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王希奇展將於9月28日在日本東京美術俱樂部開幕
作者簡歷
王希奇,藝術家,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教於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大型繪畫工作室,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學會會員。作品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並獲得各種獎項。其中,油畫《長征》入選中國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國美術館收藏;油畫《遼瀋戰役.攻克錦州》(合作)入選中國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國美術館收藏;全景畫--油畫《赤壁之戰》(合作)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並獲得金獎;此外,中國畫《回聲》、《高原人》、《聽雷》等入選第八、九屆全國美展及第一屆人物畫全國美展;《官渡之戰》等其他作品多被國家歷史博物館、國家軍事博物館等收藏。《朝聖》《沼澤》系列作品被東京水田美術館收藏
作者照片1
作者照片2
工作照
《1946》 20米x3米 油畫 2015年
《1946》局部
《歸路》120x80cm油畫2015
歸路120x80cm油畫2015 (2)
歸路120x80cm油畫2015 (3)
《在場》120x80cm油畫2016
在場120x80cm油畫2016 (2)
在場120x80cm油畫2016(3)
《恆常》120X80cm油畫2017
《恆常》120X80cm油畫2017
回岸-1 840x200cm油畫2017
回岸-2 840x200cm油畫2017
策展人
青柳正規: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古羅馬考古學著名學者,日本美術史專家,獨立法人國立美術館館長,東京藝術大學特任教授,日本學士院院士;曾任東京大學副校長,日本文化部部長。
策展人 照片
主辦方簡介
東京美術俱樂部,簡稱東美,位於東京都港區,成立於明治40年(1907),具有百餘年的歷史。現任館長為淺木正勝,兼任全國唯一的美術商聯合會會長。集美術作品展覽、美術作品收藏與鑒定、拍賣等為一體的專業機構,是全日本藝術品鑒定及藏家雲集之地,為日本美術界的繁榮與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文化藝術機構。
東京美術俱樂部
主辦方寄語:
此次,學校法人城西大學很榮幸地舉辦「王希奇展—一九四六」展覽會。展出作品是王希奇先生歷時三年半之久創作的巨幅畫作——《一九四六》,畫作高3米、長20米。這是一幅載入史冊的巨作,畫中的每一位人物形象,無不傾注著藝術家那悲天憫人的情懷與沉思。數百名遣返者拖沓著身軀,無言地向前行進,那光景似有吞噬人的魔力,瞬間便會抓住了每個觀者的心。
此外,我們也將其新作《一九四六大海的守望》和日偽時期與大連、瀋陽地區歷史建築物相關的系列作品一併展出。請大家欣賞這些將中日兩國緊密連結、永存歷史的藝術品。
——日本學校法人城西大學
策展人及部分美術評論家寄語
我也是被遣返歸國的其中一人。站在這幅畫前,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似乎窺見那些被遣返者的記憶深處。就像這幅畫所精確地描繪的那樣,正是因為有很多中國人的溫暖幫助和善良守護,這些人才得以到達葫蘆島並平安地回到日本。
王希奇先生潛心創作,並反覆推敲,幾經修改,目的是將自身強烈捕捉到的情感轉化成藝術作品。他對畫中每個人的境遇都傾注著情感,用心刻畫,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才終於完成了這幅大作。作為一名日本人,我對他表示深深的謝意。感謝他創作了這樣一幅精彩的作品,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夠看到這幅作品。
——日本 原文化廳長官、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青柳 正規
《1946》局部
巨幅畫卷《一九四六》以獨特的藝術構思和藝術元素布局,刻畫出日僑遣返的節點畫面,在有限的審美維度中再現了人類現代史上重大的人道主義歷史事件,並以寫實手法活描了劫後餘生的人物生命百態,從畫面可以讀出歸鄉的喜悅,軍國主義棄民的茫然,民族殉道者的憤怒,敗戰者的絕望,開拓者的宿命,骨灰亡靈的告慰……唯有襁褓酣睡的嬰兒似乎預示著未來的美好空間。繪畫者把自己的審美理想巧妙地嵌入在葫蘆島這個遣返的節點上,它是戰爭和罪惡的終點,也是懷揣鄉愁歸途的起點,更是罕世大愛的起點、世界新秩序的和平起點,人類文明的轉捩點。未來會證明這幅畫卷將成為人類文明的永久記憶。
