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

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



特別提醒:此文為再次推送,分享給新來的還沒有讀過的朋友。




坐觀君到了帝都之後,才知道冬至這天是要吃餃子的。這種習俗,據說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那天施捨治療凍耳朵的葯而留下的傳統。但也有說法認為,過去老北京有

「冬至餛飩夏至面」

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

匈奴

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之後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不過,後一種說法應該屬於野史。畢竟現在冬至北京人還是吃餃子居多。至於南方,據說是吃湯圓?反正我在南方時,啥也沒吃過。



言歸正傳。和上面提到的內容相關,繼續講匈奴。




上次在

《史上最有趣匈奴史》

(點擊標題可跳轉查閱)中留下了題目中的這個坑。在那篇文章提到,

留在漢地的南匈奴最終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消失於歷史,這個問題就算是已經回答了。那麼,西遷的那支北匈奴究竟去了哪裡捏?這就是今天坐觀君要填的坑。也有不少同學問到這個問題。



坐井觀天(ID:china_2049)綜合自人民網、

陳明遠搜狐博客文章及其他網路資料


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轉發朋友圈




關於這個問題,的確是存在爭論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著名的《全球通史》中認為這兩者就是一撥人,也就是說,匈奴人被大漢朝打散後有一部分流落到歐洲,建立了

匈奴帝國

,令歐洲人聞風喪膽。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從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匈奴的恐怖記憶。公元1世紀,在東方已成為「喪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不僅找回了昔日的榮耀,還引發了歐洲社會的大變動,從而改變了歐洲歷史。



為了理解後面的內容,我們再來簡單回顧一下匈奴的大概歷史。




根據《史記》《漢書》《後漢書》等歷史記載,匈奴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期),衰落於公元1世紀(東漢時期),在歷史上活躍了300年。它在古代華北各族中,最先統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區,並建立

「匈奴單于國」

政權。




據《辭海》載:「匈奴,中國古族名,亦稱胡。戰國時活動於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之際,冒頓單于統一各部,勢力強盛,統治了大漠南北廣大地區。漢初,不斷南下攻擾,漢朝基本上採取防禦政策。漢武帝時,對匈奴轉而採取攻勢,多次進軍漠北,匈奴受到很大的打擊,勢力漸衰。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韓邪單于附漢,次年來朝。其後六七十年間,漢朝與匈奴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為二部:南下歸附漢朝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西晉時,南匈奴曾先後建立趙、夏、北涼等國。其後,華北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原匈奴故地,50萬南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為鮮卑人而被融合。

北匈奴於漢和帝時被東漢與南匈奴所擊敗,部分西遷。」






那麼,他們到底西遷到了哪裡?這個問題就是今天坐觀君要和大家聊的重點。歷史過去了,就會成謎。所以,分歧和爭論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種說法,認為匈奴西遷後到了歐洲,成為讓歐洲人顫抖的匈人。




公元89至91年,北匈奴主力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

中國學術界也長期以來不知匈奴人西遷後的下落,直到清末元史學家

洪鈞

於19世紀末出使俄國時瀏覽了西方史籍,才明白了歐洲歷史上的

匈人

即中國歷史上失蹤的匈奴人。洪鈞後來在他所著的《元史譯文補正》中向中國學術界介紹了匈奴人攻入歐洲的整個過程。




最初的歐洲人對匈人的來源也茫無所知,直到18世紀後期,法國人

馮秉正

將朱熹的《通鑒綱目》翻譯成法文《中國通史》後,西文中才有了較為詳細的中國歷史,法國人

德.揆尼

根據《通鑒綱目》等書,寫成了《匈奴、突厥、蒙古及其西部韃靼各族通史》,敘述了匈奴人早期的歷史,並論證了歐洲的「匈人」即中國歷史上的「匈奴」。




有人還專門梳理了一下匈奴人西遷的經過和在歐洲的活動。據說,大概過程是下面這樣子的。為保持完整,下面最開始有些內容可能會和以前的稍有重複。算是加深印象吧。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反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

呼韓邪單于

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

郅支單于

,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係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




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

竇固、耿忠

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

竇憲、耿秉

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與其說是西遷,還不如西逃貼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

索班

。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

班勇

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

斐岑

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

呼衍王

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

司馬達

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藉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于

巴蘭姆伯爾

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此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

瓦連斯

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於佔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佔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的活動





在打敗哥特人,佔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開始急劇增加,同時,小部分的匈奴騎兵仍然在騷擾臨國:一股匈奴騎兵渡過了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騷擾羅馬帝國;另一股匈奴人,於公元384年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攻佔了愛德沙城;還有一股匈奴人於396年,侵入了薩珊波斯帝國。整體而言,匈奴人這段時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羅斯草原休整為主,為下一步的大規模入侵積蓄力量。




