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接納難民向英美低頭,德國選舉的結果原因原來是!地球知識局

接納難民向英美低頭,德國選舉的結果原因原來是!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296-德國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

兩天前德國大選剛剛結束,鋪天蓋地的分析文章就到了。其實分析家們早就都準備好了稿子,因為默克爾的連任其實並無懸念。

大嬸的連選連任,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德國各大黨派的綱領同化極其嚴重。除了極右翼的另類選擇黨AfD,在難民和國際問題上,連最大的在野黨社民黨也在和默大嬸合流。

德國的問題究竟在哪裡,又是什麼力量讓各大黨派只能選擇如此相似的打法呢?

今天的文章就帶你看看今天的德國政治在面對什麼。

大嬸以壓倒性優勢,成功連任德國總理

強硬的孤獨症患者

默克爾在上一個執政周期內最具爭議性的舉動,便是張開手臂歡迎了數百萬中東難民。以難民問題對德國的干擾程度,歐債危機、歐俄對抗都已經相形見絀。

由於對難民過分的善心,默克爾的民調支持率一度下滑到歷史低點,極右翼勢力也在東德悄悄抬頭。德國在這個堅韌女人的帶領下,似乎快要走上窮途末路了。如果回到半年前去看,很多人都不會看好默克爾的第四次連任。

被人詬病的聖母風?

不過,正是同一個默克爾,在上一個任期內堅決拒絕了土耳其關於邊境問題的討價還價,更代表德國民眾拒絕了歐債危機後期來自失敗國家的求助信。這樣冷血的默克爾,似乎和難民慈母的身份,無法在一個人身上重合。

搞得像人格分裂一樣,心好累…

其實默克爾政府的雙重性格,正是解開德國政治迷局的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對應的鎖,是德國孤獨而富有威脅的國家定位。

不要看德國現在在歐盟呼風喚雨,在國際社會上的朋友也不少,但它本質上是一個相當孤立的歐洲國度。

從地理上看,南部的阿爾卑斯山的屏障,是阻攔義大利北伐的盾牌,卻也同樣讓德國難以向南擴張;西側的法國,從來就沒有放下過對德國的防備;北邊海岸線平滑,沒有可靠的港口,海軍常年仰人鼻息;東側則有一個虎視眈眈的俄國,每當俄國西擴德國就會不情願地成為西歐的先鋒官。

被包圍的德國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強敵環伺、地理受局限,讓德國不得不用強硬的態度對抗所有的鄰居。這是一個難以擴展生存空間民族的悲哀宿命。

即使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國力衰弱、邦國林立,德國人也要和法國人死磕;普魯士崛起之後,對波蘭、對法國、對奧地利都是極富侵略性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如此。

德國的狂飆突進

給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

可以說,現代德國用這麼低調的姿態發展經濟、睦鄰友好,是漫長歷史中的一個異數。不尋常的現象背後必有蹊蹺,至少目前主導世界秩序的美英是這麼想的。

德國要繼續獲得平穩發展的機會、參與國際社會的分工合作,就必須讓美英和歐洲的鄰居們感到放心。

德國政壇在統一後的所有舉措和變動,本質上都是服務於這個目的。德國政客們相信惟其如此,才能讓德國的國家利益最大化。

大嬸說話:我心好累

被監視的鐵十字

英美世界對德國的防備之心,歷史悠久。在某種程度上,英美軍政界對德國的提防程度比對老對手法國還要高。

早在20世紀初,地緣政治學的鼻祖之一哈爾福德·麥金德就為英國設計了一套針對歐洲大陸的戰略計劃。這套先下手為強的計劃,把俄國列為了首要的對手,但德國在其中的地位也很微妙。德國將成為英國登陸歐洲大陸的跳板,必須用最快的速度消滅掉。

控制住邊緣地帶

就可以封堵住遼闊俄羅斯的出海口

原因有二:第一,德國會成為英俄戰局背後的攪局者;第二,德國很容易被周圍國家孤立,從而快速被攻陷。一戰德國的戰敗,正是因為英美聯軍在無意識間使用了這個戰略。

一戰結束以後,還是這位麥金德,繼續在英國鼓吹德國的危險性。他在自己的新書中寫道:「如果有一天歐洲大陸在政治上(被德國)統一了,誰知道我們會不會再面臨一次無敵艦隊的挑戰?

在凡爾賽的德國代表們

一戰的戰敗重創了德國,但當時的英美仍然給德國留下了一條生路。一戰後的德國既沒有被佔領,也沒有被釜底抽薪地破壞工業基礎,這給二戰幾乎留下了必然的空間。

所以在二戰之後,同盟國才會徹底撕碎德國,試圖徹底消滅德國兇狠的外向性。只是,美蘇爭霸很快升級,小小的德國不再是美英的重點對抗對象,西德才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實體。

二戰後被肢解的德國

可是英美仍然沒有完全放下對德國的戒備。兩國對德國的控制欲之強,已經到了畸形的地步。

2015年,一本名為《德國紙牌》的書出版,書中解密了一份簽署於納粹德國投降之後的秘密協議。這份1949年的協議給了盟軍長達150年的佔領時間,允許英美法佔有德國直到2099年。德國人在這份協議里失去的,還有新聞自由權和軍事自主權。幸好這份協議太過難看,沒有最終被拿出來說事,否則現代版圖中的德國肯定是一個窩囊廢。