——中國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研究員牟岱
《1946》局部
《一九四六》乃是一幅超越國家,超越種族,超越文化的大作品! 由於畫家本人內心充滿了對人類的憐憫之情,而非囿於對狹隘地域或族群的同情,所以才能如此深透地通過繪畫語言來闡發作為整體的人性結構.這部作品儘管使用的是油畫語言,但是卻充滿了東方色彩,一以貫之的磅礴氣韻,散點透視的橫卷架構,細節上的抽象朦朧處理,特別是那種深受水墨影響的大筆觸,無不呈現出藝術家的高格之所在也!!!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國際美學學會(IAA)總執委:劉悅笛
《1946局部》
…畫中大量細節突出的表現,顛覆了我對歷史畫的偏見,我第一次不被那些評判鑒賞作品的專業知識和標準所困擾,因為我已經身臨其境,只看到了人。無疑,這是站在人性立場,懷揣人類大愛,客觀詮釋歷史的作品。對歷史的尊重,也就是對明天負責。藝術家王老師是個強者,也是和平的使者。他悲天憫人的情懷,引領我們到達更高的層次,去審視歷史,鞭策今天。他用艱辛勞作堆砌出的數據,講述著歷史,讓我們重新面對真實發生的過去。
——挪威 奧斯陸國立美院教授、美評家:呂大象
《1946》局部
這幅畫採用一種全知視角,這種視角要求超越戰爭、超越民族、超越正義與惡、超越敵我、善惡等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一九四六》體現了藝術與歷史的張力,即在關注重大歷史事件中體現出對生命的關懷,又主動承擔著藝術家對於歷史和現實的社會責任。《一九四六》的風格很鮮明,借鑒了中國壁畫的敘述特點,又吸取和借鑒了西方印象派和新表現主義的表現技巧。每個人物表現力都很強,但仔細觀看,並不似西方油畫一般突出某一個人,而是採用一種散聚游移的手法,使每個人物都成為「典型人物」,真正實現了眾生平等。
——中國東北大學教授、美評家宋偉
《1946》 局部
《一九四六》是以歷史為主題的巨作,從畫中所捕捉到的暗色的具有詩意般的人物形象可以體會到畫家對於人性,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同樣賦予了尊重,這是一種悲天憫人的善良情懷。畫家對於整個歷史事件的理解,敘事的方法以及藉以呈現的手段都完全由他自己決定並完成,他是一位完全獨立的藝術家。
藝術家希奇在他的作品中對於抽象與具象、傳統與當代的運用,都顯示其超強的力量與天賦。他將中國水墨畫元素融匯貫通地運用到他的油畫中,這種下意識地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畫畫風更促進了「西式筆觸」的多樣性,同時他藉助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為其自己獨特的中國人的感性所用。
——美國 麻省大學終身教授、藝術家:布萊恩
《1946》局部
《一九四六》以其粗獷中流露出的細膩,寫實中隱含的浪漫,具象人物背後的抽象背景,將無罪之罪刻在了每個觀者的心頭。背負著人類共有罪名,我們會寬恕制度下無辜的個體,而將視線聚焦於在隱現於蒼茫海面的歷史和未來,重新拷問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執著和追求,現代性中所蘊含的黑暗與罪惡。
——中國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文藝學博士:張燕楠
《1946》局部
1946年1月,根據國、共兩黨、美國達成的協議,從葫蘆島遣返日僑工作正式開始。此次遣返的日僑人數達105萬人之多。日僑在這裡得到了人道的待遇,並未遭受虐待,值得大書特書。被遣返者們對自己被國家政策玩弄於股掌之中感到自責和絕望,同時也對超越敵對感情而致力於人道主義事業的中國人的善良救助抱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畫中刻畫的每個人都有著各自難以啟齒的故事,背負著各自沉重的歷史包袱,這一切都令人思緒萬千,銘記於心。
——日本 福知山公立大學校長、日本歷史學家:井口和起
《1946》局部
一位優秀的藝術家,毫無疑問也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希奇先生是在思考後作畫,在作畫的過程中思考,用藝術家的語言方式引導者每一位站在畫前的人去思考。藝術家提出問題,並不負責為我們準備統一的標準答案,站在這幅作品前,不同的人會有其不同的思考和感受。感謝希奇先生,他用他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思考歷史問題的機會。
——中國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日本研究專家:杜鳳剛
《1946》局部
供稿:油畫系/趙曉忱
責編:黨委宣傳部 / 詹妮


TAG:魯迅美術學院 |