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長著嚇人獠牙的小恐龍卻是溫順的素食主義者

長著嚇人獠牙的小恐龍卻是溫順的素食主義者

長著嚇人獠牙的小恐龍卻是溫順的素食主義者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牙齒是恐龍生存鬥爭中至關重要的結構,無論是做為進食的工具還是殺戮的武器。不過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恐龍與哺乳動物不同,它們並沒有複雜的齒系,嘴中的牙齒都是的。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恐龍都長有一樣的牙齒,比如今天要介紹的畸齒龍。

奇特的小傢伙

塔克畸齒龍(Heterodontosaurus tucki)在1961至1966年的南非許多地方被發現,目前已有2具以上的完整化石,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種恐龍的身體構造。

圖註:位於加州大學古生物博物館的畸齒龍化石複製品,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畸齒龍屬名的含義是「不同尋常的牙齒」,種名則是為了獻給它的發現者格克·塔克(GC Tuck)。這種恐龍的體型非常小巧,其中一具最完整的的標本(編號SAM-PK-K1332)全長大約為1.18米,體重大約為3.5千克,可能比一隻家貓還要小。另一隻較大的個體估計可以達到1.75米長,與成年男子的身高差不多,體重為10千克左右,依然非常的小巧。

圖註:畸齒龍SAM-PK-K1332與成年男子的體型對比,比例尺為1米。Rax博士製作

圖註:畸齒龍的骨骼圖,GetAwayTrike繪製

除了小巧的體型,畸齒龍的長相也與其他恐龍有顯著的區別。畸齒龍的頭骨短而高,呈一個三角形。眼睛很大,眼眶上面有一個圓環狀的遮擋物。附上血肉後,畸齒龍有一半左右的眼球被遮擋住,因此目光看起來非常銳利。脖子和軀幹呈優美的S形,身後還有條細長的尾巴。相比大多數的兩足恐龍而言,畸齒龍的前肢很發達,以至於一些觀點認為其實畸齒龍是用四足行走的。畸齒龍的其他特徵顯示它們是兩足動物,或許它們可以在兩足步態和四足步態之間靈活的切換。

圖註:畸齒龍的四足與兩足行走狀態,Gregory S.Paul繪製

由於畸齒龍屬於比較原始的鳥臀類恐龍,因此它們保留了許多原始的特徵:比如前肢有五個手指,前三隻手指較大,剩下的兩隻較小;腳上長有四個腳趾,指甲很尖銳,整體構造看起來更像是獸腳類,而和晚期的那些鳥臀類呈蹄狀、圓潤的指甲不同。此外,近年的研究表明畸齒龍的前後肢都具有一定的抓握能力,因此可能有用不俗的攀爬能力。

圖註:畸齒龍的前後肢,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伶牙俐齒

畸齒龍的名字恰到好處的反應了其最突出的特徵,它的嘴中長有三種不同形態的牙齒:最前端的頜骨沒有牙齒,在稍微靠後的地方有少量的小型具有切割能力的牙齒;第二種牙齒是一種呈圓錐形的類似犬齒的獠牙,一共有四顆。上頜獠牙的後部有一個凹槽,剛好能容納下頜更大的獠牙。第三種則是長在兩頰的長方形的牙齒,類似更晚出現的鴨嘴龍類,具有碾磨功能。

圖註:畸齒龍的頭骨,圖片來自維基

畸齒龍頰部的牙齒表明它們是典型的植食動物,早期的鳥臀類就已經具備了這種適合咀嚼研磨植物的功能性牙齒。通過對畸齒龍頭部肌肉的研究,證明它們具有比較發達的咀嚼肌肉群,足以處理粗糙的植物纖維,頜部還可能有一層銳利的角質喙,配合前端的牙齒能夠很好的切割植物。

圖註:畸齒龍的頭部肌肉重建,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圖註:畸齒龍的下頜骨,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圖註:畸齒龍頭部復原,圖片來自網路

最令人費解的是畸齒龍的那兩對獠牙,關於其獠牙有太多的推測和猜想。首先想到就是具有類似結構的現代動物——麝。因此人們推測獠牙可能是畸齒龍用於族群內部鬥爭的工具,或者也可能是它們性二態的特徵。

圖註:醒龍的頭部重建,自己觀察可見其缺乏獠牙,其他部分與畸齒龍非常類似。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三種畸齒龍科的恐龍頭部對比。從左到右分別是畸齒龍,醒龍,天宇龍

迄今為止發現的大多數畸齒龍科都具備獠牙,甚至是未成年的個體。因此說獠牙可能在畸齒龍類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兩性的特徵。

從畸齒龍的生存環境來看,或許這獠牙還有其他的用途。畸齒龍的生活在乾旱的環境中,食物資源相對比較匱乏,這也解釋了為何畸齒龍的牙齒如此適合處理粗糙的植物。必要的時候,畸齒龍或許還可以捕捉一些小型的動物來補充營養,這對獠牙則在這時候充當了殺戮的工具。

作為長有獠牙的素食者,畸齒龍是恐龍家族中比較特殊的一支,看似溫順的它們在必要的時候也會變成殺戮的製造者。

參考資料:

1.Seebacher, F. (2001).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allometric length-mass relationships of din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 (1): 51–60. ISSN 0272-4634. doi:10.1671/0272-4634(2001)021[0051:ANMTCA]2.0.CO;2.

2.Galton, P.M. (2014). "Notes on the postcranial anatomy of the heterodontosaurid dinosaur Heterodontosaurus tucki, a basal ornithischian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South Africa" (PDF). Revue de Paléobiologie, Genève. 1. 33: 97–141. ISSN 1661-5468.

3.Porro, L.B.; Butler, R.J.; Barrett, P.M.; Moore-Fay, S.; Abel, R.L. (2011). "New heterodontosaurid specimens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southern Africa and the early ornithischian dinosaur radiation" (PD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101 (Special Issue 3–4): 351–366. ISSN 1755-6929. doi:10.1017/S175569101102010X.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活著的『趙一曼』:抗聯二路軍軍委委員田仲樵老人碎片(下)
宗教徒總愛說「不要迷信科學」,這句話對嗎?
用草甘膦抹黑轉基因堪比崔永元談氯化鈉
談談哲學的局限性
轉基因農作物能不能留種?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