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你的壞情緒,暴露了低層次的認知

你的壞情緒,暴露了低層次的認知

GIF/521K

一個人的壞情緒,往往暴露了他低層次的認知水平;相反,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他的情緒往往就會越穩定。

一、一個人的壞情緒,暴露了他低層次的認知

有一次下班回家時下大雨,因為沒帶傘於是就在公司大廈的一樓大廳處等雨停。

彼時公司IT部的鄒工路過大廳,手上拿著車鑰匙正要去取車,見我沒帶傘,又同他順路,便主動提出捎上我。

大雨天交通一般不如平日里順暢,這不,平時只消半小時車程便能到家,這次愣是爬行了一個小時還沒走到路程的一半。

鄒工頻繁看錶,臉上微微有慍怒之色。

他說:

今天我兒子過生日,答應晚上給他慶生的,這堵車都不知道要堵到什麼時候了,真是氣人。

我只好安慰道:「下雨天是這樣的,咱再等等,你兒子能理解的。」

好不容易車流鬆動了些,可排在我們前面的那輛車卻遲遲未動,鄒工一邊鳴喇叭一邊朝窗外喊了句:「喂,瞎了眼啊,還不走。」

前面的車主似乎聽到了,探出頭也朝我們喊了一句:「你說誰瞎了眼呢。」

「那你倒是快走啊。」他又怒氣沖沖地朝前面的車喊了一句。

前面的車終於開始走了,可還沒走幾分鐘,就又塞住了。鄒工低聲抱怨了幾句。

這個時候,他電話響了,聽他說話的語氣估計是妻子打來的。

他起初語氣還算正常,可到後來他的音調越來越高:「我是答應了小希早點回來給他過生日,可現在堵路上了我有什麼辦法。」

電話那邊又說了些什麼,只聽他對著電話里大吼:「你們等不及了就先吃,催什麼催。」

說完一下子摁掉了電話。

車廂里一陣低氣壓,素聞IT部鄒工是個火爆脾氣,在他手底下做事的人每次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個不小心就碰到他的雷區。

我又想起去年8月份公司組織全體員工去海南三亞旅行,可帶家屬同行。

在到達酒店的第二天早餐時間,由於他五歲的兒子放暑假好不容易出來玩一次,對什麼都感到無比新奇,遂在自助餐廳溜達。

其間鄒工也喝止過兒子,可是小傢伙依然這裡瞅瞅,那裡看看。

不料兒子走到水果區時腳下一滑,撲到了桌上的果盤裡,桌上的盤子和水果傾瀉而下,一時間碗碟碎了一地,所幸小朋友只是被果漬濺了一身,未曾受傷。

聞訊趕來的鄒工看到一地狼藉和周圍人的目光,氣不打一處來,大聲呵斥兒子不懂事,言語間不僅有憤怒和責備,還威脅他「再不聽話就把你留在這裡不帶你回家」。

兒子剛摔了一跤驚魂甫定,又見父親目露凶光言辭甚厲,又驚又怕,哇的一聲哭出來。

這下鄒工更惱火了,指著兒子的鼻子大喝:「你再哭一句信不信我打你。」

當時幸好他部門總監過來解圍,領走了孩子帶去洗漱了,他才得以耐著性子同酒店的工作人員處理了這一地的狼藉。

鄒工已經在公司幹了10年,可一直沒升上總監。

我在公司經常聽到同事對鄒工的普遍評價便是:

人不錯心地也好,但就是脾氣不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好像隨時都要爆發。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可能引發他們某種極端的情緒,於是他們會苦惱煩悶心生怨氣,甚至會產生攻擊性行為。

百科裡對於「情緒」一詞的解釋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換言之,情緒往往是我們的內心對於外在事物認知的內在投射。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對一件事情的判斷就會越局限,潛意識裡對於事情的處理方式也就越單一。

而當大腦頓時找不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時,心理積攢的憤怒、煩悶等壞情緒就會跳出來,主導人的行為。

而這時的「行為」,反映在嘴上,就是爭執;反映在肢體,便是攻擊。

因此,一個人的壞情緒,往往暴露了他低層次的認知水平;相反,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他的情緒往往就會越穩定。

