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隋煬帝楊廣:大好頭顱,誰人斫之?

隋煬帝楊廣:大好頭顱,誰人斫之?

文質彬彬,威風凜凜,只道是并吞八荒,功蓋萬古,橫槊賦詩,笑傲前塵,卻不料南征北戰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著如畫江山都喪盡,好頭顱也與那肝膽分。這是《百家講壇》蒙曼老師的詞作《大隋風雲》,給予了隋煬帝楊廣極高的評價。然千百年的傳說傳下來,隋煬帝被傳是一位暴虐昏庸,橫徵暴斂,勞民傷財,好色如狂,弒父篡位的昏君。那真實的楊廣真的是這樣嗎,大隋王朝二世而亡,僅僅存在38年,癥結全在楊廣的昏庸嗎?若真是這樣,那唐人為何會發出「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的感嘆呢?筆者在此拋磚引玉,希望可以和各位共同討論一下。

隋煬帝楊廣的父親楊堅以外戚身份,關隴軍事貴族出身聯合其他貴族篡權,然後以北周統一北方的基業,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來的再一次大一統。上位後針對南朝三百年的弊政,立即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中央官制行政體制運行,整合成三省六部。

三省指的是內史省(唐朝搬過來改名中書省),負責謀劃決策;尚書省,管轄六部執行具體事務;門下省用於審核議論。這套行政體制大大改善了官員冗餘的現狀,提高了辦事效率,後世一直沿用。

2:地方官制改革。北朝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機構改為州、縣二級。廢除地方行政機構的僚屬任免權。地方人事任免權收歸朝廷吏部。此項意為集權。

3:開皇律。沿襲的是北朝一脈,後來中華法系的里程碑唐律也是以此為藍本。

4:推行均田制,大索貌閱法、輸籍定樣,積蓄人力財賦,軍事經濟實力大幅增長。

5:設置糧倉,改革貨幣。

6:府兵制,沿習北朝軍事傳統。即軍隊由募兵制的非職業轉向朝廷直轄地方上的平時農耕操練戰時大用的職業軍隊。

開皇年間的這一系列改革,目的十分明確,最終目的就是集權,一步步削弱地方世家門閥和朝廷貴戚集團。動搖了上層管理階級的利益。已經為後來大隋滅亡埋下了伏筆。

及至隋煬帝楊廣登基,將年號定為大業,是打算好好成就一番事業的。說到這裡,簡單提一下後人言楊廣好色成狂,弒父篡位的根源,唐修隋書記載,楊廣他爹快死的時候,楊廣調戲了他爹的后妃,他的後媽,事情敗露後,文帝不悅,欲易儲,暗指隋文帝楊堅因此被弒。這是沒有史實依據的。文帝本紀里記載:「甲辰,上以疾甚,卧於仁壽宮,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寶殿,時年六十四。」文帝崩時十分安詳,還和各位大臣一一道了別,楊廣弒父應當是唐人蓄意抹黑。

回歸正題,大業皇帝在位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呢?

1.遷都洛陽,虎視天下。

2.大運河。大運河以會稽、洛陽、涿郡(北京)為三大結點,四段運河由涿郡到餘杭(杭州)。大運河連接了南北人民,實現了南北融合,大大方便了交通。實在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功業。

3:科舉制度。

恢復國子監、太學、州縣學,大開寒門舉士,衝擊上層建築的入門通道,打擊世家門閥勢力。

4:藏書。

設立秘書省專門負責藏書,宮廷秘閣民間所藏之書,均摘抄50份副本,藏於修文殿皇家藏書樓,體系完備、種類齊全,整理歷代書籍,遺留後世。

5:開疆闊土。

打擊北方突厥、契丹等胡族;重建絲綢之路,打通西域;高句麗三戰。

只是伐高句麗之戰。隋亡矣。

以上任何一種,都需耗盡一個帝王一生的時間,然而隋煬帝楊廣卻想要窮他個人一世便將這些全部做到。

然而革舊除新,必然會受到舊勢力的反噬。

隋文帝改革行政體制,就是因為不光有民族融合問題,這幾百年大分裂養出來的世家門閥舊貴族,軍功貴戚新貴族,一個控制了吏治仕途文官系統,一個掌握了軍隊實權,皇帝在這數百年門閥政治里,就是幾個大家族聯盟組成的上層建築領袖,向心力不強,地位鞏固度低,損害了一個巨頭的利益,幾個家族聯合起來馬上就能改朝換代。

隋煬帝親征高句麗,以大隋國力,滅了高句麗易如反掌,然而君主不知兵剛愎自用,且窮全國之力意氣用事,不計代價,欲畢此功於一役。一次兩次三次,國家機器超負荷反覆運行多次,底層農民會起義也不足為奇。但是只要國家上層穩固,鎮壓起義容易得很。然而楊堅楊廣兩代一直不遺餘力地在集權在傷害魏晉以來數百年的家族大聯盟傳統。

終於,上層建築出現裂痕了。

并州晉陽李淵為首的隋帝國支柱,關隴軍事集團,反了。

山東世家大族擁立竇建德,反了。

內部貴戚朝臣宇文家族、王世充,反了。

大隋已無力回天。

徒有歸風心,無復因風力。

大好頭顱,誰人斫之?

有聯曰:征吐谷,討高麗,用兵力既勞民力,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後世論名,可與漢武齊功;

建東都,修運河,享獨樂不與眾樂,雖罪在當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今朝評績,當和禹王同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水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一傻36年,一朝登基,英明神武,被稱「小太宗」

TAG:口水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