匈奴烏爾丁大單于的活動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而此時的匈奴正處於

烏爾丁大單于

的統治。烏爾丁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

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他都能征服。

公元400年,匈奴在烏爾丁大單于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西羅馬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烏爾丁大單于的宏圖大志還未實現就一命嗚呼了,公元408年,烏爾丁率軍騷擾東羅馬帝國,在搶得大量財物準備撤退時,遭羅馬人的襲擊,烏爾丁大單于就這樣戰死在沙場。





匈奴帝國的建立





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在

奧克塔爾大單于

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單于王庭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烏爾丁大單于死後,匈奴帝國沉寂了一段時間,而在奧克塔爾大單于率領下,匈奴帝國又開始興盛起來,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

盧加

繼承了王位。盧加大單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來確保邊境的安寧,匈奴人的榮耀終於在西方找了回來。




阿提拉大單于統治的確立





434年,盧加單于去世,他的兩個侄兒

阿提拉和布列達

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布列達單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大單于。阿提拉更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在他的率領下,整個歐洲都沉浸在對匈奴的恐懼之中,匈奴帝國的鼎盛時期來到了。





鼎盛時期的匈奴帝國




阿提拉大單于獨自掌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不過戰爭的矛頭卻指向了北歐和東歐。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而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向匈奴投降。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于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於是,阿提拉大單于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


阿提拉的高盧戰記





450年,阿提拉大單于在完成了對東、北、南的征服後,將矛頭指向了西羅馬帝國。該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如此過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羅馬皇帝的拒絕,於是阿提拉大單于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當年,阿提拉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僕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奴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匈奴軍主力又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



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雕塑




此時,面對共同的敵人,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放下他們的爭鬥,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尋機與敵決戰。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開了大決戰。戰鬥打得非常慘烈,僅過了一天,雙方戰死者就達15萬人,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余部也撤離戰場,而匈奴也損失慘重,無力再進攻,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上帝之鞭對西羅馬的懲罰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被稱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開始了對西羅馬的懲罰。阿提拉率領的匈奴軍隊翻過了阿爾卑斯山,攻入了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此後,匈奴人攻佔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



(右邊是歐洲人繪製的阿提拉肖像,左邊的是好萊塢電影《博物館奇妙夜》中的阿提拉,大家是不是還有印象?)




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

利奧一世

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送到匈奴,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義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阿提拉神秘的死亡與匈奴帝國的瓦解




公元453年,阿提拉迎娶一位日耳曼族的新娘伊爾迪科,婚宴上他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眾人走進新房,發現阿提拉血管爆裂,倒在血泊中氣絕身亡,而他的新娘縮在床角瑟瑟發抖。當時有人認為阿提拉死於循環系統疾病,也有人懷疑是伊爾迪科謀殺了阿提拉。在阿提拉的葬禮上,匈奴人割斷頭髮,刺破臉頰,用鮮血悼念他們的國君。阿提拉的棺材分為三層:最外層是鐵,第二層是銀,最內層是金,以象徵他的不朽功業。匈奴人堵塞一條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遺體埋葬在乾枯的河床下,然後再開閘放水。所有參與施工的奴隸都被處死,以便使後世的盜墓者無機可乘。他的墳墓至今未能被找到。



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于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匈奴帝國的內戰,給了被奴役民族以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摧殘以及匈奴引發的蠻族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末代皇帝、6歲的

羅慕洛

被俘虜,西羅馬帝國自此滅亡,標誌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但是!以上只是一種說法。




不少人認為,

上面提到的匈人和匈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

吉本

Gibbon)

在其

《羅馬帝國衰亡史》中雖然也

同意匈人即匈奴說,但是吉本覺得詳細考證匈奴西遷的具體過程並不可能。這也由此引起了很多學者對匈人即匈奴說的懷疑。而法國歷史學家

克拉普洛特

認為匈人非匈奴人,認為匈奴人屬於突厥語系。

英國學者

伯利

甚至說,吉本的說法「是憑藉幻想,而不是根據歷史事實」。此後,關於這個問題形成了兩派,長期爭論不休。

直到現在,仍有人堅持匈人是匈奴人,也有人主張匈人非匈奴,匈人的來源不可知。

關於這個問題,坐觀君

(微信號:china_2049)

將考慮專門分享文章。




不管怎麼說,如彗星一現的匈奴帝國不久便在歐洲歷史上消失。此後幾百年間,原來的匈奴人去向如何?不得而知。但五百年後,一個叫匈牙利的國家在歐洲產生。




由此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今天的匈牙利人和匈人究竟有沒有關係?