二、克服認知缺陷是改善壞情緒的唯一方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有一套關於情緒的成熟理論:ABC理論

該理論認為外界事件是A,人們對於外界事件的認知是B,情緒和行為反應是C。

而引起人們情緒和行為反映C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A,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B。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譬如當下在公路上經常發生的「路怒症」。

被堵車被超車後,難免心裡會升騰起一股無名火。

此時一個衝動易怒的司機往往會覺得「我好好地開著車被你堵了路超了車真是豈有此理」,於是心生怒火一路鳴笛非要再次超上去。

然而情緒穩定的司機卻會覺得「被超車那就被超吧,他走他的,我走我的,有什麼大不了的」,依舊悠閑地開著車安全地到達了目的地。

如此看來真正需要為我們情緒買單的並非是他人「超車」的行為,而是我們自己對於「被超車」這件事情的認知。

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的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物,而是應該克服認知偏差和認知缺陷,通過改變和深化認知,進而改善壞情緒。

王陽明一生羈絆重重坎坷難行,下詔獄、遭廷杖、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或許早就被各種抑鬱情緒殺死了。

但是王陽明對於困頓和苦難的認知,卻來得積極樂觀得多。

在贛州時,陳九川和其他同僚胸中抑鬱苦悶,相繼一病不起,只有他依然精神矍鑠。

他在札記里寫道:

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我始終保持了積極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抑鬱哀愁。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心境的唯一方法便是對於逆境和苦難的正確認知,不被壞情緒支配。

由此提出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學說,即是創造人的內心與自身的和諧,被奉為認知學的經典。

曾國藩贊其為「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蔡叔在《認知突圍》一書中提到:

世界雖很複雜,但千頭萬緒總有源頭。這個源,便是底層知識,對它的正向修繕是成長的關鍵所在。而提升認知,就是提升底層知識的正確性。

當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越高,讀書越多,見識越廣,底層知識的構築就會越正確、越牢固,由此培養而成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於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判斷也就會越正確、越穩定。

如此,在面對外界事物的衝擊時,才越不會被情緒奴役,反而得以掌控情緒。

三、最優秀的人,都是善於提升認知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別讓情緒失控害了你》一書中提到:

每個人都有情緒自控的能力,那些聲稱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人,實際上是得了某種負面情緒的上癮症,這種上癮可以為自己開脫責任、為自己的失意辯護。

大約在兩千年以前,希臘哲學家埃比克泰德就曾經說過:人的煩惱並非來源於實際問題,而是來源於看待問題的方式。

因此,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改變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來控制負面情緒。

而那些優秀的人並非沒有情緒,他們只是不被情緒所左右。

「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源於內在的自信與魄力。

巴洛特利天賦異稟,但脾氣火爆。在訓練時會與隊員內鬥,在比賽時會與對手球員、裁判甚至球迷起衝突。

梅西雖資質不如巴洛特利,但卻是球場上的謙謙君子,每一次不管遭遇什麼突髮狀況,都能控制情緒沉著冷靜地迎戰。

直至目前為止,巴洛特利還沒拿過金球獎,而梅西則依然是拿獎拿到手軟的天皇。

在梅西一類優秀的人的認知里,與其揮霍情緒圖一時痛快,還不如留著所有力氣變強大。

正是有了這個信念,他們才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被壞情緒左右。

人的一生,與其浪費在發脾氣上,還不如多讀書,多思考,多歷練,多固化自己的底層知識。

待認知水平提升,你會發現以往那些讓你火冒三丈的事情不過是一段得過且過的小插曲,完全不必介懷。

時間寶貴,你要留著所有力氣變美好。

正如拿破崙說的: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強大。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原創不易,隨心打賞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屬貓(woshimiaoji),爸媽內參(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

GIF/142K

劉媛媛:你到底怎麼考上北大、獲得超演冠軍,當上CEO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婚姻是易耗品,不能只使用而不經營
經典說說:女人的眼淚是武器,男人的微笑是盾牌
遠離這3種低層次的人
男女之間最靠譜的關係,是兜底
為什麼碎片化學習越學越累?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