德國境內至今仍有一些外國駐軍

另外,德國法制進程的緩慢,也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不同,德國竟然是一個沒有憲法的非正常國家。德國目前的代用憲法叫做《基本法(Grundgesetz)》(不不,和你們想的基本法不一樣……)這樣一部代表國家和人民最高意志的法令,竟然要通過美英法的同意,才在當時的西德落地生效。

1989年聯邦憲法法院法官

立法限制的背後,當然是更為強硬的軍事威脅。二戰甫一結束,聯合國將德國劃為危險國家,各戰勝國可以為了國際安全武力干涉德國而不需安理會批准。

這個「為了國際安全」的解釋空間很大,算是英美為自己留下的一個軍事後門。直到1994年,德國才被從這個黑名單上劃掉,暫時解放了。

當然,當時佔領軍宣稱《基本法》只是一個臨時法案,待兩德統一之後自然會有新的憲法出台。可兩德眼看統一30年,德國立憲的呼聲卻越來越低。人們似乎非常滿足於在外國人劃定的憲法範圍內活動,把自己的國家權力都淡忘了。

1949年簽字的基本法

英美的不信任至此,德國政界只能使勁渾身解數找到生存空間。

武功蓋世的太監

積極尋求和英美體系的對接與合作,德國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對方對自己放心。好在西德的政治家們為後輩留下了不錯的遺產。德國二戰以後始終高調認錯,消解了人們的一部分懷疑。可政治正確的表態誰都會做,行為邏輯才是硬道理。

華沙之跪。。

統一後的德國經濟體量迅速攀升,超越英法,實在無法不讓人擔心其兇殘性格會不會復辟。拉攏法國作為新歐洲核心對抗美國的做派又時時體現出德國隱隱然的雄心。美英體系中的德國,敵友定位由此變得微妙起來。

這場遊戲中的三方

一方面,他們需要德國作為抗俄前線和歐洲領導者穩住大西洋世界的陣腳;另一方面,他們又憂慮德國的野心會不會最終讓麥金德的「新無敵艦隊」擔憂成真。

博弈總是雙向的,德國政壇於是達成了一個不怎麼讓人愉快的共識——自廢武功表忠心。

對吸納難民的開放態度,並不是順應民心或者故作姿態的結果。明智如默克爾,絕不會為了拿什麼人權獎盃而去做這件事。德國的國家利益,被綁定在敞開的大門上。通過引入混雜的外來民族人口,德國的內部穩定性必然降低。

我想知道,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讓英美人特別擔心的普魯士式精神,由此被稀釋;德國經濟在歐洲大環境下的逆天增長,也由此略為降速;德國的民族認同感,也被自行肢解了一部分。英美視角里,這樣的德國才是一個可愛的德國。

這不是德國第一次為了讓英美放心而降低姿態了。

在語言文字上,德語每過若干年就要修訂一次《正字法》,也就是規定德語的拼寫。每一次修改,都讓德語看上去更像英語(近年來法語也有這個趨勢,不過民間抵製得比較厲害)。美其名曰是為了國際化做準備,其實是為了在文化上示好。

歐盟成員國對德語的理解程度(2010年)

在軍事上,儘管德國積极參与北約的一切軍事行動,但一直不算特別出風頭。表現出過強的軍事能力會讓盟國疑心,消極怠工又會讓盟國不快,個中分寸拿捏難已至極。

德國各大黨派日漸趨同的政治綱領表明,在這個問題上,德國沒有更好的解法。無論是偏左的社民黨和左翼黨,還是偏右的基民盟與自民黨,亦或是以環保科技為特色的綠黨,想要順利執政都無法逃出英美體系的陰影。

不同的黨派,相似的微笑

在福利政策和經濟態度上的少許搖擺,並不會改變德國政治的底色。既然改變難以實現,倒不如讓老船長繼續掌舵。

默克爾在這個鋼絲線上走了12年,最清楚其中火候,這才是她最終連任的真正原因。

默克爾可以說:容我先喝杯酒壓壓驚

值得一提的是異軍突起的極右翼黨派「另類選擇黨(AfD)」。一般人只會關注他們排斥難民的無底線言論,卻沒有人注意到他們的外交主張是親俄親中。

這幫人認為,與其被英美體系監控到自我閹割,還不如開放和東方世界的貿易。

另類選擇黨的海報:

「面紗?」「我們要穿比基尼!」

以及右下角另類的logo

看來他們的「另類」選擇,其實也不過是老政壇上老問題的備選答案而已。而且這個答案,好像還不怎麼靠譜。

另類選擇黨會不會成為「新納粹」?

德國現代政治的亂象,原因隱藏在歷史和地緣博弈的深處。看似正常化了的德國,其實還沒有走上正常化的道路。後美蘇爭霸時代,德國的位置仍然處在兩方前線,始終無法真正自主。

在綁定中求得安穩發展,有時候比獨立自主難度更大。大選只是一次全民狂歡的秀場,等待德國政治家的未來,仍然波濤險惡。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寧夏最窮市還有希望么?地球知識局
缺水的城市該怎麼發展?寧夏最窮城市給你答案!地球知識局
這些孩子找不到家,罪魁禍首當然是德國納粹了
奧運會勞民傷財?這些不願意舉辦的國家都說對!地球知識局
為什麼世界各國都拒絕辦奧運?地球知識局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