現任匈牙利總理

歐爾班

說:可能有,也可能沒有。他是這麼說的:

「匈牙利民族來自東方,毫無疑問我們的祖先來自亞洲。歐洲人認為我們是匈奴的後代,雖然還沒有確鑿的史料證據,但我們相信這是真的。比如我們的家庭觀念也非常濃重,我們姓氏也是姓在前名在後。」





那到底有沒有關係?這個可沒有定論。來看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陳明遠

的觀點。




過去普遍流傳

「匈牙利就是匈奴後裔」

的說法,但一直沒有成為學術上的定論。那麼究竟如今匈牙利人與漢代匈奴有什麼關係呢?




現代匈牙利國人可能有一部分是古匈人即匈奴人的後裔,然歷經一千多年,這部分的匈奴人難以避免地要和其他歐洲及後來進入歐洲的亞洲各民族相互通婚和融合。




在匈奴帝國解體後,日耳曼部落統治了這裡將近100年,接踵而來的是阿瓦爾人,在他們近200年的統治下,斯拉夫民族開始滲入。




很多學者認為:

匈牙利 Hungary 這個名字並不是由「匈奴」一脈傳承的,而可能來源於後起的歐諾古爾(Onogur)人。

【註:匈牙利共和國的國名,英文寫法為:The Republic of Hungary, 而他們祖國自己的稱呼為 「馬扎爾共和國」 Magyar Kztrsasg】




在阿提拉之後500年,即公元9—10世紀,才誕生了匈牙利國家。




今日匈牙利人和芬蘭人同源,但他們並不屬於印歐血統。目前,匈牙利史學界有關匈牙利人(稱為

馬扎爾人

Magyar 相應的國家名簡稱 Magyarország )的來源達成共識——

9世紀,一支來自

烏拉爾山的游牧民族(即馬扎爾人)

長年向西跋涉,領袖阿爾帕德大公聯合7個主要部落,在公元896年大舉進入歐洲中部多瑙河中游(現匈牙利);公元1000年,阿爾帕德家族的後代聖·伊斯特萬建立了匈牙利王國。為紀念開國功勛,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英雄廣場上豎立了一座氣勢宏偉的紀念碑,7位古代騎士組成了精美的青銅群像。他們的裝束與古代歐洲騎士的不同,但有烏拉爾游牧民族的特點。




那麼,這一支來自烏拉爾山地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後裔嗎?




這個話題近來得到解決了。正確答案是否定的。




我(陳明遠)查閱到的學術檔案表明:「芬蘭—烏拉爾」歷史學派依據語言學研究成果,認定匈牙利語屬芬蘭—烏拉爾語系,由此確定匈牙利人(馬扎爾族)的祖先同芬蘭—烏拉爾民族較親近,而跟「匈奴」(應該屬於突厥語族)並沒有關係。




現在,由匈牙利科學院支持的官方結論也認為,

匈牙利人的祖先最早來自歐亞大陸交界地帶烏拉爾山麓附近的一支游牧民族「芬蘭—烏戈爾族」即馬扎爾族,他們並不是匈奴人,血統上不是匈奴人的親戚,語言上也沒有什麼關係。

馬扎兒人原居西亞,系由公元9世紀進入歐洲,馬扎兒的稱謂最早見於《元史。速不台傳》。




今日一千萬匈牙利居民以

馬扎爾人

為主。匈牙利科學院認為今日匈牙利人並不是漢朝歷史上的「匈奴」後裔(在文化、語言和宗教三方面,都缺乏有力的證據)。匈牙利學者王俊逸(中文名)曾提交論文《匈牙利人如何看萬里長城》,對「匈牙利人系匈奴後裔」的傳說予以否定,證實今日匈牙利人與歐洲的「芬烏語系民族」有血緣關係。而此前一千多年以來的匈奴人,早已融合到所經各地的各民族之中,迄今不復單獨存在。因此,過去傳聞所謂「今日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後裔」的說法,是歷史的誤會。




無可否認的是,現代匈牙利人有很大一部分具有馬扎爾人的血統。但現代匈牙利人並非完全等同古代的馬扎爾人,他們是馬扎爾和其他各民族包括匈人混血的結果。將現代匈牙利人稱之為馬扎爾人的後裔無疑時正確的,但現代匈牙利人身上流淌的除了馬扎爾人的血脈之外,很多也留著匈奴人的血脈。




想看更多文章,比如前文提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的故事,那就在公眾號回復「中國」或點擊底部「看往期」菜單中的「中國歷史」吧。還想打賞?往下看。





想打賞?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

>

輸入金額->轉賬


坐觀君馬上就能收到你的心意



想關注坐觀君?點「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極簡中國游牧民族關係史
力薦:佳節佳品。
党項羌文明與西夏湮滅之謎
好禮。
中亞國家首都為什麼離國境如此近?和「一帶一路」又有什麼關係?

TAG:坐井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