背、周實、戴星宇分別為三位詩人的詩作譜曲並現場演唱。有25位詩人參加了頒獎禮之後的朗誦會。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在24日第一組的討論中,郭楓在呈現事實的基礎上,對余光中的人生經歷及詩歌進行了重新評價,認為他是「為機變之巧者」的典型,王潤華則認為余光中是在殖民文化背景下,其部分詩歌的確存在原創性不足的問題,但不可以偏概全,完全否認。易彬對穆旦晚年詩歌的眾多異文進行規整、匯校,得出目前所見的穆旦晚年寫作圖景某種程度上是個人寫作、時代語境和編者意願共同作用的結論,評議人西渡予以肯定,並強調版本匯校在新詩研究中的必要性。李潤霞收集整理了大量潛在寫作的資料,考察文革地下詩歌與中外文學傳統的聯繫,評議人方岩提出部分外來資源本來就是權力關係的反映,不應忽視權利結構在傳播中的印記,同時對國內傳播資源的細分和歷史的斷裂性問題提出了異議。達恬地將阿庫烏霧的寫作與非非聯繫在一起,將少數民族語言的創作納入研究視域,擴大了中國詩歌的研究邊界。梁道本關注到電子時代到來之後女性詩歌寫作的新變化。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在24日上午的第二組討論中,朱朱、江弱水就對新詩主體性問題的展開討論,朱朱用「成為他人」來表述詩歌寫作中主體分化的問題,評議人江弱水進而提出主體分化理念在詩歌語言中的具體呈現同樣值得我們注意。何言宏從文化研究角度,談及大眾網路傳播與詩歌小雜誌之間的關係,當代詩歌生態中官方與民間混合體制帶來的問題,評議人王家銘批評了大眾詩歌創作借用傳統濫調,無法寫出更複雜的個人體驗。王珂以個人學術史為案,談論從形式研究轉為內容研究的轉變,奚密、葛飛就「新詩」與「現代漢詩」兩種名稱所包含的學術視野、學科範式與研究圖景做出區分,提出要注意中國大陸以外的詩歌研究,同時也應走出書齋,結合社會學對文學生態做出更為實質的研究。張光芒認為翟永明所操持的女性話語更多地呈現為一種視角而非立場,這使營造一種超越性的審美空間成為可能,評議人王文勝由男女在話語權上地位不同的事實,提出與張光芒不同的觀點:翟永明恰恰是從女性立場出發寫作男女無法溝通的問題,而非超越這一立場。索菲亞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詩中語言中心主義的各種傾向進行了分析,評議人王凌雲進一步補充,認為在21世紀的寫作中,詞語的物質性、身體性隱喻泛濫成災,修辭套路需要節制和清理。

在小組討論的同時,還舉行了第25屆柔剛詩歌獎獲獎作品研討會,格風、谷禾、黃梵、黃砉、李檣、李章斌、梁雪波、馬鈴薯兄弟、夢亦非、歐陽江河、龐培、蘇省、孫冬、徐俊國、楊小濱等詩人和評論家,以及三位獲獎詩人多多、蘇奇飛和星芽參加了研討,研討由南京大學文學院傅元峰教授主持。在研討會上,歐陽江河以詩人和讀者的雙重身份指出了主獎獲得者蘇奇飛的詩作帶給他的閱讀驚喜,並認為星芽的詩帶有「原文」的素質。黃梵認為星芽詩歌描述的動物意象是自我的映像。谷禾認為柔剛詩歌獎應當獎給「例外」的、「非主流」的詩人,獎給具有獨特個性的寫作。楊小濱稱讚了蘇奇飛詩歌的「新古典主義」色彩,和多多不妥協的寫作態度。夢亦非認為星芽採用了與「學生寫作」完全不同的寫作方式,而蘇奇飛的詩是否與當代生活關係不大,缺乏「新」的元素。徐俊國評價星芽的詩歌充滿陷阱,是帶有魔幻主義色彩的「老童話」,而蘇奇飛的詩是帶有悲憫的驚險的詩。蘇省認為星芽的詩歌里有可怕的成熟,質疑了蘇奇飛詩歌對於禪宗等元素過於執著,使得詩歌不夠柔和。馬鈴薯兄弟對蘇奇飛日後的寫作提出了融合更多當代性的期待。主獎授獎詞起草人梁雪波也認為蘇奇飛需要在古典的影響下加入「新」,稱讚了星芽詩歌原生的特質,並舉例分析了多多詩歌的「圖像性」。榮譽獎授獎詞起草人李章斌從「非格律韻律」的角度指出多多對節奏的自覺是「歌者的自覺」。龐培再次肯定柔剛獎二十五年來的民間性和獨立立場。孫冬提出星芽的詩還可以再猛烈一點,而擔憂蘇奇飛的詩歌會因為缺乏與個人生活的互動而產生匠氣,成為符號。黃砉特別提到了多多詩中「小男孩」的意象,建議蘇奇飛從中國古代的山水詩中尋找靈感,並認為星芽多用動物意象是母性的表現,會產生強大的力量。多多認為詩歌的音樂性之中,旋律只是一小部分,根本在於音響,聲音先於語言,而沉默先於聲音。蘇奇飛和星芽也分別闡述了各自的詩歌觀念,並對各位批評家的讚揚與建議做了認真的回應。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會議閉幕式由王彬彬教授主持,各分組主持人何言宏、王珂、冷霜、耿占春、傅元峰分別做了總結髮言,秋吉收教授代表海外學者做了總結髮言,稱在這次的學術討論中,他目睹了中國當下正在發生的新詩創作,對新詩有了更加感性生動的認知。

傳承與變革:紀念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國際會議 暨第25屆柔剛詩歌獎頒獎會在南京大學隆重召開

三天的會議討論成果豐碩,眾多學者回顧新詩發展的歷史,提出許多問題,並留下討論的空間。國際學者的交流為新詩研究提供了更開闊的視野,帶來了新的啟示。本次會議在新詩百年誕生之際,從歷史描述和理論探討兩方面使新詩研究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何時石嶺關山路,一望家山眼暫明丨讀典
新詩百年·詩養童年 著名詩人楊克為孩子編選《給孩子的100首新詩》
求救者丨每日好詩
魯迅最空靈的散文:秋夜
熟悉的面孔愈來愈少 山上的新墳愈來愈多丨每日好詩

TAG:中國詩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